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地区的鼓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传承和发展藏族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西藏地区鼓舞蹈主要分为三类:带柄双面鼓舞蹈,圆鼓舞蹈,摇鼓舞蹈,本文就在这三类舞蹈基础上对是种类和历史文化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藏地区;鼓舞蹈;热巴舞蹈
在我国西藏,鼓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西藏有很多书籍中记载“石琴”是鸣乐最早的体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动物的皮毛产生敲击声,以及祭祀鬼神,这为后期鼓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西藏的鼓不同于其他地区鼓文化,其制作材料,传达精神文化具有其独特优势,是在祭祀,传递信息,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最后其逐渐在舞蹈表演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具有特色的鼓文化。本文就西藏地区鼓舞蹈文化进行探讨。
一、带柄双面鼓舞蹈的种类、文化发展
(1)热巴舞蹈。热巴舞蹈主要在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等地流传,主要特征是左手拿鼓,右手持鼓槌。在表演过程中,女子负责击鼓,而男子则是右手摇香,左手摇牛尾。热巴舞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寺院仪式热巴和民间庆典热巴,也有人在商业活动中进行热巴活动,此外当地有部分家族专门成立的表演队伍,用于进行商业表演。热巴这一词在藏族被人认为是长发的人,由于古人的头发多为长发,在祭祀鬼神过程中击鼓传递信息,因此被称为热巴舞蹈。就目前在藏族文献记载中发现,随着时间发展,热巴舞蹈并没有发生过多变化,仍是多人共舞,将传统的庆典场景保留下来,同时在表演过程中还具有较高的武艺技术,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2)米娜羌姆。米娜羌姆又被称为人鼓舞蹈,在林芝流传比较广泛[1]。只要是由农民来进行,他们穿着特点的服装,一边跳舞一邊击鼓,在西藏鼓舞蹈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米娜羌姆是民众根据自身信仰所进行的只用具有宗教意义的舞蹈,当地人成为“梗”,当地宗教认为这个舞蹈对人们具有保护作用,是向神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色彩,其反映出早期当地宗教文化,将宗教的祭祀活动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人们了解但是生活形态。(3)曲卓。曲卓又被成为“僧人鼓舞蹈”,主要用于佛事庆典。舞蹈动作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在表演过程中非常震撼人心。这种舞蹈主要是将法鼓放置在后腰处,在慢板开始,一边跳舞一边击鼓,舞蹈动作非常潇洒,当中速时,人体开始大摆,快速时,舞蹈看起来比较粗狂;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在西藏民间地区,有很多地方利用此进行庆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二、圆鼓舞蹈的种类、文化发展
(1)卓鼓舞蹈。在西藏中,他们将“卓”译为汉语中舞蹈一词,在拉萨、林芝应用较多。由于地区不同舞蹈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目的相同,为寺院进行庆典表演。卓鼓舞蹈参与人数较多,形式非常丰富,经过历史的发展,其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藏文文献中在苯教时期,“卓”字出现次数较多,但是无法确定其与目前卓鼓舞蹈之间关系。有文献中记载,西藏吐蕃时期,曾有过类似的舞蹈活动,有人认为是目前我们所说的卓鼓舞蹈。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已经无法确定其是否是文献中记载的内容,因为卓鼓舞蹈已经无法体现当时年代的特征。此外在后期发展中,该舞蹈还用于迎送活动,这也是促进卓鼓舞蹈发展重要因素。(2)米几卓鼓舞蹈。米几卓鼓舞蹈是一种单人舞蹈,最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出现,当时主要用于发扬和传播美德,鞭打恶势力和不好的行为。这种鼓面只有30公分左右,将鼓放在身体右侧,然后左手抓鼓绳,右手敲击,表演过程比较自由不受约束[2]。这种鼓舞蹈表演意义非常大,其动作丰富,歌词简单深刻,需要超高的武艺,有较高的艺术水平。(3)贡嘎曲德寺“阿羌姆”。贡嘎曲德寺“阿羌姆”是在寺庙活动中必须要进行的一定舞蹈活动。该鼓舞蹈的鼓面宽度在125左右,是无柄鼓。最早出现于1466年,用于庆祝贡嘎金刚佛法寺庙建立,最后在寺庙活动中成为必须进行一种活动。该舞蹈表现僧人的忠诚,以及西藏人们英雄气概。
