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透彻深刻;同时使人物由过去的单一的平面式结构变为复调式的立体式结构,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
  车尔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的要素”。鲁迅先生用他的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使我们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儿。下面我们仅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章作一简要说明。
  鲁迅先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一、描写式。所谓描写式,是指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叙述人的口吻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说明、介绍。如《明天》中,单四嫂子埋葬了儿子,回家之后,觉得屋里太静了,作品中是这样写的:
  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都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她是粗笨女人,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这里,鲁迅先生以一位见证者的姿态向我们描绘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儿子后的内心的活动,表现了她的一种痛苦、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为了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单四嫂子所经受的这种痛苦,鲁迅先生甚至还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以突出这种心理描写的效果,而鲁迅先生的艺术处理也确实收到了他预想的效果。当我们头脑中想象着宝儿吃着茴香豆,瞪着小黑眼睛,说着令每一位母亲都会感到幸福的话语时,我们怎能不知单四嫂子希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心境呢?
  描写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说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他对于读者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作者还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己的表现意图。
  
  二、自白式。所谓自白式,是指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让人物自己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表现方式因为是一种自我剖析式的形式,所以一般读来鲜活。在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创作的小说中,许多都采用了这种表现方式。最典型的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这里,鲁迅先生就是以一种自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狂”人的内心活动。自白式的语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渐渐与小说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改变自己的阅读视角,与主人公融为一体,最终真实而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疯狂。
  这种表现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读者一次参与作品的机会。读者可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自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自己走进作品,走进人物,从而更深切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表现方式灵活运用,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注意运用几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来与之相配套,从而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更加突出地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
  (一)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前面说过,古典小说过分注重小说的情节、人物的行动,而不注重人物的心理,而鲁迅则注重人物心理,并把它和古典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静止地写。如《孔乙己》中,当孔乙己再次出现在酒店,因脸添新伤遭大家戏弄时,“他并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出可谓传神至极,表现出了孔乙己有钱之后的炫耀。而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测出孔乙己当时的心理状况,“你们尽管笑,只要我有钱,能喝酒,能吃茴香豆,其他的又与我何干呢?”于是,一个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倍显迂腐、穷酸和无能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能真实鲜活地站在读者的面前。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为了表现赵太爷的虚伪和贪小便宜的性格,专门为他安排了几句令人哑然失笑的台词:
  “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
  一方面,从赵太爷说话的语气可以判断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吞吞吐吐的语言却很清楚地表明他内心里其实很想买阿Q那些来路不明的衣服,即便这些衣服是偷来的。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听阿Q说所有的东西已经卖完后他的反应:
  “完了? ”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踱着方步的乡绅却一心惦着来历不明的赃物,这本来就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角色错位,而赵太爷后来那脱口而出的两句话更加深了这种讽刺意味,由此我们可见赵太爷虚伪的一面。
  另外,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深刻地提示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祥林嫂》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等等。
  (三)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升华。”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两句话虽然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大致相同。我们也由此可知,通过梦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先前被压制住的最最真实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就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梦境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阿Q梦境中的情景: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拿着五花八门的冷兵器去抄家、分钱、抢女人,来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阿Q内心里对于革命的种种错误的认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阿Q的眼里,不过就是报私仇、分财产和抢女人。
  除了写梦之外,鲁迅先生有时还通过写幻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同样是《阿Q正传》,结尾处对于阿Q看到“狼眼”的描写,就是在写阿Q此时的幻觉。
  “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片,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跟着囚车,看阿Q被砍头的明明是一群无聊的看客,可在阿Q的眼里,他们就像是一群狼,一群吃人的狼。他们的眼睛在阿Q被砍头之前已经在啃咬他的灵魂了。可见,阿Q此时的心理已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被围困在狼群中的弱者,又有何生的希望呢?
