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新课程背景下,考试内容与命题方式正在发生改革,指向实际运用的生活类、情境化的题目越来越多。因此,情境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载体,情境及情境教学再次成为研究热点。
《现代汉语》中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即它包含(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以及生活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即情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既指客观的景物和环境,也包含人的心境。
情境教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指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智慧不断导出、发展的过程。其教学过程为:问题—诘问—反思—引导—结论,因此被形象地成为“为思想之接生”。国外学者较早关注情境的是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重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我们怎样思维》中,他提出:“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这两种条件(指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两者合在一起,或在它们的交互作用中,它们便形成我们所说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研究情境和选材关系是提升作文立意很重要的实践。那么什么是情境作文呢?
《语文教法辞典》定义为“以一定的文学艺术手段(如故事表演、范文朗读、回忆往事、实地观察、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和看影视录像等),把学生引入意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后再作文的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特点,尝试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各种类型的追问回忆往事,学生逐步设置作文情境,进而提升作文的立意。追问,是问题化学习的精髓所在,即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地问。意指针对之前已有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结论或解决方案再一次进行追究探讨。接下来以《动起来,才好》作文教学为例,通过三方面来谈谈追问中创设情境、提升作文立意的具体实践:自我追问构建问题系统,还原情境,抒发感受;师生追问,再现情境,唤醒感受;生生追问,生成情境,丰富感受。
一、自我追问构建问题系统,还原情境,抒发感受
通過师生追问再现情境,唤醒感受。“动起来”的情境从弹吉他、克服困难升级到玩吉他、与乐器共舞。“好”从最初的技能提高,毅力增强升级到沉醉其中,品味提高(如图2)。
三、生生追问优化问题系统,生成情境,丰富感受
通过个人构建问题系统,师生追问升级问题系统,学生作文的情境和感受得到进一步丰富。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追问可以生成新的情境,增加学生原来没有的感受,从而提升立意。
小组追问实录:
组员:从成功了的好到审美情趣的好,你怎么想到的?
作者:为了有深刻的立意,我回顾了跟吉他在一起的时光,其实情感是多面的,只是以前没有挖掘出来而已。
组员:既然如此,会不会还有发生了你没有挖掘出来的情感呢?
作者:我暂时想不到了,你们有什么高见?
组员:你想想你带着这门手艺还干了些什么事?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有没有教过别人?
作者:我想不起来了。
组员:我曾经干过一些有意思的事儿,比如去敬老院讲故事,去阳光之家当义工。
作者:那你的这些经历我能写进我的作文里吗?如此,我的作文的中心就还可以有分享乐曲让世界更好。
组员:老师说过作文也不一定全真实,可以亚真实,我来给你详细讲讲我在阳光之家当义工的经历……
通过小组追问,学生增设了到阳光之家献吉他曲的情境,抒发了帮助弱者、内心充盈的感受,立意从前面毅力增强,品味提高的“我才好”到“世界才好”,从个人的成长走向了对世界的关照(如图3)。
不少老师认为,立意深刻的文章是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或读书很多的学生才能写出来的。但学生的原始体验通常较浅、较窄,而且大同小异。通过师生、生生追问可以从“有”到“有”,将发生过的没关注的细节和心理写进文章。也可以“无”中生“有”,将别人发生的或者以后将发生的事写进去。以前没做过,因为没有想到需要这么做,通过写作,或许以后就有了这份心,这就是写作的育人作用。好的文章就是要有视野,有格局,这是古人说的文以载道,说通俗点就是文章装着他人,装着这个世界。追问中拓展情境,从“小我”的探索到“大我”的观照,提升作文立意。
另外,同样的事件改动或丰富情境还可以提炼哲理性思考。比如同样在弹吉他的事件中,因为太急于求成弹不好想放弃时,想到自己学吉他的初心,静下心来慢慢弹,反而沉浸其中,弹出了令自己感动的曲子。在这一情境中,得出“慢一些,比较快”的哲思,作文立意从而提升。
《现代汉语》中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即它包含(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以及生活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即情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既指客观的景物和环境,也包含人的心境。
情境教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指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智慧不断导出、发展的过程。其教学过程为:问题—诘问—反思—引导—结论,因此被形象地成为“为思想之接生”。国外学者较早关注情境的是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重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我们怎样思维》中,他提出:“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这两种条件(指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两者合在一起,或在它们的交互作用中,它们便形成我们所说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研究情境和选材关系是提升作文立意很重要的实践。那么什么是情境作文呢?
