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区区26亿电影票房的中国电影业并不缺钱,缺乏的是职业规范、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投资机构的介入,最有价值之处可能就是帮助中国电影重构商业模式,在夹缝中开出“花”来。
谈投资,我从来都不会怯懦,因为你不给我钱没关系,我开煤窑的兄弟多的是钱。”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但并不是所有需要资金的电影人都和他一样幸运。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以下简称投资机构)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作为手握2亿美元“新媒体基金”的IDGVC中国当家人,熊晓鸽仅仅2007年上半年就投资了包括中博影视(三期增资)、中影集团、印象创新在内的三家娱乐上游公司,最大一笔投资高达5000万美元。华谊兄弟去年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日前以江南春为首的境内外投资者又将投入2000万美元。另据透露,红杉资本入资保利博纳的方案也已经敲定。与此同时,刚进入中国不久的韩国最大的投资集团KTB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助力这一产业的成长。
按照目前国产片的制作模式及其各自的相应规模,粗略估算近两年每年投入的制片资金在15亿-20亿元左右。中国电影产业的总制片资金规模甚至比好莱坞一部超级大片动辄两三亿美元的投资还要低。大量投资机构的进入有望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中国电影的融资困境。
中国人口众多,电影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政策限制、资源垄断等现状,令真正值得投资的电影企业屈指可数。或许正如一个业内人士所感慨的那样,只有区区26亿电影票房的中国电影业并不缺钱,缺乏的是职业规范、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投资机构介入,最有价值之处可能就是帮助中国电影重构商业模式,在夹缝中开出“花”来。
电影淘金热
投资机构蜂拥而至的部分原因是对渠道不断探索后发现了内容产业所蕴藏的价值。华兴资本CEO包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人一直对渠道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坎坷,他们逐渐发现内容制作方面其实蕴含了巨大的力量。”
2005年投资机构大规模进入中国娱乐业。受“SP(无线增值业务供应商)热”的鼓舞,中国出现了一股数字音乐“淘金热”,但是2006年随着信息产业部加大对SP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SP企业收入锐减,数字音乐公司陷入低迷。这个年轻的行业刚刚迎来资本大跃进,就品尝到资本的冷酷。经历曲折后,投资机构的目光开始向内容转移。
另外,电影市场本身的潜力也足够对投资机构构成吸引。“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日趋见好,外来资金的不断涌入正证明了这一点。”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人士曾这样表示。电影业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被划分为第三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影业已经从单一的媒体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产业,其占各国第三产业乃至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赢得15亿元票房,2005年达到20亿元票房,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再次创下26亿元的新高。
部分名导执导的国产电影,其惊人的回报率更是吸引着投资人的眼球:张艺谋的武侠巨作《英雄》此前曾创造出2.5亿元的票房“神话”,而在2006年12月,投资达3.6亿元的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锋芒逼人,上映第一个周末,票房便飙至1亿元。华谊拍摄的电影已连续创下多个年度的中国内地票房冠军,2006年包括《夜宴》在内的4部影片在国内共取得3亿元的骄人票房。一位电影界人士认为,“电影的投资回报期很长,除了影院,还有电视台、DVD等音像制品的放映渠道,有着长达50年的版权回报期。如果碰上好片子,那么回报率会高得让你咋舌。”
但从整体而言,中国电影的融资情况还并不理想。按照目前国产片的制作模式及其各自的相应规模,粗略估算近两年每年投入的制片资金在15亿-20亿元左右。中国电影产业的总制片资金规模甚至比好莱坞一部超级大片动辄两三亿美元的投资还要低。
就在不久前,韩国最大的投资机构KTB投资集团来到中国,作为该集团董事总经理尹镛,也非常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投资机会。据了解该机构是韩国最大的投资机构,管理资金高达60亿美元,投资项目覆盖世界各地,从高科技、传统行业到影视,都有涉猎,在韩国KTB投资过数十部电影,并获得了很高的回报。不久前尹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中国电影资本不足的问题,尹镛表示:“在融资方面中国电影行业起步稍晚,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开放,但由于电影市场尚不规范,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制片人在融资拍片方面相对困难较大,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明显不足,融资方式相对单一。”
而目前逐渐兴起的基金似乎有望逐步改善这一现状。“A3国际”、铁池私募就是其中的代表。
