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始创于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它隶属于中传艺术学部,是校内最大的教学科研单位。这个“一流”学科现有三千多名学生和三百多名教师,不仅人才培养体量大,更有优厚的人才培养体系,前有大师筚路蓝缕,后有新生代优质青年教师。
围绕这个“一流”学科,中传形成了广泛的学科群,艺术学部与理工学部砥砺合作,实现了更好的媒介融合;同时,戏剧与影视学还作为龙头学科,不断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关注新样态
戏剧与影视学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学科,既综合了影视和戏剧,又结合了传统与新潮。艺术学部的张净雨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都已经是从小玩iPad、玩游戏长大的‘电子一代’了,和我们这些过去看小说、看文字成长的人已然是两代人了。这个学科时刻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因此,要时刻学习新技术,关注新样态。”
“我们这个行业很窄,出口有限,如果长期不在实践中磨合,就不知道怎么结合理论。”张老师说。据张老师介绍,中传的学生不仅可以提前进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卫视等省级及以上传媒平台实习,参与央视春晚、《朗读者》等国家顶尖的传媒节目制作,还有机会进入一些杰出校友工作室,边实习边培训,就地孵化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老师带着学生直接参与制作并完成教学。因而中传的学生从大二起就开始逐渐适应社会。
2017年4月17日凌晨三点一刻,北京南六环五维凤凰演播厅,身着白色长裙的董卿,眼中含泪说出她在这个舞台上的最后一段结束语。“……感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站在舞台边上的中传艺术学部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胡夕姮和徐驰,摘下对讲,长吁一口气。这是《朗读者》第一季的谢幕,也是他们于研究生阶段的第一段实习的告别。这次实习也是她们基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理论的一次专业的实践探索。
胡夕姮告诉记者,在中传读研的过程中,不仅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他们开课,引经据典地讲授电视文艺理论知识,还有央视春晚总导演、现象级节目制片人以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业界前沿经验。在他们的心里,中传的“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不是单纯的理论谈理论,而是需要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将目光投向实践的第一线。
全而精
作为学校的龙头学科之一,戏剧与影视学所在的艺术学部整合了动画与设计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艺术研究院和录音与音乐学院,涉及十分丰富的子学科。这也给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校不仅有国内首创的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有全国第一家创办的游戏设计艺术和技术专业,这些专业上的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促使学科间交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戏剧与影视学在中传从电视艺术开始起步,后来扩展到视觉艺术,一直扩张到影视行业,最后还容纳了戏剧和戏曲。整个学科覆盖的所有领域中传都有研究,并且实力都强,所以综合性是中传的独特优势。艺术学部的段鹏部长总结:“戏剧与影视学的学科建设,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往往有些学校偏重于电影,有的学校偏重于戏剧,但在中传戏剧和影视是放在一起的,实现了‘强强联合’,这是我们的一大特点。”
中传的“一流”学科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媒介融合的重视。段鹏部长认为,中传人不仅做到了艺术学部内部各个部门的统筹,还能与在理工学部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借鉴工程逻辑和技术。比如,中传的理工学部较之大部分的理工科高校,会更多地服务于媒介信息,在广播电视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上有着多年的经验积累。
“交叉”学科不能只交流,不精进,真正成功的学科交叉应该是既博且专的。段鹏部长介绍,中传的学生往往有开阔的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体系,“学导演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统筹,做好片场的运营管理,也得学剪辑技术,这样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上才没有盲区。而老师们则会争取机会带学生参加国家级展、电影节等项目,多见见世面,有了广阔的视野和发展平台,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当然,“一流”学科内也需要专一、细致的研究发展方向,比如照明专业。段鹏部长强调,学生在一个小岗位上能够锲而不舍地研究、实践,同样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坚持的,这种“螺丝钉”精神在当下尤为难得。
媒介融合的新高峰