《语文教法辞典》定义为“以一定的文学艺术手段(如故事表演、范文朗读、回忆往事、实地观察、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和看影视录像等),把学生引入意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后再作文的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特点,尝试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各种类型的追问回忆往事,学生逐步设置作文情境,进而提升作文的立意。追问,是问题化学习的精髓所在,即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地问。意指针对之前已有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结论或解决方案再一次进行追究探讨。接下来以《动起来,才好》作文教学为例,通过三方面来谈谈追问中创设情境、提升作文立意的具体实践:自我追问构建问题系统,还原情境,抒发感受;师生追问,再现情境,唤醒感受;生生追问,生成情境,丰富感受。
一、自我追问构建问题系统,还原情境,抒发感受
通過师生追问再现情境,唤醒感受。“动起来”的情境从弹吉他、克服困难升级到玩吉他、与乐器共舞。“好”从最初的技能提高,毅力增强升级到沉醉其中,品味提高(如图2)。
三、生生追问优化问题系统,生成情境,丰富感受
通过个人构建问题系统,师生追问升级问题系统,学生作文的情境和感受得到进一步丰富。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追问可以生成新的情境,增加学生原来没有的感受,从而提升立意。
小组追问实录:
组员:从成功了的好到审美情趣的好,你怎么想到的?
作者:为了有深刻的立意,我回顾了跟吉他在一起的时光,其实情感是多面的,只是以前没有挖掘出来而已。
组员:既然如此,会不会还有发生了你没有挖掘出来的情感呢?
作者:我暂时想不到了,你们有什么高见?
组员:你想想你带着这门手艺还干了些什么事?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有没有教过别人?
作者:我想不起来了。
组员:我曾经干过一些有意思的事儿,比如去敬老院讲故事,去阳光之家当义工。
作者:那你的这些经历我能写进我的作文里吗?如此,我的作文的中心就还可以有分享乐曲让世界更好。
组员:老师说过作文也不一定全真实,可以亚真实,我来给你详细讲讲我在阳光之家当义工的经历……
通过小组追问,学生增设了到阳光之家献吉他曲的情境,抒发了帮助弱者、内心充盈的感受,立意从前面毅力增强,品味提高的“我才好”到“世界才好”,从个人的成长走向了对世界的关照(如图3)。
不少老师认为,立意深刻的文章是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或读书很多的学生才能写出来的。但学生的原始体验通常较浅、较窄,而且大同小异。通过师生、生生追问可以从“有”到“有”,将发生过的没关注的细节和心理写进文章。也可以“无”中生“有”,将别人发生的或者以后将发生的事写进去。以前没做过,因为没有想到需要这么做,通过写作,或许以后就有了这份心,这就是写作的育人作用。好的文章就是要有视野,有格局,这是古人说的文以载道,说通俗点就是文章装着他人,装着这个世界。追问中拓展情境,从“小我”的探索到“大我”的观照,提升作文立意。
另外,同样的事件改动或丰富情境还可以提炼哲理性思考。比如同样在弹吉他的事件中,因为太急于求成弹不好想放弃时,想到自己学吉他的初心,静下心来慢慢弹,反而沉浸其中,弹出了令自己感动的曲子。在这一情境中,得出“慢一些,比较快”的哲思,作文立意从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