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根据社会发展对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需要,从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培养制度与方案构建、教学模式和创新培养的实践环境方面着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探索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和运行。
关键词: 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实践策略
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真正实现建立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需要。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高新产业,将成为本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专业[1],其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外,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具有时代感的生物类专业新实践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在新形势下一个必须探索的课题。
我院为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我院特点,认真学习全国著名高校教改经验,在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总结了一些的实践策略。
1.确立“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对具有创新特色的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和思想重视。
教育观的转变是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社会要求的人才的首要问题。教师要把创新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好,并取得应有成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对创新实践教学有正确的认识理念。笔者在师生中组织了转变教育观念与能力培养观念的讨论。教师通过讨论认识到,生物类学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尤为重要。为了实现适应地方经济培育创新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加强基础训练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素质培养。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开展相应的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激励他们课外参与实践创新训练,并协助学生进行相应创新研究,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讨论,让其充分认识到在基础训练和通识教育合格后,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等进行生物课外创新实践学习,对自身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调动其兴趣爱好,使其从思想上树立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创新的观念。
通过讨论,全院师生普遍形成了“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充分认识到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而且,通过在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可以“锻炼才能、积累成果、适应社会”的观念共识。
2.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制度与方案,使教学工作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1管理与有效激励制度是确保创新实践教育运行的依据
我院管理制度对创新实践教育组织机构、师资队伍、教育环境作出了明确规定,并确保严格地执行。相关重要文件对“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我院根据实际要求,制定《第二课堂》、《开放性试验》、《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等项目与文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创新实践教学的投入。
创新实践教育组织机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制度明确规定,应由教务处、学生处、系科、团委从经费支持、培养项目验收、成果申报、师资与实验条件提供等各自不同方面共同配合,以满足学生以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科技协会等形式参与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的需求。
创新实践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2],专业教师参与是创新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院鼓励高级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使实验内容与科研最新成果密切联系,同时从职称、待遇上适当倾斜。系科制定出有效机制,客观准确地估计参与创新实践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成果,力争像对待科研成果一样加以重视和给予奖励,教师在教学组织、成绩评定等方面,加大创新实践环节的权重,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营造创新实践教育环境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保障,为此制度也明确规定建立目标明确、管理有效、效果显著的开放实验室来满足创新实践教育环境。
2.2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方案是生物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系科对生物专业培养方案反复讨论、不断完善,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引入培养方案,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我院加大了创新实践教育在经费、学时上的设置。对教学评价制度、学时、学分上都加大了创新实践能力的权重;改进完善了原教学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创新科研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取得成果与创新、完成创新性实验都可获得技能学分,以扭转过去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教学中开放性创新实践内容的缺失等现象,提高师生参与兴趣与重视程度。总之,我院经过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方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生物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相对完整的指导体系。
3.多渠道探索完善生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采取正确模式进行创新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关键,为此笔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开展了以下形式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
3.1在学生中组织成立各类科技社团(有跨学院的科技协会、学院内的生物科技协会、单项活动组等);学院定期承办学术年会,或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积极组织一系列学术报告会(如“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暨江苏省植物学会07年年会”、“常熟市生物学会年会学术报告会”、“太湖水华治理研讨会”等),集中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如以大学生科技协会形式与地方农业与教育部门组织“爱鸟周”活动等)。这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路,增强生物专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发挥生物专业与生产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将专业技能与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达到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目标。如利用假期对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吉健葡萄合作社进行无公害栽培修剪的支农实践服务,既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能实现大学生“科技服务、振兴三农”的社会实践目标,并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生产效益。
3.3利用实践创新基地(实验室),以第二课堂、“挑战杯”竞赛立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形式,积极组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直接进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战性”训练,达到科学试验、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的目的[3]。
3.4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4-5],在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尝试从大三学生中吸收对生物学试验感兴趣的学生,学生通过申请院校专项课题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研究和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5重视第二课堂的内容,不断拓宽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空间,注重营造生物科研实践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研,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全院生物专业开设了《水质富营养化研究与藻类应用研究》、《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研究》、《食用菌开发与加工》、《名贵花卉快繁技术》等方向的课外创新研究课题,使学生对生物学应用领域的历史和发展建立比较理性的认识,明确学习应用的目的和方向,开阔视野。
