【摘 要】
: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质观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文质观的发源和南北朝文质观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对《颜氏家训》的分析.从《颜氏家训》的背景及内涵,分析《颜氏家训》中的尚质和兼文的主张的体现,颜之推认为,写文章要注重内容实质,还要兼顾文章的声律和辞藻.第三部分是对颜之推的文质观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仅局限于某部作品中文和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颜之推的历史经历和颜之推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来分析颜之推文质并重的影响,即推动了六朝文学的变革,昭示出了自汉至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唐宋文学正是在经历了文质调适后显示出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质观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文质观的发源和南北朝文质观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对《颜氏家训》的分析.从《颜氏家训》的背景及内涵,分析《颜氏家训》中的尚质和兼文的主张的体现,颜之推认为,写文章要注重内容实质,还要兼顾文章的声律和辞藻.第三部分是对颜之推的文质观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仅局限于某部作品中文和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颜之推的历史经历和颜之推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来分析颜之推文质并重的影响,即推动了六朝文学的变革,昭示出了自汉至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唐宋文学正是在经历了文质调适后显示出来的成果,走向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如何将其与颜之推的思想贯彻起来应用于现实社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网络等科技手段日渐更新,中国电视剧不断择优出口,使得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诗词备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学习与追捧.电视剧《甄嬛传》运用大量古诗词对人物性格命运及情感、歌舞习俗及以花为主的意象进行描写,通过诗词独特的韵味彰显其存在的文化价值.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历史演义小说繁荣之滥觞,杨尔曾《东西晋演义》便是这一潮流下的产物,他在序文中表示:“当与《三国演义》并传.”本文将两部小说进行对比,发现虽同为历史演义题材,但由于时代背景、写作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晋演义》虽有明显模拟《三国演义》之痕迹,亦有与之不同的面貌,主要体现在小说体例、战争描写、虚实构成与女性观四方面.
“凡尔赛文学”语体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转载和改编,广为流传.文章视其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特点包括欲扬先抑,运用第三人称和自问自答.该模因变体受社会环境、传媒、人的认知模式等因素影响产生同构异义与同义异构两种变体.
《内心景观:自传神话与隐喻》是杰拉德·维兹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不同年份发生在作者身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对维兹诺自身经历的分析,探究其“内心景观”及形成原因:白人压迫印第安人使其形成“维护印第安人民权利”的价值观;他辩证看待种族关系,形成“扬弃印第安传统”的观念.印第安民族身份认知取决于种族关系及印第安人民的成长经历等因素.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文本于道,文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山川绮月、花鸟木石皆为自然之纹饰,人为“有心之器”,理应有文采.天文、地文、人文均为“道”之体现.“道”通过圣人的文章得以体现,教师应担当起“圣”的角色通过缔造要约写真的课堂向学生明道.
《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以社会结构人的身份,在一个综合语境下所创造的.其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在社会转型时期不适潮流,备受摧残的悲惨的孔乙己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文本中,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并运用了巧妙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咸亨酒店所发生的一切,揭示了科举制对旧式文人的毒害,也揭示了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顽固和人性的泯灭.
今夜的江风好像格外寒冷,乌黑一片的群山融化在夜里,都如深不见底的泥潭一般.虞姬孤身一人走在营中,此刻军里粮草殆尽,残存的八千子弟都被围困垓下,恨只恨那暴虐秦王将生灵涂炭,惹来这无休无止之纷争.凄怨的楚歌在黑夜中连绵起伏,好像横死的鬼魅召唤军中的亲眷.虞姬心下一惊,当即又转念想来,如今楚霸王落败,刘邦若是先得了楚地,也算在常理意料之中.
自宋以来,直至明清,关于朱淑真的历史记载十分匮乏,仅有只言片语,含糊不清.此期有关朱淑真的生平事迹及其个人情感生活多有争议,而对于朱淑真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相对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朱淑真作品的文学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研究理论方法的进步,学者们开始关注朱淑真作品中的文学思想价值,并将朱淑真研究置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与不同时期的女诗人以及异域女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老子生活在中国古代春秋末期,很显然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属的国家都不同,但是在思想上,他们却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比较他们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和《道德经》,从人生观和政治观的角度,探讨两本著作的思想契合之处.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二者都提倡进入“清静无为”的状态;在政治层面,二者都提倡少干涉民众的“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