“VR、MR、AI——这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新技术,都是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的代表。”段鹏部长说到科技前沿与影视学的结合,很是兴奋。他告诉记者:“最近院里的老师正跟一些校外的公司合作,建立‘虚拟’实验室。”2017年5月20日,中传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师生们还举办了一场国内首创的“临界”VR时尚秀,这个时尚秀是中传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联合实习将VR技术应用到时尚秀的首次尝试。在戏剧影视学院的1400平演播大厅,由师生集体创作完成。段鹏部长介绍:“观众戴上眼镜之后,可以看到表达现实的一个T台和灯光的环境,上面的人物都是虚拟的,是事先做好的VR图像,摘下眼镜之后看到的才是现场的。这是未来影像方面的一个突破。”
同样属于影视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的,还有网络文艺。“我觉得新闻、文学在传统的基础上都要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而我们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网络文艺的始创学科,在保持原有的优势地位以外,还得去拓展新的方向。”段鹏部长总结。
电影不会死
张净雨老师聊起她在加利福尼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时,国外的影视学研究方向提出了“电影已经死亡”的命题,至今这也是非常热的一个学科命题。
“电影是肯定不会死的,但它需要更多地占领学术前沿阵地,研究技术,去引领未来发展。我们甚至已经研发出写作机器,从庞大的数据库中选择人物、设定冲突、制造悬念和编排类型。”但机器写出来的东西始终接近于模板,因为它的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不像人脑有限的记忆和输出。“怎么去人文化突破模板,这才是对我们这一行的发展有用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多是体验式的,比如观影体验也和虚拟现实结合了,跟神经元空间结合后,能在二维空间内体验三维立体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教学不能仅是构图,讲故事和拍摄的方式都要改变。”
课堂上,中传的戏剧与影视学不但要求面向未来,还不忘立足当下。学生毕业后还不需要直接做虚拟现实,大部分在做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等,所以这些传统的视听语言仍然是基本功。只是在讲“视听语言”的时候,老师们会做一些启发性的延伸,比如讲长镜头可能提及VR,以及怎么去思考空间关系等等。
在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中传有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下一步,他们还将重点孵化一些项目,同时鼓励师生多参加国际上的高水平会展,培育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据悉,中传还计划在戏剧影视学下增设国际性专业,如电影制作方向计划招收国际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责任编辑:陈晓丽
围绕这个“一流”学科,中传形成了广泛的学科群,艺术学部与理工学部砥砺合作,实现了更好的媒介融合;同时,戏剧与影视学还作为龙头学科,不断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关注新样态
戏剧与影视学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学科,既综合了影视和戏剧,又结合了传统与新潮。艺术学部的张净雨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都已经是从小玩iPad、玩游戏长大的‘电子一代’了,和我们这些过去看小说、看文字成长的人已然是两代人了。这个学科时刻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因此,要时刻学习新技术,关注新样态。”
“我们这个行业很窄,出口有限,如果长期不在实践中磨合,就不知道怎么结合理论。”张老师说。据张老师介绍,中传的学生不仅可以提前进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卫视等省级及以上传媒平台实习,参与央视春晚、《朗读者》等国家顶尖的传媒节目制作,还有机会进入一些杰出校友工作室,边实习边培训,就地孵化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老师带着学生直接参与制作并完成教学。因而中传的学生从大二起就开始逐渐适应社会。
2017年4月17日凌晨三点一刻,北京南六环五维凤凰演播厅,身着白色长裙的董卿,眼中含泪说出她在这个舞台上的最后一段结束语。“……感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站在舞台边上的中传艺术学部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胡夕姮和徐驰,摘下对讲,长吁一口气。这是《朗读者》第一季的谢幕,也是他们于研究生阶段的第一段实习的告别。这次实习也是她们基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理论的一次专业的实践探索。
胡夕姮告诉记者,在中传读研的过程中,不仅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他们开课,引经据典地讲授电视文艺理论知识,还有央视春晚总导演、现象级节目制片人以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业界前沿经验。在他们的心里,中传的“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不是单纯的理论谈理论,而是需要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将目光投向实践的第一线。
全而精
