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文化看中学地理教材及教学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在人类思维、认知、体验和实践等“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使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通过日常生活的图像化解释使得课程的构建在象征与意象之间、推理和事实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内容。
  一、视觉文化的理论基础
  1.佩维奥的双重代码学说
  大脑对信息的表征至少应该有语言和意象两种形式,正是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佩维奥(Paivio)提出了双重代码学说。他认为,信息的表征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与事物抽象的、语义的信息有关的是言语代码或代码系统;一种与意象有关,表征的是像什么的心理图像。在这里,意象系统是大脑对于外在事物或事件的外在知觉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言语系统是大脑对于事物或事件的概念性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该理论对相关认知现象的解释为:人们既可以用心理意象进行代码,也可以用言语系统进行代码,在有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两种代码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可见,在不同的情景中,人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不同的推理问题。
  2.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认为,“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工具”。很多时候,人的认知都是通过视觉开始的,因此,在思维的操作意义上,视觉思维被认为是视知觉和概念思维的统一。视知觉虽然源起于直接感知,但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物的被动复制,它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性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所建构的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敏锐性。人们总是要面临“是什么、有什么、关系如何?”等问题,概念思维由此而建立在正确的视觉判断之上。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或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对事物形式和属性的构建,相对于词语或概念的加工,它更灵活而且易于操作,能引导人们从直接经历的现象或事件中发现其真实的意图,如哥白尼发现行星绕日运动的太阳系模型。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直接交流中进行着,人们在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头脑里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可能会在突然间得到升华而产生某种顿悟。
  3.麦金的视觉思维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R.H.McKim)认为,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绘图表达,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观看、想象和绘图表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能够灵活地利用所有这三种意象。
  二、从视觉文化看中学地理教材
  在视觉文化彰显的读图时代,地理教材课文内容的表达不仅仅是文字,各种类型的图像已经成为地理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相关的图像明显增多,渲染力度更强,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与文并茂,都是表达和再现的形式和手段,与文字浑然一体,相互印证和补充。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图像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
  各种图像都是意义的承载体,是现实的片段、空间的分解和时间的节点。通过图像的组织,可以赋予图像一种转换的特性,使各个图像体现出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作出判断,一段教材就是一个表述的课文(文本)系统。在地理教材中,这个课文系统通过语言、图像的组织以线性的逻辑过程体现着学习的内容、思想、意义,承载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教材的阅读中,所看到的图像不过是一个复杂意义群体中的一个侧面,要解释图像带给我们的意义,还需要从背景知识中去寻求,从人们的视觉文化素养中去获得灵感。学习者和图像的关系其实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教材内容的语境影响和学习者的阅读经验有关。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其表述系统几乎都是三种课文形式:文字叙述课文、图像表达课文、活动课文。由于教材充分赋予图像在知识呈现中所能体现的价值,纷呈的各类图像从问题、指导、事实、原理等角度来体现内容和教学价值,不但信息类型丰富,而且表达形式多样。一些教材除课文内容中的图像安排外,还有对学习内容的概念图形式的展示,有时还对整页纸的背景作了渲染和精心设计。通过这样一些组织方式,地理教材以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人的素质发展的理念。
  三、从视觉文化看教材使用
  语言和图像是两种承载意义的载体,语言的阅读和图像的阅读必然存在心智上的差异,由于我们长于文字的处理和表达,而对具有丰富内涵和价值的图像的处理和表达缺少相应的能力,故在教学中不能整体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图像内容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语言的转换,文字和图像的人为割断难免使很多人认为新课改的教材内容 “单薄”,因而需要从外部引进许多自己认为相关的知识才能“充实”教学。而教材中的大量信息,尤其是图像蕴涵的丰富信息被忽视,导致教材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题目。由于不能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处理信息,教材编者对新课程理念一些重大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却被使用者忽视了。教材使用者这种所谓的“充实”还来自于一种错误的解释,即认为图文并茂和语言的简练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开放性空间。这其实是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误读,将一种事实上的不正确(对地理教材表现形式的理解)和一种正确的理念(教材和教学的开放性)错误地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守着“富矿”不知道如何挖掘财富?以下两个方面可能是必须注意的事情。一是使用者知识修养的不完备,缺乏视觉文化的素养训练,无法完整地将图像纳入到教学设计中。一些图像所能承载的情感内涵难以被挖掘出来。大多数教师熟悉地图的教学,而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图像进行教学。二是教材推广和培训对教材特色的介绍偏重于课文的组织,学科内容的体现,但对如何使用却缺少以视觉文化的视野进行与此相应的指导和展示。随着视觉文化理念的深入和发展,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一些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基础。
其他文献
作为快速、便捷、清洁和高效的地铁,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地铁交通将不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地下资源开发的必然,更是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目前,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则证明了中国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势在必行。其中,2012年2月,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武汉
一、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1.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手段  选择和运用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能很好地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运用“讲授法”讲解这一内容,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概念还是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在讲授时,配合黄赤交角简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如flash动画,直观展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经脉,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高安市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区面貌日新月异,道路交通明显改观。但日益改善的交通条件,并未能解决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简要分析。  一、高安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安市交通条件相当优越,新建的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支线连接
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直观体现多种地理知识,活用巧用地图可以使初中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强化读图意识,做到“眼可识图”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图片数量大幅增加,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从地图中获取相关地理知识。例如,通过地球公转图,引导学生找到太阳光直射的纬线以及昼夜变化和南北半球的区别。同时,培养学生读图例以及注记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而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图
2013年3月18日,“渝(重庆)新(新疆)欧(欧洲)”国际铁路首趟回程货列,顺利抵达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不仅标志着“渝新欧”站上了常态化、成熟化运行的新起点,更为改变“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对外开放格局埋下伏笔。看中国地图,重庆地处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距离出海口2 000多千米。然而,打开世界地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寻找重庆的方位:向西,从重庆到欧洲,不是比从沿海更近吗?这不就是扩大开放的“新通
“合理的假设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问题解决找到一条思路。”因此,教学中有预设背景的合理角色定位可以为地理课堂开辟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在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中有话可讲、有点可论、有例可引。  一、精心分析教材,联系实际准定位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农业是陌生的,对于生活在我国东部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要发展特点的苏州学生而言,农业这一节的学习更多是停留在了解
一、引言  传统理论认为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上传输到茎、叶,以保证植物生长。然而,植物直接从大气中吸收水分的相关研究已有过两个世纪的不懈探索,实证了植物地上部分尤其是叶具有直接吸收利用大气水汽的能力,并逆向传输到根部和根际土壤,一些学者称之为“负蒸腾”。该方面工作极少研究植物大气水汽利用的生态水文过程、生理生态机制和水汽利用的定量评估,植物(尤其荒漠植物)对非饱和大气水汽利用的相关研究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轻松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就会感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为了培养兴趣,可以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细节都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学习理念”中指出“倡导自助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由此可见,实现“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提升,地理实践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校园周边环境则是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场所,本文以笔者
一、理论与研究综述  1.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  认同(identity),即“我是谁?”。最早由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进行思考。以弗洛伊德为基础,艾克里森提出“自我心理学”并认为“认同”是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是人通过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出的差异性而产生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界定,对自身特征的认识。而随着国外由逻辑实证主义向关注本体的人文主义学术思潮涌现,关于“认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