“A3国际”是著名导演徐克的妻子施南生与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墨攻》日本投资人Satoru Iseki以及韩国人李柱益联合成立的亚洲电影基金,该基金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募集不超过1亿美元,五年内投资30部亚洲电影,其中60%用于投资中国电影。日前,第一笔韩方承诺投资2500万美元已经落实,预计第一个投资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
铁池的私募电影基金是由原在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美国电影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的数名华人经理人联合组建。未来五年将投资拍摄20-30部中国电影。铁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国Endgame,这是美国一家专门投资电影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数十亿美元,主要投资本土电影,也有部分投放到欧洲电影市场,中国是其最新发展的领地。
环节为王
此轮受到风险投资垂青的电影公司都是业界响当当的“大腕”:中影集团是业界首屈一指的电影集团公司,华谊兄弟凭借《夜宴》、《天地英雄》、《手机》等多个票房冠军成为民营电影公司的典范,中博影视有着十余年影视经验,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以电影发行为龙头民营企业。
5月中旬,中影集团与IDGVC签署中国媒体基金合作备忘录。该基金首批将注入资金5000万美元,主要用于发掘中国新电影。双方约定,今后两年将共同合作投资拍摄5部以上的故事片。
中博影视原是一家以影视制作、发行为主业的民营公司,2005年,中博影视由传统影视改为尝试新媒体,他们不光投拍以创意取胜的故事短片,还制作各种健康、娱乐、教育、生活类的视频服务信息。陈伟明告诉记者,IDGVC的资金主要将运用在新媒体的内容拍摄上。
华谊兄弟获得第三轮投资,包括分众传媒江南春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联合投入了2000万美元。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成立较早的综合性民营娱乐公司,华谊兄弟的业务涵盖了电影投资发行、电视剧制作发行、音乐、艺人经纪、广告等诸多领域。王中军计划主要用在吸引优秀的制作团队加盟、收购新的制作公司上。
韩国KTB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尹镛认为:“电影产业投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项目投资,也就是投资大导演的影片,这种投资方式成败难料。第二个层次是对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投资,如院线、制片方、演员经纪公司。第三个层次的投资是打造产业环节例如投资院线、票务公司、电影设备方面以形成全国规模。”
但我们不难发现,获得投资的几家企业或合作项目都属于制作和发行领域,这主要受到了中国目前的相关政策影响。根据目前广电总局的相关政策,中外合拍片仍旧受到鼓励,但在院线领域仍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影院方面,外资目前最多只能入股49%。
据了解,目前院线中有80%的资源掌控在国有企业手里,中影集团手中就囊括了大部分最好的院线资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当年《英雄》就为了进最好的院线,在选择发行方时选中了中影集团,自然可以“顺便”利用中影庞大的院线资源。由于制作、发行、院线的票房分成比例通常为4∶2∶4,这样一来一部电影中影集团就占据了60%的票房收入。
因此专家指出,未来电影行业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内容与终端的竞争,谁拥有的电影版权资源越多、谁掌控的影院越多,谁就会在竞争中获胜。未来中国电影产业链将呈哑铃状。从产业上下游链的博弈来看,未来电影产业的博弈主要体现为制片商与影院的博弈,而作为发行领域中的发行商更多地代表制片的利益,作为发行领域的院线公司更多地代表影院的利益。
鉴于政策所限,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电影投资机会将主要集中在制作和发行领域。但是相关人士对这一行业的投资潜力并不甚看好。中博世纪影视传媒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伟明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电影人才过分稀缺,每年都是固定的几个人撑起国内电影票房,虽然也有像《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票房黑马,但总体形式不容乐观。获投资的这些公司已经囊括了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公司和个人,找到更多类似公司的机会有限。”
华兴资本CEO包凡告诉记者:“在投资机构密集的进行了一批投资之后,可能更多会采取观望态度,看这些公司的发展状况如何。而且与艺术家打交道是比较有风险的,他们可能不太“听话”,是否能达到投资方的盈利需求还有带考量。”
高收益下的风险
风险的确是电影行业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高收益的表象下另外一部分重要的特性。
中博世纪陈伟明感慨道:“比如说我们参与投资《英雄》这部电影,历时一年,前6个月投资拍摄,后4个月做后期制作,最后两个月才有收入,前十个月的财务报表都是零收入,最后面两个月是在赌电影能不能成功,财务报表怎么会好看?传统电影公司表面风光其实满含心酸,风险太大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确有潜力,但是这更代表未来,电影行业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现金流。在中国做传统电影基本上还是赌博性质,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民营公司每个月都可以开工拍一部电影,这样一来现金流就不可能是稳定的。