三、摇鼓舞蹈的种类、文化发展
(1)达茹鼓舞蹈。在西藏宗教中达茹是一种工具,是可以用手摇动的双面鼓。在西藏人们将这种舞蹈称为“康卓顿阿”,也有部分地区将其称为“阿妮羌姆”。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彩带进行摇摆,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顺时针方向进行。(2)觉羌姆。不同地区对觉羌姆称呼不同,有的地区认为这是“达茹鼓舞蹈”,该舞蹈与达茹鼓舞蹈并不相同,宗教信仰者在修行时,一边诵经一边跳觉羌姆,这时一种比较特殊的宗教舞蹈[3]。觉羌姆舞蹈对参与人数并没有限制,他们在规定的图案中翩翩起舞,舞蹈动作比较整齐,跳舞方式比较丰富,可以是交叉,也可以是对舞,内容比较丰富。(3)芭章鼓舞蹈。就藏文中记载,芭章鼓舞蹈最早在700年前开始,芭章鼓舞蹈中鼓的鼓面在35公分左右,只有一个鼓柄。最早人们并没有将其称为芭章鼓舞蹈,而是称为“芭章阿扎”,后期在观看宗教的羌姆表演之后,才将其称为芭章鼓舞蹈。该舞蹈主要是以手动摇鼓为主,风格比较特别,就有非常强烈的宗教风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西藏舞蹈文化中,鼓舞蹈文化发展非常良好,鼓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西藏历史发展。随着时间发展,这些文化逐渐被人们所知,并得到传承和发扬。西藏鼓舞蹈最早用于祭祀鬼神,随着时代发展在各种庆典中得到应用,并且被人们推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鼓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传承我国历史文化时,应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化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吴聪聪,1995年生,女,2015级本科,研究方向:舞蹈。
参考文献
[1]潘怡冰.论骆越文化影响下的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2018(15):122-123.
[2]强巴曲杰,才旦卓玛.西藏地区鼓舞蹈文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1):80-86.
[3]金美月.瑶族“长鼓”在高等艺术院校的传承与实践[J].舞蹈,2014(12):68-69.
关键词:西藏地区;鼓舞蹈;热巴舞蹈
在我国西藏,鼓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西藏有很多书籍中记载“石琴”是鸣乐最早的体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动物的皮毛产生敲击声,以及祭祀鬼神,这为后期鼓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西藏的鼓不同于其他地区鼓文化,其制作材料,传达精神文化具有其独特优势,是在祭祀,传递信息,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最后其逐渐在舞蹈表演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具有特色的鼓文化。本文就西藏地区鼓舞蹈文化进行探讨。
一、带柄双面鼓舞蹈的种类、文化发展
(1)热巴舞蹈。热巴舞蹈主要在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等地流传,主要特征是左手拿鼓,右手持鼓槌。在表演过程中,女子负责击鼓,而男子则是右手摇香,左手摇牛尾。热巴舞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寺院仪式热巴和民间庆典热巴,也有人在商业活动中进行热巴活动,此外当地有部分家族专门成立的表演队伍,用于进行商业表演。热巴这一词在藏族被人认为是长发的人,由于古人的头发多为长发,在祭祀鬼神过程中击鼓传递信息,因此被称为热巴舞蹈。就目前在藏族文献记载中发现,随着时间发展,热巴舞蹈并没有发生过多变化,仍是多人共舞,将传统的庆典场景保留下来,同时在表演过程中还具有较高的武艺技术,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2)米娜羌姆。米娜羌姆又被称为人鼓舞蹈,在林芝流传比较广泛[1]。只要是由农民来进行,他们穿着特点的服装,一边跳舞一邊击鼓,在西藏鼓舞蹈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米娜羌姆是民众根据自身信仰所进行的只用具有宗教意义的舞蹈,当地人成为“梗”,当地宗教认为这个舞蹈对人们具有保护作用,是向神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色彩,其反映出早期当地宗教文化,将宗教的祭祀活动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人们了解但是生活形态。