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画背后的世纪绝恋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k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毕加索的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金的天价成交。这个价位创造了当时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收藏界一片哗然,这幅名画的神秘收藏者立即成了世界媒体的追踪目标。2004年11月20日,德国一位富商的辞世终于使得这位神秘收藏者浮出水面,直到这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幅名畫的背后有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传奇……
  《手拿烟斗的男孩》这幅名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巨富格奥尔格先生收藏。格奥尔格家族以经营瓷器、钟表起家,19世纪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运输业,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又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奥尔格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单传,从小就受到父亲精心栽培,才华过人。
  格奥尔格先生有一个世交好友,名叫里查·霍夫曼,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瓷器贸易商。他们两家在柏林的住所紧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爱女贝蒂比斯帝夫小一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从懂事以来,贝蒂一直以为她的兄长斯帝夫就是这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模特,因为画中的少年与斯帝夫无论是相貌还是神态气质上都太像了。直到贝蒂长到12岁才失望的得知,这画中少年与斯帝夫没有丝毫的关系。
  每当贝蒂对哥哥有要求时,总会写一个小纸条贴在那幅画的背后。那时,斯帝夫最大的乐趣就是“检查”这幅画的背面,看看小贝蒂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请求。有一次,为了满足小贝蒂想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岁的斯帝夫竟带着贝蒂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了维也纳。
  贝蒂所画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手拿父亲的烟斗站在这幅画前的斯帝夫。18岁时,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吻了他心仪的女孩。
  1935年初,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着德国,格奥尔格先生把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和财产转移到瑞士,同时他力劝好友早日带家属到美国避难。但由于斯帝夫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而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1937年1月,在柏林的犹太人被大批地送进集中营。格奥尔格先生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决定用重金购买英国护照,全家以英国侨民的身份逃出德国。但是,格奥尔格先生在紧要关头却被人出卖了。最后,在霍夫曼的帮助下,只有斯帝夫一人以难民的身份获得了英国某家庭养子的资格。斯帝夫与贝蒂一家准备乘坐同一辆火车逃出德国,但是到了登车时才发现,斯帝夫的名字竟被调到了下一趟火车的旅客名单上。不管霍夫曼如何同军方交涉,斯帝夫还是没有被获准与贝蒂登上同一辆火车。无奈,霍夫曼决定先到伦敦等着斯帝夫。
  可是,第二辆火车却没有开出柏林。
  战后,霍夫曼与女儿几乎走遍了德国境内所有的犹太人安置点,也未能找到斯帝夫及其家人,也没有斯帝夫任何消息,贝蒂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德国。
  1949年贝蒂嫁给了长她6岁的约克·格鲁尼,一个来自波士顿的优秀青年。1950年,她跟随新婚的丈夫,以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的身份来到伦敦。再次回到欧洲,贝蒂感慨万千,她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在伦敦火车站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来,不吃不喝地站了几天几夜。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诉她一个消息,苏富比拍卖行正在举行拍卖会,有许多犹太人为了筹备战后重整旗鼓的资金,正把家族祖传的艺术藏品奉出拍卖,贝蒂也许能在那里碰到格奥尔格家族的成员。贝蒂马上到了拍卖会的现场,可是她并没有得到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当贝蒂准备回家的时候,她忽然惊异听到一幅画的名字:“毕加索《手拿烟斗的男孩》,曾经的所属人不祥,是盟军缴获的战利品,一万美金起价,所筹款额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贝蒂泪水滚滚而下,她想都不想就举起牌子:2.8万美金。就当时的世界名画拍卖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高价了。贝蒂捧着画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泪没有断过,自己捧着的,正是那少年的心。
  10年之内,贝蒂的三个孩子相继问世,她的人生开始变得充实而快乐。
  1965年10月的一天,正在花园中修剪花草的贝蒂看见仆人带着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贝蒂一下子就被他忧郁的气质和深炯的棕色的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稳健而优雅。他缓缓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贝蒂鞠了一个躬,轻声地对贝蒂说道:“你好吗?我的小贝蒂”。贝蒂的脸顿时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也掉到了地上。是斯帝夫,他还活着!那种称呼她的方式,始终只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就是斯帝夫·格奥尔格。28年了,在波兰的纳粹集中营里,他目睹了父亲死在纳粹的毒气室里,母亲死在纳粹的机关枪下。由于斯帝夫当时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被美军送往波兰一家地方医院治疗,一年后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并返回德国。
