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透彻深刻;同时使人物由过去的单一的平面式结构变为复调式的立体式结构,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
车尔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的要素”。鲁迅先生用他的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使我们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儿。下面我们仅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章作一简要说明。
鲁迅先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一、描写式。所谓描写式,是指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叙述人的口吻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说明、介绍。如《明天》中,单四嫂子埋葬了儿子,回家之后,觉得屋里太静了,作品中是这样写的:
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都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她是粗笨女人,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这里,鲁迅先生以一位见证者的姿态向我们描绘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儿子后的内心的活动,表现了她的一种痛苦、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为了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单四嫂子所经受的这种痛苦,鲁迅先生甚至还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以突出这种心理描写的效果,而鲁迅先生的艺术处理也确实收到了他预想的效果。当我们头脑中想象着宝儿吃着茴香豆,瞪着小黑眼睛,说着令每一位母亲都会感到幸福的话语时,我们怎能不知单四嫂子希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心境呢?
描写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说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他对于读者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作者还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己的表现意图。
二、自白式。所谓自白式,是指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让人物自己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表现方式因为是一种自我剖析式的形式,所以一般读来鲜活。在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创作的小说中,许多都采用了这种表现方式。最典型的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这里,鲁迅先生就是以一种自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狂”人的内心活动。自白式的语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渐渐与小说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改变自己的阅读视角,与主人公融为一体,最终真实而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疯狂。
这种表现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读者一次参与作品的机会。读者可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自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自己走进作品,走进人物,从而更深切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表现方式灵活运用,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注意运用几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来与之相配套,从而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更加突出地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
(一)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前面说过,古典小说过分注重小说的情节、人物的行动,而不注重人物的心理,而鲁迅则注重人物心理,并把它和古典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静止地写。如《孔乙己》中,当孔乙己再次出现在酒店,因脸添新伤遭大家戏弄时,“他并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出可谓传神至极,表现出了孔乙己有钱之后的炫耀。而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测出孔乙己当时的心理状况,“你们尽管笑,只要我有钱,能喝酒,能吃茴香豆,其他的又与我何干呢?”于是,一个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倍显迂腐、穷酸和无能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能真实鲜活地站在读者的面前。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为了表现赵太爷的虚伪和贪小便宜的性格,专门为他安排了几句令人哑然失笑的台词:
“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
一方面,从赵太爷说话的语气可以判断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吞吞吐吐的语言却很清楚地表明他内心里其实很想买阿Q那些来路不明的衣服,即便这些衣服是偷来的。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听阿Q说所有的东西已经卖完后他的反应:
“完了? ”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踱着方步的乡绅却一心惦着来历不明的赃物,这本来就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角色错位,而赵太爷后来那脱口而出的两句话更加深了这种讽刺意味,由此我们可见赵太爷虚伪的一面。
另外,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深刻地提示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祥林嫂》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等等。
(三)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升华。”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两句话虽然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大致相同。我们也由此可知,通过梦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先前被压制住的最最真实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就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梦境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阿Q梦境中的情景: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拿着五花八门的冷兵器去抄家、分钱、抢女人,来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阿Q内心里对于革命的种种错误的认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阿Q的眼里,不过就是报私仇、分财产和抢女人。
除了写梦之外,鲁迅先生有时还通过写幻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同样是《阿Q正传》,结尾处对于阿Q看到“狼眼”的描写,就是在写阿Q此时的幻觉。
“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片,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跟着囚车,看阿Q被砍头的明明是一群无聊的看客,可在阿Q的眼里,他们就像是一群狼,一群吃人的狼。他们的眼睛在阿Q被砍头之前已经在啃咬他的灵魂了。可见,阿Q此时的心理已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被围困在狼群中的弱者,又有何生的希望呢?
