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语教育,是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同步发展,是两种语言背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度领悟,也是帮助学生站在全球视角上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需要时间、需要沉淀,尤其是细节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我这辈子做的就是这件事,对我来说,用三年、五年甚至一生都没关系,只要在这个时间段,这件事情一直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我就问心无愧 了。”
几十年来,高薇在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第一次站上讲台,到初次接触国际化的教育领域,到后来不顾众人反对丢掉公立学校的“金饭碗”转而“下海”,先后经历过五所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在她眼里,教育已经在朝着她希望的方向开始前进。
高薇不疾不徐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脸上的表情温柔且充满力量,像是慈母又像是严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她将这两个角色融合得恰到好处。“做教育要用情感,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爱,但这个爱不是纵容和溺爱,作为一个管理者,同时也要刚柔并济,因为真正的自由是在一个明确的规则范围内的发展,教育也应该有底线和边界。”
扔掉公立学校十一年“金饭碗”
下海投身民办国际学校
1991年,高薇进入北京芳草地小学执教,短短几年里不断完善自身,飞速成长。六年之后,她升任学校的国际部主任,正是因为这个机会,她得以初窥国际化的教育领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高薇在芳草地小学做了五年国际部主任,并从中获取到了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工作中,她体会到了教育教学的乐趣,也渐渐揭开国际化教育的面纱,并从此愈发深入。2002年,高薇决定离开芳草地小学,参与创办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担任中方校 长。
“当时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都觉得我放弃了一份特别好的工作,把‘金饭碗’都扔了。”高薇回忆起那段时间,虽然感慨,但并不后悔,她告诉《留学》记者,在青苗做中方校长的四年,也是与外方的管理层真切交流并深入合作的四年,这个阶段让她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在实践中的无数次磨合与思考,她越来越能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并且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双语教育的热忱。
因缘际会,2018年,先后在数所学校担任过教职和管理职务的高薇来到了新东方国际双语学校。
中英双轨并行
建立立体化、浸润式学习模式
“在双语教育发展最开始那几年,中国的家长还不能够接纳中英文双语的教育体系,认为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是来学习英文的,关注点只在于孩子能否像外国同年级孩子的英文一样好,而中文课程更像是锦上添花,有的家长甚至觉得中文是自己在家里可以解决的问题。”说起这些年国际化教育行业的变化,高薇如数家珍,她表示,经过这些年的普及和发展,还有许多教育者的大力提倡,双语教育理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作为校方,我们会整合优质的全球資源,把世界带给孩子,但这些孩子在离开中国,走去国外留学和就业时,也会把中国带向世界。”高薇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识到了中文根基的重要性,更加认可中英文双轨并行同步发展。
作为日常教学的主体,高薇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目前提供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三的十三年一贯制国际双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深度整合了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并辅以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时,会在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系统推进的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语言上用中英文同步进行课程学习。而在高中,学校开设的是国际AP和A-Level课程,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每一个学年都会有中英文双语课程体系的整合设置。”
在多年办学的探索和总结之后,高薇意识到双语教学不光只注重两种语言的学习,在语言背后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同样重要。于是,她采用了本土、海归和外籍教师相互搭配的师资配置,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教学阶段所需进行配比。
“本土老师主要负责中文教学,因为他们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一群教师,有了这些老师的培养和帮助,学生的中国根基才会牢固。而学校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除了担任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将为学生带来除了学术之外的,两种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碰撞和平衡,以此培养出中西融合并包的国际化人才。”高薇表示,除了优秀的本土和外籍教师之外,海外各院校的海归教师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占到一定比例。
“学校里的海归老师主要在初中部和高中部参与教学,这些海归老师拥有国内和国外的学习经历,他们本身就是优秀的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些海归老师不光会用双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之中为孩子提供系统的学科教学,同时因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学习经历,在日常教育教学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当中,也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与学生分享自己在留学路上的经验、教训,为他们提出建议。”
经过十几年的经验,高薇建立了一支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可以发挥绝对优势的精英教师团队,三个不同领域的老师展现出来的经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带给学生一套立体化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带给学生饱满的、十几年如一日的浸润式体验。
大语文结构
解决语言学习的时间比例难题
在国际学校兴起到盛行的十几年里,从英文学习的一枝独秀到中英文学习的并驾齐驱,中文学习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双语并行的发展离不开从小的学习和培养,如何在学好英文的同时巩固、打牢好中文基 础?