  (四)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主观情绪、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他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因此,描写人物周围的环境或者是人物眼中所见之物就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就很巧妙地处理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态之间的关系。如《故乡》最后一段:“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故乡的变化,特别是与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使鲁迅先生感到一阵孤单和悲哀,于是笔下的老屋、山、水都在远离,不仅是距离上的远离,更是心理上的远离。又如《祝福》中最后一段作者写祝福的场景,来表明“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愤恨。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以笔为剖刀,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冷静地挖出人物隐藏在内心的症结,让读者去观察、审视,并借以自省,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深刻挖掘文本,从而使学生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涛,田玉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其他文献
布达拉宫迎来一个徽州诗人  殿堂之上剩下另外一个诗人的泪花  转世的灵童裸露在茫茫的雪野  酥油灯照不亮爱情  酥油茶留不住今生的情人  积阴德  修来世  大慈大悲地活着  活着  却还是挡不住权杖和虎皮  权杖和虎皮  带走了宽容和慈悲  退避在青海湖  我也只能是默默地看着你  天边留下无尽的 悲情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高山峡谷一路格桑亂石丛生  呼啸的风声  在颂经祈祷  我近距离欣赏南
泉坞山抓紧时间穿上暮霭的衣衫  山体上绿的和黄的,渐渐被光斑吃透。  山上的天空,漫出一波又一波的水  一粒一粒水晶,显得好奇又吃惊。  此时,丘陵上若孤立一只写诗的乌鸦  我断定,它会生出衔走水晶的欲望  若没有,我可以接下这单妄想。  一辆三轮车,从大路急速拐向小路  远看,天下大势尾随在它的身后。  就像冲浪者扯一片辽阔的海,朝岸上盖。  枝桠  春夏的茂盛绿叶藏住一些鸟事,但在秋冬  鳥窝
在风中变幻  极尽各种姿态  一种飘,脱离了母体  之后,下落  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  一种质量,方向是追求的意義  轻若浮云,装点在谁的身上  除了鸟,很充满想象  或者到红尘中,一地鸡毛  或者蘸满风雨,零落成泥  或者让每一枚羽签,定格成书的段落  上帝会听到诗的声音  不废的归途  譬如,一朵云  一片雪,一个我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把文化文学经典内容明确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新要求,是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忧虑、反思与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位上。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文学名著,只因没有列入《考试大纲》而没有引起重视。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语文教学的本位
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尤为重要。因为培养未来的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语文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具备阅读古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要自觉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本性中,有获得肯定和赞赏的需要。教师真诚赞赏的话语,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心灵感应,能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赞美是师爱的体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让他们沐浴在赏识的雨露中,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学
当语文教师最怕干什么事?如果搞一次专题调查,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语文教师会回答——“改作文”。语文教师最怕改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处于“两难境地”。所谓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就是处于选择两种作文批改方法的矛盾之中。  一种是精批细改。其做法是: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要详细地批改出达到此次训练目的的情况,以及除开训练基本要求以外整体上的诸如结构段落、内容中心、语言运用的得失情况,还要标出和改正错别字、病句等
鈴声响了,纹路稀疏  水,已没有更多的路逃向遥远的彼岸  手中的一块令牌  渗透出了斑斑锈迹  花的方向已经迷失,顺着风  可以碰见石头和一座破败之庙  苔藓告诉我  这里的雨季无法彻底隐退  我吹着口哨离开,像一个给自己壮胆的人  山尖埋葬了夕阳  那些若有若无的影子,走着走着  就和黑夜纠缠在一起了,只有星星举着火把  一张白纸上能容纳多少风雨  纸上的风雨,于纸而言,是一种假设  所有的文字
见友人  吃完早餐,天色晴了  远方的事物露出本来面目  昨天,我还穿过风雨  看一个友人,几把未完工的古琴  横在我们中间。我们几乎绕过了诗歌史  像两个赤脚的人  第一次站在秧田中间的惊讶。  我说,留下来吧,小城需要一个诗人  和一个斫琴师。  想起某個夏日,在一个诗人家中  聊天,傍晚了  几乎看不见对面的他  身边的河水,努力的想成为一首诗  我们先后成为黯淡的星光  回去路上,还盘旋着
一次课堂上,本人正眉飞色舞地投入到自己的讲授当中,突见一学生有别于他人,低头望抽屉,凭个人直觉,学生一定在开小差。轻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书——郭敬明的《幻城》。心想,又是青春文学。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他集中精神来,别看课外书了。但出乎意外的是,学生反驳了我一句:“老师,你不是说语文要多读书嘛?”  我有点糊涂了。  平时,我总鼓励学生多看书,因为这样对作文与阅读都很有帮助,毕竟语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