  1955年,他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夫妇为爱因斯坦举行追悼会的照片,他敏锐地从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贝蒂。他马上来到美国大使馆,求见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各种人员的拒绝。斯帝夫不死心,想通过伦敦的朋友关系联系上大使夫妇,不巧第二天,德国有急事发生,他只好匆匆返回柏林。两个月后,为了寻找贝蒂,斯帝夫再次来到伦敦。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妇已于一个月前结束了任期。他从新大使那里听说了贝蒂的情况,知道她已经成为了母亲,丈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绅士,斯帝夫心中就既欢喜又怅然。
  斯帝夫忍痛没有再去美国寻找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族事业的振兴上来。他把父亲转移到瑞士的财产收了回来,同时开始在金融和建筑业寻求发展。
  后来,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可以想象斯帝夫在听说这个消息时内心的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凝聚着自己所有珍贵的初恋记忆的那幅画竟然被贝蒂珍藏着。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
  可是,当他走进贝蒂的时候,他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斯帝夫觉得客厅至花园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几乎走了28年的时光。贝蒂挽着斯帝夫的手臂来到了书房,给他看了那幅画。他在那幅画前站了许久,眼泪一直没有干过。最后,他习惯性地走到那幅画前,试图翻看那幅画的背面。最后他们都笑了。
  他见到格鲁尼先生,两个男人只迟疑了一秒钟,就紧紧拥抱在一起。格鲁尼先生对斯帝夫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一场可耻的战争,是人类的耻辱。”而斯帝夫对格鲁尼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懂事起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贝蒂一生幸福,而你做到了,我也许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是我很想说谢谢你!”
  第二天,斯帝夫不顾格鲁尼和贝蒂的挽留,执意要早日返回柏林。斯帝夫回到柏林,继续着他家族的事业。直到快50岁的时候,他才娶了奥地利姑娘爱得嘉为妻,并生下了四个孩子。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斯帝夫使家族的财产翻了几翻。80年代中期,斯帝夫隐居在家族的古堡中,深居简出。
  1996年格鲁尼先生辞世。两年后,贝蒂的健康严重恶化,她再次致电斯帝夫,希望他能够在她活着的时候收回他家族的画。斯帝夫坚持并亲自到美国看望了贝蒂,说服她打消了这个想法。由此,贝蒂留下遗嘱: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先生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儿女们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收入的三分之一留给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给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三分之一捐给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先生命名的任何慈善机构。
  2003年底,贝蒂辞世一年半后,她的后人决定拍卖此画。2004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金的天价成交。由于此画打破了14年前凡·高名画7800美金的纪录,创造了奇迹,这位神秘的收藏者一直成了世人关注的对象。但是,面对诸多媒体的探访,收藏者却长久缄默着。直到2004年11月斯帝夫辞世,真相才终于大白——那神秘的购买者正是斯帝夫本人。
  (白 枫摘自《传奇传记》)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的一个周末,傅德彬开始推一辆自行车在成都沿街卖柚子。20多年过去了,傅德彬经营的水果现在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美国、荷兰、法国、越南等20多个国家,成了四川
一星一得这一次小读者能从这两位大姐姐身上得到什么收获呢?星星姐姐这次不直接告诉你们,自己到文中找找吧。(姐姐 A star get this time a small reader who can get from
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层燃式焚烧炉、流化床式焚烧炉和回转窑式焚烧炉等各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目前,国内最有发展前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是开展区域工业废物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是搭建区域废物管理信息流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情况网络调查、废物资源交换与管理网络系
本问题出了铁尾矿整体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即首先在铁尾矿全面物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再选利用价值的铁尾矿进行再选;其次是利用经过再选的铁尾矿进行简单的加工作为建筑材料(
翻译和隐喻从表面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认知的层面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翻译与隐喻在构建过程中的相似性,提出隐喻可视为语内翻译,以及隐喻翻译的关键是要
固体废物是“三废”中最难处置的一种,因为它含有的成分相当复杂,其物理性状也千变万化,要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会遇到相当大的麻烦.首先是要控制其产生量.
针对北京市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向后工业化过渡的经济发展阶段,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审视了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提出了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
俯卧撑,需要手臂、胸、腹、臀和腿部的肌肉群相互配合,这几乎可以检测到身体每一个部位的生理机能,美国密苏里西部州立大学体育教育学教授史蒂温·艾斯特思指出,自然衰老会导
提起李桂娥,在屯留县城无人不知。她20年如一日侍奉公婆的佳话被到处传颂。 Lift Li Gui E, Tunliu County no one I do not know. The story of her serving her in-laws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