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协韵”演奏团,取协和、韵律之意,成立于2015年9月。演奏团的七十多名成员由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组成。这群“白衣乐手”时常前往医院门诊大厅和病房演出。白衣作礼服,病房即舞台,民乐与西乐融合,经典与流行并举,他们用美妙的音乐温暖了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本文作者为协韵演奏团负责人韩梓莹同学。
第一次去病房演出时,是我刚从清华预科转回协和医学院不久。在那之前,我从未以一个医学生的身份接触过病人,在媒体上不时看到的医患纠纷新闻,让我在步入病房前,心中充满了忐忑。既担心自己的演奏过程会出现失误,也害怕患者对我们的演出不喜欢,不报以积极的回应。
在我紧张地调试音准时,一位穿着病号服的阿姨走近了我,轻轻地帮我整理了歪掉的衣领,说:“期待你们的表演,加油!”
其实,那一场演奏是失败的,第一次演出,大家都不可避免地紧张了:错音、错段、跑调……《春江花月夜》演奏中,我翻谱子直接翻过了头,导致中间有两行只能凭记忆坚持;《茉莉花》我也和大家跑串了,多亏了其他人暗暗地纠正我才回到正轨……未上场演奏的队员说,大家演奏时的表情仿佛是要上战场。确实,“如临大敌,勉强支撑”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每一首曲子结束后,患者都给了我们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谢场以后,仍然有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和家属走过来,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并邀请我们合影。我们努力给予患者一点安慰,也收获了他们回赠的无数温情与鼓励。
在儿科,音乐带来的快乐好像会更加浓烈一些。在其他科室演出,我们是演奏者,但是在兒科,我们或许只能被称作参与者。未表演之前,小朋友就围过来,学过音乐的小朋友会尝试着自己上手,遇到熟悉的音乐,会哼唱出来,还会有小朋友跳舞、走台步,我们就这样快乐地沦为了“背景板”。有趣的是,去表演之前,我们精心准备了《蓝精灵》《小熊与洋娃娃跳舞》等童谣大串烧,结果发现小朋友们哼唱的都是《绿色》《let it go》等流行曲目,让我们不禁感慨“自己真是老了”。
曾经有一次,微博上出现了关于我们的话题。那位听众这样写道:“在医院这种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的地方,听医生们在午休时间演奏,曲通人心,非常感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实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音乐能让人有如此深的触动,我们只是希望,即使是住院的生活也是可以充满色彩、充满快乐的。能够听到患者一句“倍儿带劲”的评价,能够让患者觉得“这次住院体验太棒了”,能够让患者说出“这比打针好使多了,我这一下就舒服了”,能让大家在演出后仍然沉浸在音乐中,甚至忘记自己在住院……一切都值了。
对我来说,最感动的一场演奏是在疫情期间云合奏《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不是第一个云合奏的,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但是,当队员将我们云合奏的视频转到援鄂医疗队微信群里,那些队员回复说“谢谢,很感动”的时候,我们激动得落泪了。阳光真的在风雨后!几个月后,援鄂的小伙伴们凯旋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我成为负责人后的第一场演出,因为课程的原因,一部分人无法及时赶到,我们只能用一些还没有排练成熟的曲子来救场。我站在后台,眼睁睁看着听众们逐渐散去,越来越少。还有时因为乐器、音响调试时间过长,导致演出无法按时结束,不得不临时删减曲目。但这些挫折都让我们更加强大,遇到过问题才知道如何变得更好。我们的演出也越来越成熟,演出的方案也越来越完善,我们还逐渐学会了根据患者人群特点来调整曲目,演出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将一群学业繁重的医学生和工作繁忙的医生召集起来排练、演出本不是易事。对于随时有手术的住院部,摆放大件乐器还要考虑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室,演奏时需要紧急加排一些节奏舒缓、患者又熟悉的曲目。
考虑到医学生的上课时间,我们通常会将演出安排在下午五点左右。这个时间通常是医院换班时间,和我们对接的护士姐姐们通常都会主动留下来协助我们。
在门诊大厅演出时,医务室的老师也会主动帮我们划分出演出区域,协调演出需要的小凳子、小桌子等,在我们手忙脚乱的时候,还会过来催促:“快点表演呀,大家等不及啦!”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演出结束时的场景。那天正是国际护士节,一位老师特意买了两个巨大的蛋糕,医生、护士们围绕在桌子周围,一起回忆在医学院里面充实又快乐的生活。房间里的人相差了十岁、二十岁甚至三四十岁,但是音乐让我们相聚了。
责任编辑:马春梅
第一次去病房演出时,是我刚从清华预科转回协和医学院不久。在那之前,我从未以一个医学生的身份接触过病人,在媒体上不时看到的医患纠纷新闻,让我在步入病房前,心中充满了忐忑。既担心自己的演奏过程会出现失误,也害怕患者对我们的演出不喜欢,不报以积极的回应。
在我紧张地调试音准时,一位穿着病号服的阿姨走近了我,轻轻地帮我整理了歪掉的衣领,说:“期待你们的表演,加油!”
