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应该“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简单的标准,对于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壁垒。
—、彝族地区村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意义
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绝大多数以聚居的方式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语言环境相对闭塞,学前教育实施的时间晚、起步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师培养方法的不到位,导致其汉语言表达能力始终处于低速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彝族小学生认知欲望的增长,有限、杂乱无序的汉语言表达,已大大影响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对学科知识渗透的理解性、和教师交流的顺畅性、与同学讨论的高效性,同时社交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其出现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负面人格特征。因此,注重培养和规范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汉语言说话习惯,使之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核心素养的逐渐养成,也有利于其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需求,更有利于其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二、彝族地区村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母语在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价值
深刻探索彝语言和汉语言的特点,巧妙根据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培养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势必事半功倍。如:初期,汉语言表达水平低,能力弱,宜采取以彝语言引导为主的方式,降低其学习难度;中期,已具备基础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应采取汉语言主导、彝语言辅助的模式,拓展其汉语言表达能力;后期,汉语言表达能力已达一定高度,则采取汉语言为全面主体、彝语言适时点拨的策略,帮助其进一步提升汉语言表达能力水平。
(二)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
1.让兴趣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金石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不会或不敢运用汉语言进行表达时,教师可利用童谣、儿歌或动厕等素材资源,鼓励孩子学唱、学说和学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逐渐理解和养成汉语言表达的规则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彝语言表达到汉语言表达的过渡。
2.让课堂说话练习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
“课堂说话练习”即每堂课预留五分钟让学生作一定内容的表述。第一学段,一般以礼貌性、常识性和教学性的内容为主,让实用性语言为学习、生活服务;第二学段,将根据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作为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发展汉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学段,学生自主选择题材、决定表达形式,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3.让阅读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
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通过在班级内开办“读书角”倡导自主阅读、建立“阅读卡”记录心得体会、设立“阅读课”促进有效阅读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丰富大脑语言素材库。以丰富的阅读积累,来加强汉语言在学生阅读时间中的比重;在文学作品的场景阅读中,深化学生对汉语言字词的自主理解。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取得長足的进步。
4.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朗诵和演讲,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和练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辩论,可以让学生在搜集素材、学习辩论技巧、共同协作中,发展认知水平和提升思维能力;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投入、琢磨台词中,领悟汉语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在这些“润物无声”的校园活动中,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到彼此的协作者,再到自我实现的表达者,其汉语言表达能力必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在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只要了解现状、正视问题、找到症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其汉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长期、细致、耐心的培养,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石子”,一定会成为“闪闪发亮的美玉”。
—、彝族地区村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意义
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绝大多数以聚居的方式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语言环境相对闭塞,学前教育实施的时间晚、起步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师培养方法的不到位,导致其汉语言表达能力始终处于低速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彝族小学生认知欲望的增长,有限、杂乱无序的汉语言表达,已大大影响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对学科知识渗透的理解性、和教师交流的顺畅性、与同学讨论的高效性,同时社交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其出现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负面人格特征。因此,注重培养和规范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汉语言说话习惯,使之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核心素养的逐渐养成,也有利于其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需求,更有利于其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二、彝族地区村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母语在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价值
深刻探索彝语言和汉语言的特点,巧妙根据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培养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势必事半功倍。如:初期,汉语言表达水平低,能力弱,宜采取以彝语言引导为主的方式,降低其学习难度;中期,已具备基础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应采取汉语言主导、彝语言辅助的模式,拓展其汉语言表达能力;后期,汉语言表达能力已达一定高度,则采取汉语言为全面主体、彝语言适时点拨的策略,帮助其进一步提升汉语言表达能力水平。
(二)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
1.让兴趣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金石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不会或不敢运用汉语言进行表达时,教师可利用童谣、儿歌或动厕等素材资源,鼓励孩子学唱、学说和学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逐渐理解和养成汉语言表达的规则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彝语言表达到汉语言表达的过渡。
2.让课堂说话练习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
“课堂说话练习”即每堂课预留五分钟让学生作一定内容的表述。第一学段,一般以礼貌性、常识性和教学性的内容为主,让实用性语言为学习、生活服务;第二学段,将根据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作为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发展汉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学段,学生自主选择题材、决定表达形式,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3.让阅读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
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通过在班级内开办“读书角”倡导自主阅读、建立“阅读卡”记录心得体会、设立“阅读课”促进有效阅读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丰富大脑语言素材库。以丰富的阅读积累,来加强汉语言在学生阅读时间中的比重;在文学作品的场景阅读中,深化学生对汉语言字词的自主理解。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取得長足的进步。
4.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成为培养孩子汉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朗诵和演讲,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和练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辩论,可以让学生在搜集素材、学习辩论技巧、共同协作中,发展认知水平和提升思维能力;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投入、琢磨台词中,领悟汉语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在这些“润物无声”的校园活动中,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到彼此的协作者,再到自我实现的表达者,其汉语言表达能力必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在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只要了解现状、正视问题、找到症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其汉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长期、细致、耐心的培养,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石子”,一定会成为“闪闪发亮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