(3)曲卓。曲卓又被成为“僧人鼓舞蹈”,主要用于佛事庆典。舞蹈动作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在表演过程中非常震撼人心。这种舞蹈主要是将法鼓放置在后腰处,在慢板开始,一边跳舞一边击鼓,舞蹈动作非常潇洒,当中速时,人体开始大摆,快速时,舞蹈看起来比较粗狂;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在西藏民间地区,有很多地方利用此进行庆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二、圆鼓舞蹈的种类、文化发展
(1)卓鼓舞蹈。在西藏中,他们将“卓”译为汉语中舞蹈一词,在拉萨、林芝应用较多。由于地区不同舞蹈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目的相同,为寺院进行庆典表演。卓鼓舞蹈参与人数较多,形式非常丰富,经过历史的发展,其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藏文文献中在苯教时期,“卓”字出现次数较多,但是无法确定其与目前卓鼓舞蹈之间关系。有文献中记载,西藏吐蕃时期,曾有过类似的舞蹈活动,有人认为是目前我们所说的卓鼓舞蹈。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已经无法确定其是否是文献中记载的内容,因为卓鼓舞蹈已经无法体现当时年代的特征。此外在后期发展中,该舞蹈还用于迎送活动,这也是促进卓鼓舞蹈发展重要因素。(2)米几卓鼓舞蹈。米几卓鼓舞蹈是一种单人舞蹈,最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出现,当时主要用于发扬和传播美德,鞭打恶势力和不好的行为。这种鼓面只有30公分左右,将鼓放在身体右侧,然后左手抓鼓绳,右手敲击,表演过程比较自由不受约束[2]。这种鼓舞蹈表演意义非常大,其动作丰富,歌词简单深刻,需要超高的武艺,有较高的艺术水平。(3)贡嘎曲德寺“阿羌姆”。贡嘎曲德寺“阿羌姆”是在寺庙活动中必须要进行的一定舞蹈活动。该鼓舞蹈的鼓面宽度在125左右,是无柄鼓。最早出现于1466年,用于庆祝贡嘎金刚佛法寺庙建立,最后在寺庙活动中成为必须进行一种活动。该舞蹈表现僧人的忠诚,以及西藏人们英雄气概。
三、摇鼓舞蹈的种类、文化发展
(1)达茹鼓舞蹈。在西藏宗教中达茹是一种工具,是可以用手摇动的双面鼓。在西藏人们将这种舞蹈称为“康卓顿阿”,也有部分地区将其称为“阿妮羌姆”。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彩带进行摇摆,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顺时针方向进行。(2)觉羌姆。不同地区对觉羌姆称呼不同,有的地区认为这是“达茹鼓舞蹈”,该舞蹈与达茹鼓舞蹈并不相同,宗教信仰者在修行时,一边诵经一边跳觉羌姆,这时一种比较特殊的宗教舞蹈[3]。觉羌姆舞蹈对参与人数并没有限制,他们在规定的图案中翩翩起舞,舞蹈动作比较整齐,跳舞方式比较丰富,可以是交叉,也可以是对舞,内容比较丰富。(3)芭章鼓舞蹈。就藏文中记载,芭章鼓舞蹈最早在700年前开始,芭章鼓舞蹈中鼓的鼓面在35公分左右,只有一个鼓柄。最早人们并没有将其称为芭章鼓舞蹈,而是称为“芭章阿扎”,后期在观看宗教的羌姆表演之后,才将其称为芭章鼓舞蹈。该舞蹈主要是以手动摇鼓为主,风格比较特别,就有非常强烈的宗教风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西藏舞蹈文化中,鼓舞蹈文化发展非常良好,鼓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西藏历史发展。随着时间发展,这些文化逐渐被人们所知,并得到传承和发扬。西藏鼓舞蹈最早用于祭祀鬼神,随着时代发展在各种庆典中得到应用,并且被人们推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鼓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传承我国历史文化时,应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化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吴聪聪,1995年生,女,2015级本科,研究方向:舞蹈。
参考文献
[1]潘怡冰.论骆越文化影响下的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2018(15):122-123.
[2]强巴曲杰,才旦卓玛.西藏地区鼓舞蹈文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1):80-86.
[3]金美月.瑶族“长鼓”在高等艺术院校的传承与实践[J].舞蹈,2014(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