其实,那一场演奏是失败的,第一次演出,大家都不可避免地紧张了:错音、错段、跑调……《春江花月夜》演奏中,我翻谱子直接翻过了头,导致中间有两行只能凭记忆坚持;《茉莉花》我也和大家跑串了,多亏了其他人暗暗地纠正我才回到正轨……未上场演奏的队员说,大家演奏时的表情仿佛是要上战场。确实,“如临大敌,勉强支撑”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每一首曲子结束后,患者都给了我们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谢场以后,仍然有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和家属走过来,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并邀请我们合影。我们努力给予患者一点安慰,也收获了他们回赠的无数温情与鼓励。
在儿科,音乐带来的快乐好像会更加浓烈一些。在其他科室演出,我们是演奏者,但是在兒科,我们或许只能被称作参与者。未表演之前,小朋友就围过来,学过音乐的小朋友会尝试着自己上手,遇到熟悉的音乐,会哼唱出来,还会有小朋友跳舞、走台步,我们就这样快乐地沦为了“背景板”。有趣的是,去表演之前,我们精心准备了《蓝精灵》《小熊与洋娃娃跳舞》等童谣大串烧,结果发现小朋友们哼唱的都是《绿色》《let it go》等流行曲目,让我们不禁感慨“自己真是老了”。
曾经有一次,微博上出现了关于我们的话题。那位听众这样写道:“在医院这种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的地方,听医生们在午休时间演奏,曲通人心,非常感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实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音乐能让人有如此深的触动,我们只是希望,即使是住院的生活也是可以充满色彩、充满快乐的。能够听到患者一句“倍儿带劲”的评价,能够让患者觉得“这次住院体验太棒了”,能够让患者说出“这比打针好使多了,我这一下就舒服了”,能让大家在演出后仍然沉浸在音乐中,甚至忘记自己在住院……一切都值了。
对我来说,最感动的一场演奏是在疫情期间云合奏《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不是第一个云合奏的,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但是,当队员将我们云合奏的视频转到援鄂医疗队微信群里,那些队员回复说“谢谢,很感动”的时候,我们激动得落泪了。阳光真的在风雨后!几个月后,援鄂的小伙伴们凯旋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我成为负责人后的第一场演出,因为课程的原因,一部分人无法及时赶到,我们只能用一些还没有排练成熟的曲子来救场。我站在后台,眼睁睁看着听众们逐渐散去,越来越少。还有时因为乐器、音响调试时间过长,导致演出无法按时结束,不得不临时删减曲目。但这些挫折都让我们更加强大,遇到过问题才知道如何变得更好。我们的演出也越来越成熟,演出的方案也越来越完善,我们还逐渐学会了根据患者人群特点来调整曲目,演出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将一群学业繁重的医学生和工作繁忙的医生召集起来排练、演出本不是易事。对于随时有手术的住院部,摆放大件乐器还要考虑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室,演奏时需要紧急加排一些节奏舒缓、患者又熟悉的曲目。
考虑到医学生的上课时间,我们通常会将演出安排在下午五点左右。这个时间通常是医院换班时间,和我们对接的护士姐姐们通常都会主动留下来协助我们。
在门诊大厅演出时,医务室的老师也会主动帮我们划分出演出区域,协调演出需要的小凳子、小桌子等,在我们手忙脚乱的时候,还会过来催促:“快点表演呀,大家等不及啦!”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演出结束时的场景。那天正是国际护士节,一位老师特意买了两个巨大的蛋糕,医生、护士们围绕在桌子周围,一起回忆在医学院里面充实又快乐的生活。房间里的人相差了十岁、二十岁甚至三四十岁,但是音乐让我们相聚了。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