电影制作公司的风险体现在无法通过多部电影来均摊风险,这主要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影响,其中审查制度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国的审查制度没有时间限制,很难界定多长时间可以通过审查,而且也没有对可以公映的电影制定清晰的标准。比如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中国是公开放映,但在韩国就是只允许十八岁以上人群观看,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美国也是如此。陈伟明说:“我们的审查制度不清,电影收入是建立在没有清晰标准的前提下,风险程度不言而喻。”
韩国电影发展十分迅速正是得益于其规范的商业环境。因为有电影分级制,韩国的电影公司每个月都能发行电影,相当于只要拍片就能通过审查,只是因分级区别而又收入差距而已。而且审查制度的时间有限制,必须在15天内完成。这些制度很大程度上应决定了电影公司发展的速度,在韩国电影业中,实力排名居前的CJ娱乐、Showbox、Sidus、MK PICTURE等等,都已在韩国的高斯达克市场(KOSDAQ)成功上市,拥有成熟稳定的融资渠道。而中国尚未有一家电影制作机构上市。
也正因此,投资机构们对投资后的风险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获得投资后,中博影视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在开拍之前明确导演的拍摄预算、拍摄时间,而且明确告诉导演仍有后备人选,严格按商业计划执行。如果有导演牢骚满腹就会被公司开除。“在严格的商业训练里面就是这样。”陈伟明认为。据了解,投资人对影视公司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投资人即使不在现场,也完全可以控制局面。在投资机构的管理控制下,通常比原有制片方式省出大概25%预算。
陈伟明认为:“中国的影视行业大部分是艺术家转行做制片人,投机分子觉得好玩、利润高就对电影投资,严格来讲从制作人、投资人都没受到正规的商业训练,对成本、利润回报的商业概念比较弱。比如中国的导演动不动就超支,而在韩国那样成熟的市场如果导演超支,马上圈内全知道,以后融资就非常困难,而且第二次的投资者投入的时候要求更高,可能要导演的全部资产抵押才会投钱。”
不少影视公司都认为,这几年投资机构确实对中国市场有贡献。影视公司对市场运作都是边干边学,相对的投资机构对市场的规范、商业模式、管理都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正是影视公司最缺乏的,对公司发展有不少的提升。投资机构的介入加强了企业责任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发展方向和未来归宿,了解到未来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才会上市。
“在传统影视业不缺钱,缺的是好的创意、商业模式和团队,中国电影市场才26个亿,未来增长的潜力巨大。而投资机构的介入则可以助力电影人在规范的商业氛围中,获得良性发展”陈伟明说。
(本刊记者刘泓毅对此文亦有贡献)
谈投资,我从来都不会怯懦,因为你不给我钱没关系,我开煤窑的兄弟多的是钱。”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但并不是所有需要资金的电影人都和他一样幸运。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以下简称投资机构)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作为手握2亿美元“新媒体基金”的IDGVC中国当家人,熊晓鸽仅仅2007年上半年就投资了包括中博影视(三期增资)、中影集团、印象创新在内的三家娱乐上游公司,最大一笔投资高达5000万美元。华谊兄弟去年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日前以江南春为首的境内外投资者又将投入2000万美元。另据透露,红杉资本入资保利博纳的方案也已经敲定。与此同时,刚进入中国不久的韩国最大的投资集团KTB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助力这一产业的成长。
按照目前国产片的制作模式及其各自的相应规模,粗略估算近两年每年投入的制片资金在15亿-20亿元左右。中国电影产业的总制片资金规模甚至比好莱坞一部超级大片动辄两三亿美元的投资还要低。大量投资机构的进入有望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中国电影的融资困境。
中国人口众多,电影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政策限制、资源垄断等现状,令真正值得投资的电影企业屈指可数。或许正如一个业内人士所感慨的那样,只有区区26亿电影票房的中国电影业并不缺钱,缺乏的是职业规范、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投资机构介入,最有价值之处可能就是帮助中国电影重构商业模式,在夹缝中开出“花”来。
电影淘金热
投资机构蜂拥而至的部分原因是对渠道不断探索后发现了内容产业所蕴藏的价值。华兴资本CEO包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人一直对渠道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坎坷,他们逐渐发现内容制作方面其实蕴含了巨大的力量。”
2005年投资机构大规模进入中国娱乐业。受“SP(无线增值业务供应商)热”的鼓舞,中国出现了一股数字音乐“淘金热”,但是2006年随着信息产业部加大对SP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SP企业收入锐减,数字音乐公司陷入低迷。这个年轻的行业刚刚迎来资本大跃进,就品尝到资本的冷酷。经历曲折后,投资机构的目光开始向内容转移。