近年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很好的普遍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和全国性竞赛活动。笔者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和形式,在学院支持下,让学生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方向选择参与本专业教师已有研究课题或设立研究项目中,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主动地完成任务,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最终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申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参赛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此参与过程中学生真正拥有了参与过程、展现创造性能力、创造成果的机会,从而激励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营造创新实践教育良好环境与硬件保障,加大对创新实践教育的实验室开放力度,并建立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走向开放化不仅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方法、技能和实验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本专业实验室资源,设立开放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课外开放式生物创新实验教学,是培养其独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保障。
笔者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仅满足于实验场所的开放,在建立宽松的使用环境的同时,更重视建立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和综合创新意识。为此建立了生物实验室“三级”开放模式,即“学生自主式基本技能训练 师生结合式应用能力提升 研究项目式综合设计”,首先,鼓励本专业学生进实验室单独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操作训练;其次,根据生物学科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依照专业方向建立了3个学生开放实验室。最后,由教师根据科研项目需要提出实验项目,或者由学生从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建设中自拟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查阅、方案设计、申请预约和实验全过程。在开放实验环境下,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训练接触前沿、新颖的科研项目和先进的科研创意,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目标。
总之,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对实践应用人才的需求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必须更新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改善利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验条件,完善和严格执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管理与激励机制。近年来,笔者根据学院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生物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方面进行了以上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和教师都反映很好。实践证明,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和攻读研究生时表现出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与优势,同时学生通过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也积累了一定成果,生物专业学生已获学校科技创新项目近10项,其中丁力进等5位学生的“不同配比保鲜剂对月季切花保鲜效果研究”获江苏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另外在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中,有近10位学生在第四届、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江苏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本学科组指导的12位学生参与的“以鲜切花采后生理与保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课外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中,相关成果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核心4篇,5人的课外科研项目得到校立项优秀奖。
当然,生物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各级职能部门、教学院系的密切配合,得到学校政策、物质、经费和组织的保障,才能确保实施策略的落实。此外,完善的创新实践教育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也是各项创新实践教学具体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1]。
参考文献:
[1]蔺万煌,欧阳中万,王征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82-84.
[2]张晓芬.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5,(4):69-70.
[3]高新,田永清,张志国.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9):30-31.
[4]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5]楼策英,魏瑚,陈令梅.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J].茶叶,2005,31,(4):254-255.
资助: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07Y-07)
关键词: 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实践策略
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真正实现建立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需要。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高新产业,将成为本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专业[1],其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外,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具有时代感的生物类专业新实践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在新形势下一个必须探索的课题。
我院为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我院特点,认真学习全国著名高校教改经验,在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总结了一些的实践策略。
1.确立“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对具有创新特色的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和思想重视。
教育观的转变是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社会要求的人才的首要问题。教师要把创新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好,并取得应有成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对创新实践教学有正确的认识理念。笔者在师生中组织了转变教育观念与能力培养观念的讨论。教师通过讨论认识到,生物类学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尤为重要。为了实现适应地方经济培育创新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加强基础训练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素质培养。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开展相应的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激励他们课外参与实践创新训练,并协助学生进行相应创新研究,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讨论,让其充分认识到在基础训练和通识教育合格后,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等进行生物课外创新实践学习,对自身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调动其兴趣爱好,使其从思想上树立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创新的观念。
通过讨论,全院师生普遍形成了“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充分认识到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而且,通过在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可以“锻炼才能、积累成果、适应社会”的观念共识。
2.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制度与方案,使教学工作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1管理与有效激励制度是确保创新实践教育运行的依据
我院管理制度对创新实践教育组织机构、师资队伍、教育环境作出了明确规定,并确保严格地执行。相关重要文件对“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我院根据实际要求,制定《第二课堂》、《开放性试验》、《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等项目与文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创新实践教学的投入。
创新实践教育组织机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制度明确规定,应由教务处、学生处、系科、团委从经费支持、培养项目验收、成果申报、师资与实验条件提供等各自不同方面共同配合,以满足学生以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科技协会等形式参与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的需求。
创新实践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2],专业教师参与是创新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院鼓励高级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使实验内容与科研最新成果密切联系,同时从职称、待遇上适当倾斜。系科制定出有效机制,客观准确地估计参与创新实践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成果,力争像对待科研成果一样加以重视和给予奖励,教师在教学组织、成绩评定等方面,加大创新实践环节的权重,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营造创新实践教育环境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保障,为此制度也明确规定建立目标明确、管理有效、效果显著的开放实验室来满足创新实践教育环境。