为了解决学生兼顾双语的问题,学校推出了“大语文结构”教学系统。“学生在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科学地规划、分配课程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薇表示,国家课程体系中包含的教材并不是学生平时学习内容的全部,为了整合加强学生的中文和中国文化历史学习体系,学校研发了特有的“大语文结构”,用来辅助中文教学。
在学校里,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在校学习语言的核心,在实施“大语文结构”的过程中,中文教材占到70%左右,剩下的30%就是课内的海量阅读。高薇学校专门设计了图书馆课程来引导学生读书。“我们的图书馆并不是一个书库,也不是学生来了借两本书走,过几天再回来还书的地方,负责图书馆课程的老师,会为孩子进行某一作家系列作品的领读,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针对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还会进行阅读之后的绘本创作,我们会把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每年进行义卖。每个孩子在每个学期都有规定量化的阅读数据,在图书馆有精确的记录。不光是中文,英文阅读也有相对应的监督,我们用蓝思指数来衡量、跟踪并分析学生的逐级增长数据。” 均衡不同语言与文化
培养从“术”到“道”的全球观念
把国际上相互关联的若干版本教材都购买过来作为教师资源库,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隨时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和统筹相应的学习材料。在教师教材使用上,学校采取了多元教材使用模式。
除此之外,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学校还将以小学、初中和高中为分界线,针对中英双语的学习份额进行不同配置。“比如小学阶段相对来讲母语占的比例要多一点,但是英文依然是要早一点沉浸式地来进入系统学习,而到初中阶段的时候,英语的学术要求就要高一些,但是母语还必须要有对于整个母语认知结构的升级和发展。等到高中的时候,因为孩子未来都是要到国外去上大学的,相对来讲英文所涉及到的学科和学术要求就会更高一点,但同时孩子在高中阶段,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发展依然不可以丢失,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层面上的学习,是需要有这种深度的。”高薇表示,作为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中英两种语言的精熟,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奠定发展的基础,才能够具有全球观。
“参加许多课外活动,学习国际上的课程和教材,阅读双语书籍,每天学习英文和外教交流……这些仅仅是培养学生全球观的其中一些方法,是养成全球观的“术”的一种。真正的全球观,是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当中潜在形成的。应该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接触世界,培养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每年出国几次见识世界,这仅仅是全球视野的一种。”
以高薇多年的经验为例子,她认为学校应该并且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均衡的双语环境,她告诉《留学》记者:“孩子的大脑是很有潜质的,这种潜质并不受到年龄限制,孩子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就会每天吸收、碰撞、分析、选择,你会发现真正的全球观念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养成的,这是一种从术到道的形成。也是国际学校带给孩子最重要的改变。”
在双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受到的是中西方两种思维的指导,而高薇希望,中西两方教师带给孩子的影响一定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在于精细并且科学化的安排课程、师资配备,并且也包括管理思维的平衡,这是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高薇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
“作为校长,一定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和定位,要把握教育的核心,要有情怀,要有标准,要有实施的策略,要让想法落地,这才是真正做教育的人应该做的事情。我刚到这个学校来,其实说实话时间太短,我还没有做得那么到位,但做教育欲速则不达,有的时候还是需要时间来积累沉淀,先内化才能外化,过两年再来看看,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学校。”
“教育需要时间、需要沉淀,尤其是细节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我这辈子做的就是这件事,对我来说,用三年、五年甚至一生都没关系,只要在这个时间段,这件事情一直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我就问心无愧 了。”
几十年来,高薇在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第一次站上讲台,到初次接触国际化的教育领域,到后来不顾众人反对丢掉公立学校的“金饭碗”转而“下海”,先后经历过五所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在她眼里,教育已经在朝着她希望的方向开始前进。
高薇不疾不徐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脸上的表情温柔且充满力量,像是慈母又像是严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她将这两个角色融合得恰到好处。“做教育要用情感,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爱,但这个爱不是纵容和溺爱,作为一个管理者,同时也要刚柔并济,因为真正的自由是在一个明确的规则范围内的发展,教育也应该有底线和边界。”
扔掉公立学校十一年“金饭碗”
下海投身民办国际学校
1991年,高薇进入北京芳草地小学执教,短短几年里不断完善自身,飞速成长。六年之后,她升任学校的国际部主任,正是因为这个机会,她得以初窥国际化的教育领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高薇在芳草地小学做了五年国际部主任,并从中获取到了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工作中,她体会到了教育教学的乐趣,也渐渐揭开国际化教育的面纱,并从此愈发深入。2002年,高薇决定离开芳草地小学,参与创办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担任中方校 长。
“当时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都觉得我放弃了一份特别好的工作,把‘金饭碗’都扔了。”高薇回忆起那段时间,虽然感慨,但并不后悔,她告诉《留学》记者,在青苗做中方校长的四年,也是与外方的管理层真切交流并深入合作的四年,这个阶段让她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在实践中的无数次磨合与思考,她越来越能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并且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双语教育的热忱。
因缘际会,2018年,先后在数所学校担任过教职和管理职务的高薇来到了新东方国际双语学校。
中英双轨并行
建立立体化、浸润式学习模式
“在双语教育发展最开始那几年,中国的家长还不能够接纳中英文双语的教育体系,认为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是来学习英文的,关注点只在于孩子能否像外国同年级孩子的英文一样好,而中文课程更像是锦上添花,有的家长甚至觉得中文是自己在家里可以解决的问题。”说起这些年国际化教育行业的变化,高薇如数家珍,她表示,经过这些年的普及和发展,还有许多教育者的大力提倡,双语教育理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作为校方,我们会整合优质的全球資源,把世界带给孩子,但这些孩子在离开中国,走去国外留学和就业时,也会把中国带向世界。”高薇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识到了中文根基的重要性,更加认可中英文双轨并行同步发展。