另外,电影市场本身的潜力也足够对投资机构构成吸引。“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日趋见好,外来资金的不断涌入正证明了这一点。”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人士曾这样表示。电影业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被划分为第三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影业已经从单一的媒体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产业,其占各国第三产业乃至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赢得15亿元票房,2005年达到20亿元票房,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再次创下26亿元的新高。
部分名导执导的国产电影,其惊人的回报率更是吸引着投资人的眼球:张艺谋的武侠巨作《英雄》此前曾创造出2.5亿元的票房“神话”,而在2006年12月,投资达3.6亿元的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锋芒逼人,上映第一个周末,票房便飙至1亿元。华谊拍摄的电影已连续创下多个年度的中国内地票房冠军,2006年包括《夜宴》在内的4部影片在国内共取得3亿元的骄人票房。一位电影界人士认为,“电影的投资回报期很长,除了影院,还有电视台、DVD等音像制品的放映渠道,有着长达50年的版权回报期。如果碰上好片子,那么回报率会高得让你咋舌。”
但从整体而言,中国电影的融资情况还并不理想。按照目前国产片的制作模式及其各自的相应规模,粗略估算近两年每年投入的制片资金在15亿-20亿元左右。中国电影产业的总制片资金规模甚至比好莱坞一部超级大片动辄两三亿美元的投资还要低。
就在不久前,韩国最大的投资机构KTB投资集团来到中国,作为该集团董事总经理尹镛,也非常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投资机会。据了解该机构是韩国最大的投资机构,管理资金高达60亿美元,投资项目覆盖世界各地,从高科技、传统行业到影视,都有涉猎,在韩国KTB投资过数十部电影,并获得了很高的回报。不久前尹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中国电影资本不足的问题,尹镛表示:“在融资方面中国电影行业起步稍晚,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开放,但由于电影市场尚不规范,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制片人在融资拍片方面相对困难较大,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明显不足,融资方式相对单一。”
而目前逐渐兴起的基金似乎有望逐步改善这一现状。“A3国际”、铁池私募就是其中的代表。
“A3国际”是著名导演徐克的妻子施南生与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墨攻》日本投资人Satoru Iseki以及韩国人李柱益联合成立的亚洲电影基金,该基金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募集不超过1亿美元,五年内投资30部亚洲电影,其中60%用于投资中国电影。日前,第一笔韩方承诺投资2500万美元已经落实,预计第一个投资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
铁池的私募电影基金是由原在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美国电影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的数名华人经理人联合组建。未来五年将投资拍摄20-30部中国电影。铁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国Endgame,这是美国一家专门投资电影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数十亿美元,主要投资本土电影,也有部分投放到欧洲电影市场,中国是其最新发展的领地。
环节为王
此轮受到风险投资垂青的电影公司都是业界响当当的“大腕”:中影集团是业界首屈一指的电影集团公司,华谊兄弟凭借《夜宴》、《天地英雄》、《手机》等多个票房冠军成为民营电影公司的典范,中博影视有着十余年影视经验,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以电影发行为龙头民营企业。
5月中旬,中影集团与IDGVC签署中国媒体基金合作备忘录。该基金首批将注入资金5000万美元,主要用于发掘中国新电影。双方约定,今后两年将共同合作投资拍摄5部以上的故事片。
中博影视原是一家以影视制作、发行为主业的民营公司,2005年,中博影视由传统影视改为尝试新媒体,他们不光投拍以创意取胜的故事短片,还制作各种健康、娱乐、教育、生活类的视频服务信息。陈伟明告诉记者,IDGVC的资金主要将运用在新媒体的内容拍摄上。
华谊兄弟获得第三轮投资,包括分众传媒江南春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联合投入了2000万美元。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成立较早的综合性民营娱乐公司,华谊兄弟的业务涵盖了电影投资发行、电视剧制作发行、音乐、艺人经纪、广告等诸多领域。王中军计划主要用在吸引优秀的制作团队加盟、收购新的制作公司上。
韩国KTB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尹镛认为:“电影产业投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项目投资,也就是投资大导演的影片,这种投资方式成败难料。第二个层次是对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投资,如院线、制片方、演员经纪公司。第三个层次的投资是打造产业环节例如投资院线、票务公司、电影设备方面以形成全国规模。”
但我们不难发现,获得投资的几家企业或合作项目都属于制作和发行领域,这主要受到了中国目前的相关政策影响。根据目前广电总局的相关政策,中外合拍片仍旧受到鼓励,但在院线领域仍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影院方面,外资目前最多只能入股49%。