2.2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方案是生物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系科对生物专业培养方案反复讨论、不断完善,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引入培养方案,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我院加大了创新实践教育在经费、学时上的设置。对教学评价制度、学时、学分上都加大了创新实践能力的权重;改进完善了原教学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创新科研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取得成果与创新、完成创新性实验都可获得技能学分,以扭转过去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教学中开放性创新实践内容的缺失等现象,提高师生参与兴趣与重视程度。总之,我院经过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方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生物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相对完整的指导体系。
3.多渠道探索完善生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采取正确模式进行创新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关键,为此笔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开展了以下形式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
3.1在学生中组织成立各类科技社团(有跨学院的科技协会、学院内的生物科技协会、单项活动组等);学院定期承办学术年会,或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积极组织一系列学术报告会(如“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暨江苏省植物学会07年年会”、“常熟市生物学会年会学术报告会”、“太湖水华治理研讨会”等),集中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如以大学生科技协会形式与地方农业与教育部门组织“爱鸟周”活动等)。这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路,增强生物专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发挥生物专业与生产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将专业技能与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达到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目标。如利用假期对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吉健葡萄合作社进行无公害栽培修剪的支农实践服务,既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能实现大学生“科技服务、振兴三农”的社会实践目标,并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生产效益。
3.3利用实践创新基地(实验室),以第二课堂、“挑战杯”竞赛立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形式,积极组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直接进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战性”训练,达到科学试验、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的目的[3]。
3.4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4-5],在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尝试从大三学生中吸收对生物学试验感兴趣的学生,学生通过申请院校专项课题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研究和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5重视第二课堂的内容,不断拓宽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空间,注重营造生物科研实践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研,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全院生物专业开设了《水质富营养化研究与藻类应用研究》、《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研究》、《食用菌开发与加工》、《名贵花卉快繁技术》等方向的课外创新研究课题,使学生对生物学应用领域的历史和发展建立比较理性的认识,明确学习应用的目的和方向,开阔视野。
近年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很好的普遍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和全国性竞赛活动。笔者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和形式,在学院支持下,让学生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方向选择参与本专业教师已有研究课题或设立研究项目中,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主动地完成任务,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最终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申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参赛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此参与过程中学生真正拥有了参与过程、展现创造性能力、创造成果的机会,从而激励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营造创新实践教育良好环境与硬件保障,加大对创新实践教育的实验室开放力度,并建立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走向开放化不仅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方法、技能和实验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本专业实验室资源,设立开放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课外开放式生物创新实验教学,是培养其独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保障。
笔者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仅满足于实验场所的开放,在建立宽松的使用环境的同时,更重视建立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和综合创新意识。为此建立了生物实验室“三级”开放模式,即“学生自主式基本技能训练 师生结合式应用能力提升 研究项目式综合设计”,首先,鼓励本专业学生进实验室单独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操作训练;其次,根据生物学科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依照专业方向建立了3个学生开放实验室。最后,由教师根据科研项目需要提出实验项目,或者由学生从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建设中自拟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查阅、方案设计、申请预约和实验全过程。在开放实验环境下,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训练接触前沿、新颖的科研项目和先进的科研创意,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目标。
总之,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对实践应用人才的需求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必须更新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改善利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验条件,完善和严格执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管理与激励机制。近年来,笔者根据学院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生物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方面进行了以上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和教师都反映很好。实践证明,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和攻读研究生时表现出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与优势,同时学生通过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也积累了一定成果,生物专业学生已获学校科技创新项目近10项,其中丁力进等5位学生的“不同配比保鲜剂对月季切花保鲜效果研究”获江苏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另外在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中,有近10位学生在第四届、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江苏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本学科组指导的12位学生参与的“以鲜切花采后生理与保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课外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中,相关成果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核心4篇,5人的课外科研项目得到校立项优秀奖。
当然,生物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各级职能部门、教学院系的密切配合,得到学校政策、物质、经费和组织的保障,才能确保实施策略的落实。此外,完善的创新实践教育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也是各项创新实践教学具体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1]。
参考文献:
[1]蔺万煌,欧阳中万,王征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82-84.
[2]张晓芬.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5,(4):69-70.
[3]高新,田永清,张志国.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9):30-31.
[4]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5]楼策英,魏瑚,陈令梅.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J].茶叶,2005,31,(4):254-255.
资助: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07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