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纪,需要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慢慢形成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
1.建立现代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的是学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这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怎么会热情高涨,怎么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又怎么能谈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现代师生关系,以确保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的特征。
2.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
(1)探究式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引导—发现”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发现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其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得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景。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通过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让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强调较多,而对学生的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提出要求,这与数学的现代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从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问题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最具创造性的乃是非逻辑思维,就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直觉的力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3.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5.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6.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探索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一切创造性成果均来源于探索与猜想,课堂教学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开展探索与猜想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在讲授一些定义前,让学生对此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和旧知识进行对比和比较,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中要敢于进行一题多解,尝试运用各种各样的新方法解决问题,在探索和猜想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学习贵在求新,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去积累和培养的。千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克服浮躁和畏难的心理,从每一节数学课堂做起,让数学课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大舞台。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
1.建立现代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的是学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这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怎么会热情高涨,怎么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又怎么能谈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现代师生关系,以确保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的特征。
2.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
(1)探究式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引导—发现”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发现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其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得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景。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通过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让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强调较多,而对学生的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提出要求,这与数学的现代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从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问题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最具创造性的乃是非逻辑思维,就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直觉的力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3.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5.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6.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探索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一切创造性成果均来源于探索与猜想,课堂教学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开展探索与猜想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在讲授一些定义前,让学生对此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和旧知识进行对比和比较,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中要敢于进行一题多解,尝试运用各种各样的新方法解决问题,在探索和猜想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学习贵在求新,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去积累和培养的。千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克服浮躁和畏难的心理,从每一节数学课堂做起,让数学课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