据了解,目前院线中有80%的资源掌控在国有企业手里,中影集团手中就囊括了大部分最好的院线资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当年《英雄》就为了进最好的院线,在选择发行方时选中了中影集团,自然可以“顺便”利用中影庞大的院线资源。由于制作、发行、院线的票房分成比例通常为4∶2∶4,这样一来一部电影中影集团就占据了60%的票房收入。
因此专家指出,未来电影行业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内容与终端的竞争,谁拥有的电影版权资源越多、谁掌控的影院越多,谁就会在竞争中获胜。未来中国电影产业链将呈哑铃状。从产业上下游链的博弈来看,未来电影产业的博弈主要体现为制片商与影院的博弈,而作为发行领域中的发行商更多地代表制片的利益,作为发行领域的院线公司更多地代表影院的利益。
鉴于政策所限,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电影投资机会将主要集中在制作和发行领域。但是相关人士对这一行业的投资潜力并不甚看好。中博世纪影视传媒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伟明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电影人才过分稀缺,每年都是固定的几个人撑起国内电影票房,虽然也有像《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票房黑马,但总体形式不容乐观。获投资的这些公司已经囊括了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公司和个人,找到更多类似公司的机会有限。”
华兴资本CEO包凡告诉记者:“在投资机构密集的进行了一批投资之后,可能更多会采取观望态度,看这些公司的发展状况如何。而且与艺术家打交道是比较有风险的,他们可能不太“听话”,是否能达到投资方的盈利需求还有带考量。”
高收益下的风险
风险的确是电影行业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高收益的表象下另外一部分重要的特性。
中博世纪陈伟明感慨道:“比如说我们参与投资《英雄》这部电影,历时一年,前6个月投资拍摄,后4个月做后期制作,最后两个月才有收入,前十个月的财务报表都是零收入,最后面两个月是在赌电影能不能成功,财务报表怎么会好看?传统电影公司表面风光其实满含心酸,风险太大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确有潜力,但是这更代表未来,电影行业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现金流。在中国做传统电影基本上还是赌博性质,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民营公司每个月都可以开工拍一部电影,这样一来现金流就不可能是稳定的。
电影制作公司的风险体现在无法通过多部电影来均摊风险,这主要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影响,其中审查制度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国的审查制度没有时间限制,很难界定多长时间可以通过审查,而且也没有对可以公映的电影制定清晰的标准。比如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中国是公开放映,但在韩国就是只允许十八岁以上人群观看,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美国也是如此。陈伟明说:“我们的审查制度不清,电影收入是建立在没有清晰标准的前提下,风险程度不言而喻。”
韩国电影发展十分迅速正是得益于其规范的商业环境。因为有电影分级制,韩国的电影公司每个月都能发行电影,相当于只要拍片就能通过审查,只是因分级区别而又收入差距而已。而且审查制度的时间有限制,必须在15天内完成。这些制度很大程度上应决定了电影公司发展的速度,在韩国电影业中,实力排名居前的CJ娱乐、Showbox、Sidus、MK PICTURE等等,都已在韩国的高斯达克市场(KOSDAQ)成功上市,拥有成熟稳定的融资渠道。而中国尚未有一家电影制作机构上市。
也正因此,投资机构们对投资后的风险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获得投资后,中博影视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在开拍之前明确导演的拍摄预算、拍摄时间,而且明确告诉导演仍有后备人选,严格按商业计划执行。如果有导演牢骚满腹就会被公司开除。“在严格的商业训练里面就是这样。”陈伟明认为。据了解,投资人对影视公司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投资人即使不在现场,也完全可以控制局面。在投资机构的管理控制下,通常比原有制片方式省出大概25%预算。
陈伟明认为:“中国的影视行业大部分是艺术家转行做制片人,投机分子觉得好玩、利润高就对电影投资,严格来讲从制作人、投资人都没受到正规的商业训练,对成本、利润回报的商业概念比较弱。比如中国的导演动不动就超支,而在韩国那样成熟的市场如果导演超支,马上圈内全知道,以后融资就非常困难,而且第二次的投资者投入的时候要求更高,可能要导演的全部资产抵押才会投钱。”
不少影视公司都认为,这几年投资机构确实对中国市场有贡献。影视公司对市场运作都是边干边学,相对的投资机构对市场的规范、商业模式、管理都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正是影视公司最缺乏的,对公司发展有不少的提升。投资机构的介入加强了企业责任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发展方向和未来归宿,了解到未来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才会上市。
“在传统影视业不缺钱,缺的是好的创意、商业模式和团队,中国电影市场才26个亿,未来增长的潜力巨大。而投资机构的介入则可以助力电影人在规范的商业氛围中,获得良性发展”陈伟明说。
(本刊记者刘泓毅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