作为日常教学的主体,高薇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目前提供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三的十三年一贯制国际双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深度整合了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并辅以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时,会在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系统推进的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语言上用中英文同步进行课程学习。而在高中,学校开设的是国际AP和A-Level课程,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每一个学年都会有中英文双语课程体系的整合设置。”
在多年办学的探索和总结之后,高薇意识到双语教学不光只注重两种语言的学习,在语言背后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同样重要。于是,她采用了本土、海归和外籍教师相互搭配的师资配置,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教学阶段所需进行配比。
“本土老师主要负责中文教学,因为他们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一群教师,有了这些老师的培养和帮助,学生的中国根基才会牢固。而学校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除了担任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将为学生带来除了学术之外的,两种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碰撞和平衡,以此培养出中西融合并包的国际化人才。”高薇表示,除了优秀的本土和外籍教师之外,海外各院校的海归教师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占到一定比例。
“学校里的海归老师主要在初中部和高中部参与教学,这些海归老师拥有国内和国外的学习经历,他们本身就是优秀的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些海归老师不光会用双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之中为孩子提供系统的学科教学,同时因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学习经历,在日常教育教学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当中,也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与学生分享自己在留学路上的经验、教训,为他们提出建议。”
经过十几年的经验,高薇建立了一支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可以发挥绝对优势的精英教师团队,三个不同领域的老师展现出来的经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带给学生一套立体化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带给学生饱满的、十几年如一日的浸润式体验。
大语文结构
解决语言学习的时间比例难题
在国际学校兴起到盛行的十几年里,从英文学习的一枝独秀到中英文学习的并驾齐驱,中文学习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双语并行的发展离不开从小的学习和培养,如何在学好英文的同时巩固、打牢好中文基 础?
为了解决学生兼顾双语的问题,学校推出了“大语文结构”教学系统。“学生在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科学地规划、分配课程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薇表示,国家课程体系中包含的教材并不是学生平时学习内容的全部,为了整合加强学生的中文和中国文化历史学习体系,学校研发了特有的“大语文结构”,用来辅助中文教学。
在学校里,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在校学习语言的核心,在实施“大语文结构”的过程中,中文教材占到70%左右,剩下的30%就是课内的海量阅读。高薇学校专门设计了图书馆课程来引导学生读书。“我们的图书馆并不是一个书库,也不是学生来了借两本书走,过几天再回来还书的地方,负责图书馆课程的老师,会为孩子进行某一作家系列作品的领读,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针对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还会进行阅读之后的绘本创作,我们会把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每年进行义卖。每个孩子在每个学期都有规定量化的阅读数据,在图书馆有精确的记录。不光是中文,英文阅读也有相对应的监督,我们用蓝思指数来衡量、跟踪并分析学生的逐级增长数据。” 均衡不同语言与文化
培养从“术”到“道”的全球观念
把国际上相互关联的若干版本教材都购买过来作为教师资源库,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隨时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和统筹相应的学习材料。在教师教材使用上,学校采取了多元教材使用模式。
除此之外,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学校还将以小学、初中和高中为分界线,针对中英双语的学习份额进行不同配置。“比如小学阶段相对来讲母语占的比例要多一点,但是英文依然是要早一点沉浸式地来进入系统学习,而到初中阶段的时候,英语的学术要求就要高一些,但是母语还必须要有对于整个母语认知结构的升级和发展。等到高中的时候,因为孩子未来都是要到国外去上大学的,相对来讲英文所涉及到的学科和学术要求就会更高一点,但同时孩子在高中阶段,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发展依然不可以丢失,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层面上的学习,是需要有这种深度的。”高薇表示,作为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中英两种语言的精熟,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奠定发展的基础,才能够具有全球观。
“参加许多课外活动,学习国际上的课程和教材,阅读双语书籍,每天学习英文和外教交流……这些仅仅是培养学生全球观的其中一些方法,是养成全球观的“术”的一种。真正的全球观,是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当中潜在形成的。应该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接触世界,培养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每年出国几次见识世界,这仅仅是全球视野的一种。”
以高薇多年的经验为例子,她认为学校应该并且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均衡的双语环境,她告诉《留学》记者:“孩子的大脑是很有潜质的,这种潜质并不受到年龄限制,孩子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就会每天吸收、碰撞、分析、选择,你会发现真正的全球观念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养成的,这是一种从术到道的形成。也是国际学校带给孩子最重要的改变。”
在双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受到的是中西方两种思维的指导,而高薇希望,中西两方教师带给孩子的影响一定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在于精细并且科学化的安排课程、师资配备,并且也包括管理思维的平衡,这是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高薇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
“作为校长,一定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和定位,要把握教育的核心,要有情怀,要有标准,要有实施的策略,要让想法落地,这才是真正做教育的人应该做的事情。我刚到这个学校来,其实说实话时间太短,我还没有做得那么到位,但做教育欲速则不达,有的时候还是需要时间来积累沉淀,先内化才能外化,过两年再来看看,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