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在初中物理课的导入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大。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积累感知、诱发情趣和激发思维,在使用时,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电教媒体 初中 物理 教学 应用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的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物理难教,物理难学”早已是中学界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一定得树立效率观和效益观,挖掘各种教育因素的潜能,施行优化组合,建构一种适合现代课堂要求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而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使用,它不仅能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能扩大有效的信息量。电教媒体的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电教教材或软件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了信息流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看,电教媒体的心理意义就在于它通过物理刺激量的加强、多方位多渠道地接受心理感受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也已证明,学生的视觉运动在知觉物理现象中有决定性的作用。视听结合媒体复习教学的记忆比率要比传统的听觉教学高得多。一节物理课中,讲解、实验和电教媒体的适当运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情感和思维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特点,使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点得到合理调控和分配。借助物理电教媒体,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加剧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电教媒体在物理课的导入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就是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回忆复习旧知识,将其引申、拓宽或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现象时,利用投影器演示投影片,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学过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现象,然后自然地指出,在固态物质和气态物质之间还可以发生直接的相互转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并放投影片。
这样引入新课,不仅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主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易于接受,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演示导入,积累感知
感性知识是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也是启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电教媒体的形、声、光、色恰为学生各种感知创造了条件。导入新课时,教师从感性出发,联系实际,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讲授“变阻器”一节时,先由播放课件“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动态模拟演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接着学生2人一组对照实物(已摆放在实验桌上),观察变阻器的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并按书本图做实验,初步理解它的使用和接线方法。教师巡视并提问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让学生思考变阻器有哪几种接法,在什么情况下变阻器不起作用。
如在讲乐音三特征时,上课时,先用录音机播放胡琴独奏曲《空前鸟语》,接着锯木时发出的噪音录音。两段放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受到深深的触动,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声音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有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也有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噪声,从而引出乐音与噪音之分。
又如在讲解液化现象时,可首先播放一段生活录像:撒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水从锅盖上滴下: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立刻蒙上一层水珠。其次再利用投影器演示乙醚的液化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积累的感性知识总结气体液化的条件。
这样开讲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感染力强,可以很好地把“事物和现象”和“概念、定律、法则、理论”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三、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诱发情趣
如在讲解火箭时,首先通过录像片,向学生播放卫星上天、导弹发射等镜头,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利用课软件来模拟火箭发射,向计算机输入各级名称,计算机便可模拟火箭发射情景。这样的情境诱发了情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设疑导入,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设疑导入就是提出使学生感到‘“新”“奇’”“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运动和静止”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学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地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学生必然感到抽象、枯燥、乏味。借助电教媒体,质疑问难,则可大大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放映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片头画面,用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难道真的会走吗?“青山两岸走”是对什么而言的?这一系列问题,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矛盾,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时机讲述“静止的相对性”和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参照物”的知识。学生既能深刻领会,又能牢固掌握。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手段和方法的选用,都必须考虑实际效果,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先进或形式多样化,不能为电教而电教,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媒体是否符合学生的認识规律、年龄特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否充足,能否达到突出重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不能为追求高容量、快节奏而急于运用媒体呈现现成结论,注意考虑运用媒体时如何与师生双边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防止满堂灌的倾向,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电教媒体 初中 物理 教学 应用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的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物理难教,物理难学”早已是中学界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一定得树立效率观和效益观,挖掘各种教育因素的潜能,施行优化组合,建构一种适合现代课堂要求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而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使用,它不仅能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能扩大有效的信息量。电教媒体的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电教教材或软件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了信息流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看,电教媒体的心理意义就在于它通过物理刺激量的加强、多方位多渠道地接受心理感受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也已证明,学生的视觉运动在知觉物理现象中有决定性的作用。视听结合媒体复习教学的记忆比率要比传统的听觉教学高得多。一节物理课中,讲解、实验和电教媒体的适当运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情感和思维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特点,使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点得到合理调控和分配。借助物理电教媒体,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加剧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电教媒体在物理课的导入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就是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回忆复习旧知识,将其引申、拓宽或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现象时,利用投影器演示投影片,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学过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现象,然后自然地指出,在固态物质和气态物质之间还可以发生直接的相互转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并放投影片。
这样引入新课,不仅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主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易于接受,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演示导入,积累感知
感性知识是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也是启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电教媒体的形、声、光、色恰为学生各种感知创造了条件。导入新课时,教师从感性出发,联系实际,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讲授“变阻器”一节时,先由播放课件“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动态模拟演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接着学生2人一组对照实物(已摆放在实验桌上),观察变阻器的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并按书本图做实验,初步理解它的使用和接线方法。教师巡视并提问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让学生思考变阻器有哪几种接法,在什么情况下变阻器不起作用。
如在讲乐音三特征时,上课时,先用录音机播放胡琴独奏曲《空前鸟语》,接着锯木时发出的噪音录音。两段放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受到深深的触动,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声音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有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也有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噪声,从而引出乐音与噪音之分。
又如在讲解液化现象时,可首先播放一段生活录像:撒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水从锅盖上滴下: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立刻蒙上一层水珠。其次再利用投影器演示乙醚的液化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积累的感性知识总结气体液化的条件。
这样开讲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感染力强,可以很好地把“事物和现象”和“概念、定律、法则、理论”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三、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诱发情趣
如在讲解火箭时,首先通过录像片,向学生播放卫星上天、导弹发射等镜头,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利用课软件来模拟火箭发射,向计算机输入各级名称,计算机便可模拟火箭发射情景。这样的情境诱发了情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设疑导入,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设疑导入就是提出使学生感到‘“新”“奇’”“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运动和静止”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学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地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学生必然感到抽象、枯燥、乏味。借助电教媒体,质疑问难,则可大大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放映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片头画面,用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难道真的会走吗?“青山两岸走”是对什么而言的?这一系列问题,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矛盾,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时机讲述“静止的相对性”和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参照物”的知识。学生既能深刻领会,又能牢固掌握。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手段和方法的选用,都必须考虑实际效果,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先进或形式多样化,不能为电教而电教,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媒体是否符合学生的認识规律、年龄特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否充足,能否达到突出重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不能为追求高容量、快节奏而急于运用媒体呈现现成结论,注意考虑运用媒体时如何与师生双边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防止满堂灌的倾向,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