(四)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主观情绪、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他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因此,描写人物周围的环境或者是人物眼中所见之物就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就很巧妙地处理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态之间的关系。如《故乡》最后一段:“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故乡的变化,特别是与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使鲁迅先生感到一阵孤单和悲哀,于是笔下的老屋、山、水都在远离,不仅是距离上的远离,更是心理上的远离。又如《祝福》中最后一段作者写祝福的场景,来表明“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愤恨。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以笔为剖刀,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冷静地挖出人物隐藏在内心的症结,让读者去观察、审视,并借以自省,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深刻挖掘文本,从而使学生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涛,田玉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车尔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的要素”。鲁迅先生用他的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使我们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儿。下面我们仅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章作一简要说明。
鲁迅先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一、描写式。所谓描写式,是指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叙述人的口吻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说明、介绍。如《明天》中,单四嫂子埋葬了儿子,回家之后,觉得屋里太静了,作品中是这样写的:
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都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她是粗笨女人,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这里,鲁迅先生以一位见证者的姿态向我们描绘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儿子后的内心的活动,表现了她的一种痛苦、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为了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单四嫂子所经受的这种痛苦,鲁迅先生甚至还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以突出这种心理描写的效果,而鲁迅先生的艺术处理也确实收到了他预想的效果。当我们头脑中想象着宝儿吃着茴香豆,瞪着小黑眼睛,说着令每一位母亲都会感到幸福的话语时,我们怎能不知单四嫂子希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心境呢?
描写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说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他对于读者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作者还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己的表现意图。
二、自白式。所谓自白式,是指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让人物自己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表现方式因为是一种自我剖析式的形式,所以一般读来鲜活。在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创作的小说中,许多都采用了这种表现方式。最典型的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这里,鲁迅先生就是以一种自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狂”人的内心活动。自白式的语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渐渐与小说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改变自己的阅读视角,与主人公融为一体,最终真实而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疯狂。
这种表现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读者一次参与作品的机会。读者可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自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自己走进作品,走进人物,从而更深切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表现方式灵活运用,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注意运用几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来与之相配套,从而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更加突出地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
(一)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前面说过,古典小说过分注重小说的情节、人物的行动,而不注重人物的心理,而鲁迅则注重人物心理,并把它和古典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静止地写。如《孔乙己》中,当孔乙己再次出现在酒店,因脸添新伤遭大家戏弄时,“他并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出可谓传神至极,表现出了孔乙己有钱之后的炫耀。而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测出孔乙己当时的心理状况,“你们尽管笑,只要我有钱,能喝酒,能吃茴香豆,其他的又与我何干呢?”于是,一个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倍显迂腐、穷酸和无能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能真实鲜活地站在读者的面前。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为了表现赵太爷的虚伪和贪小便宜的性格,专门为他安排了几句令人哑然失笑的台词:
“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
一方面,从赵太爷说话的语气可以判断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吞吞吐吐的语言却很清楚地表明他内心里其实很想买阿Q那些来路不明的衣服,即便这些衣服是偷来的。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听阿Q说所有的东西已经卖完后他的反应:
“完了? ”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踱着方步的乡绅却一心惦着来历不明的赃物,这本来就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角色错位,而赵太爷后来那脱口而出的两句话更加深了这种讽刺意味,由此我们可见赵太爷虚伪的一面。
另外,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深刻地提示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祥林嫂》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等等。
(三)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升华。”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两句话虽然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大致相同。我们也由此可知,通过梦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先前被压制住的最最真实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就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梦境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阿Q梦境中的情景: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拿着五花八门的冷兵器去抄家、分钱、抢女人,来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阿Q内心里对于革命的种种错误的认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阿Q的眼里,不过就是报私仇、分财产和抢女人。
除了写梦之外,鲁迅先生有时还通过写幻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同样是《阿Q正传》,结尾处对于阿Q看到“狼眼”的描写,就是在写阿Q此时的幻觉。
“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片,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跟着囚车,看阿Q被砍头的明明是一群无聊的看客,可在阿Q的眼里,他们就像是一群狼,一群吃人的狼。他们的眼睛在阿Q被砍头之前已经在啃咬他的灵魂了。可见,阿Q此时的心理已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被围困在狼群中的弱者,又有何生的希望呢?
(四)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主观情绪、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他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因此,描写人物周围的环境或者是人物眼中所见之物就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就很巧妙地处理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态之间的关系。如《故乡》最后一段:“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故乡的变化,特别是与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使鲁迅先生感到一阵孤单和悲哀,于是笔下的老屋、山、水都在远离,不仅是距离上的远离,更是心理上的远离。又如《祝福》中最后一段作者写祝福的场景,来表明“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愤恨。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以笔为剖刀,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冷静地挖出人物隐藏在内心的症结,让读者去观察、审视,并借以自省,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深刻挖掘文本,从而使学生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涛,田玉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