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以来,发现在初中学生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逆反心理问题。此种亚健康的心理现象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更严重的是制约初中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会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笔者通过积极探索,利用空闲时间用问卷调查、召开 班会、谈心等方式调研,再结合自己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初步发现了初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一些原因,随之也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就这个问题的形成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教育者的因素
1.在学生班级管理教育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不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并时常采取大声呵斥、过度批评、随便留校、强制检讨等手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消极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拒绝认同并执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甚至出现敌意对抗。
2.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时候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超出了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提出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需要及期望自相矛盾,这两种情况往往也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最终结果是导致他们不配合教师的教育。
二、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局限性的因素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初中生在心理上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自身的年龄和认识水平有限,知识经验甚少,导致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理解。有关抽样调查表明,初中生因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足的影响,常会把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是自我独立的束缚,把教师对他们的管理认为是发展个性的阻碍,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不予理解和支持,因此常常出现反抗的心理。
三、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法
1.“爱”学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初中生的情绪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的心理活动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初中生在这个阶段,会对周围的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强烈,常因为小事而导致情绪的波动。在这个时期,教师的正确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去“爱”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与学生交流,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循循善诱,时常以表扬优点为主,包容学生的不足。教师的管理还要做到民主,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
2.“待”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宽松”些,这里的“宽松”是指多一些信任和正面鼓励,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积极调查,处理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的管理要做到言而有度,讲究艺术。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常以表扬优点为主,激发正面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自觉地克服不良行为,还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名学生在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前提下逐渐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信任自己,使其逐渐地自认为是好学生,当学生自认为是好学生时,就会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自我约束,吸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等行为自然会得到更正。
3.“教”学生
自我意识的高涨和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两个重要原因。首先,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希望在公众面前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实现时,就产生了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管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以表扬学生的优点为主,激发正面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随着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这时,教师除了对学习方面有要求外,还应对学生有承担班级责任和部分社会责任,承担某些道德责任以及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要求。
4.“学”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教育学生,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工作上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生活中严于律己,时刻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在业务上不断进取;在教学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这种形象去感染学生,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效仿,形成良性循环;从自身的学习和进步中引导学生,从而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责任编辑 黄 晓)
笔者通过积极探索,利用空闲时间用问卷调查、召开 班会、谈心等方式调研,再结合自己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初步发现了初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一些原因,随之也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就这个问题的形成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教育者的因素
1.在学生班级管理教育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不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并时常采取大声呵斥、过度批评、随便留校、强制检讨等手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消极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拒绝认同并执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甚至出现敌意对抗。
2.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时候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超出了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提出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需要及期望自相矛盾,这两种情况往往也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最终结果是导致他们不配合教师的教育。
二、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局限性的因素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初中生在心理上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自身的年龄和认识水平有限,知识经验甚少,导致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理解。有关抽样调查表明,初中生因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足的影响,常会把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是自我独立的束缚,把教师对他们的管理认为是发展个性的阻碍,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不予理解和支持,因此常常出现反抗的心理。
三、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法
1.“爱”学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初中生的情绪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的心理活动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初中生在这个阶段,会对周围的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强烈,常因为小事而导致情绪的波动。在这个时期,教师的正确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去“爱”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与学生交流,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循循善诱,时常以表扬优点为主,包容学生的不足。教师的管理还要做到民主,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
2.“待”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宽松”些,这里的“宽松”是指多一些信任和正面鼓励,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积极调查,处理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的管理要做到言而有度,讲究艺术。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常以表扬优点为主,激发正面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自觉地克服不良行为,还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名学生在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前提下逐渐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信任自己,使其逐渐地自认为是好学生,当学生自认为是好学生时,就会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自我约束,吸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等行为自然会得到更正。
3.“教”学生
自我意识的高涨和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两个重要原因。首先,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希望在公众面前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实现时,就产生了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管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以表扬学生的优点为主,激发正面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随着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这时,教师除了对学习方面有要求外,还应对学生有承担班级责任和部分社会责任,承担某些道德责任以及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要求。
4.“学”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教育学生,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工作上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生活中严于律己,时刻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在业务上不断进取;在教学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这种形象去感染学生,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效仿,形成良性循环;从自身的学习和进步中引导学生,从而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