作为学校的龙头学科之一,戏剧与影视学所在的艺术学部整合了动画与设计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艺术研究院和录音与音乐学院,涉及十分丰富的子学科。这也给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校不仅有国内首创的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有全国第一家创办的游戏设计艺术和技术专业,这些专业上的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促使学科间交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戏剧与影视学在中传从电视艺术开始起步,后来扩展到视觉艺术,一直扩张到影视行业,最后还容纳了戏剧和戏曲。整个学科覆盖的所有领域中传都有研究,并且实力都强,所以综合性是中传的独特优势。艺术学部的段鹏部长总结:“戏剧与影视学的学科建设,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往往有些学校偏重于电影,有的学校偏重于戏剧,但在中传戏剧和影视是放在一起的,实现了‘强强联合’,这是我们的一大特点。”
中传的“一流”学科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媒介融合的重视。段鹏部长认为,中传人不仅做到了艺术学部内部各个部门的统筹,还能与在理工学部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借鉴工程逻辑和技术。比如,中传的理工学部较之大部分的理工科高校,会更多地服务于媒介信息,在广播电视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上有着多年的经验积累。
“交叉”学科不能只交流,不精进,真正成功的学科交叉应该是既博且专的。段鹏部长介绍,中传的学生往往有开阔的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体系,“学导演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统筹,做好片场的运营管理,也得学剪辑技术,这样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上才没有盲区。而老师们则会争取机会带学生参加国家级展、电影节等项目,多见见世面,有了广阔的视野和发展平台,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当然,“一流”学科内也需要专一、细致的研究发展方向,比如照明专业。段鹏部长强调,学生在一个小岗位上能够锲而不舍地研究、实践,同样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坚持的,这种“螺丝钉”精神在当下尤为难得。
媒介融合的新高峰
“VR、MR、AI——这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新技术,都是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的代表。”段鹏部长说到科技前沿与影视学的结合,很是兴奋。他告诉记者:“最近院里的老师正跟一些校外的公司合作,建立‘虚拟’实验室。”2017年5月20日,中传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师生们还举办了一场国内首创的“临界”VR时尚秀,这个时尚秀是中传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联合实习将VR技术应用到时尚秀的首次尝试。在戏剧影视学院的1400平演播大厅,由师生集体创作完成。段鹏部长介绍:“观众戴上眼镜之后,可以看到表达现实的一个T台和灯光的环境,上面的人物都是虚拟的,是事先做好的VR图像,摘下眼镜之后看到的才是现场的。这是未来影像方面的一个突破。”
同样属于影视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的,还有网络文艺。“我觉得新闻、文学在传统的基础上都要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而我们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网络文艺的始创学科,在保持原有的优势地位以外,还得去拓展新的方向。”段鹏部长总结。
电影不会死
张净雨老师聊起她在加利福尼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时,国外的影视学研究方向提出了“电影已经死亡”的命题,至今这也是非常热的一个学科命题。
“电影是肯定不会死的,但它需要更多地占领学术前沿阵地,研究技术,去引领未来发展。我们甚至已经研发出写作机器,从庞大的数据库中选择人物、设定冲突、制造悬念和编排类型。”但机器写出来的东西始终接近于模板,因为它的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不像人脑有限的记忆和输出。“怎么去人文化突破模板,这才是对我们这一行的发展有用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多是体验式的,比如观影体验也和虚拟现实结合了,跟神经元空间结合后,能在二维空间内体验三维立体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教学不能仅是构图,讲故事和拍摄的方式都要改变。”
课堂上,中传的戏剧与影视学不但要求面向未来,还不忘立足当下。学生毕业后还不需要直接做虚拟现实,大部分在做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等,所以这些传统的视听语言仍然是基本功。只是在讲“视听语言”的时候,老师们会做一些启发性的延伸,比如讲长镜头可能提及VR,以及怎么去思考空间关系等等。
在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中传有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下一步,他们还将重点孵化一些项目,同时鼓励师生多参加国际上的高水平会展,培育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据悉,中传还计划在戏剧影视学下增设国际性专业,如电影制作方向计划招收国际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责任编辑: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