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一生最焦虑的日子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未看清林彪的真实面貌
  1971年8月,毛泽东开始南巡。他从北京出发的,先到武汉,又到长沙,再到南昌,每到一处,他都将周围数省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召集过来开会。这次“周游列国”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去年九届二中全会以来的党内斗争。
  1970年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暴露出了林彪、陈伯达一伙人的政治野心。毛泽东严厉批评了林彪手下的一伙人:叶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对陈伯达更是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对林彪本人,他只提出了较为含蓄的批评,说林彪对九届二中全会上的阴谋分裂潮流也有责任。这样做是为了稳住林彪,稳住整个形势。
  当时毛泽东还未完全看清楚林彪的全部真实面貌,他认为目前的行动进可攻退可守。他决定对林彪的力量予以一定的削弱抑制,林彪今后又安分守己,那么,中国的政局无疑会更稳定;如果林彪确实图谋不轨,那么,这一系列部署也为最后打掉他做了准备。最初毛泽东并没有将事态看得过分严重,临离开北京时,还曾对陪同南巡的人员说道:“陈伯达在华北走了几十天,到处游说,我也向陈伯达学习,来个周游列国,游说各路诸侯。”
  在武汉、长沙及南昌,毛泽东一批又一批地召见各省市的党政军首脑,他那时还是以号令天下的从容大度侃侃而谈。然而,9月8日到达杭州后,他嗅到了不安全的气氛,9月10日到达上海,他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甚至嗅到了一丝军事政变的气味。他立刻警觉,亲自部署行车路线及停车地点,出其不意地提前离开上海,经南京、蚌埠、徐州、济南、德州一路到达丰台。
  9月12日,毛泽东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后,他接见了北京军区的几位司令、政委,政治斗争的经验使他以最警觉的方式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做了纵横捭阖的安排。
  林彪乘飞机从山海关跑掉了
  毛泽东回到中南海住处之后,一直陪同他南巡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走了进来,俯身向他汇报道:“刚才我在专列上和周总理通过电话,报告您已经到了丰台,马上就要进北京,周总理当时很惊讶,他没想到您这么快回来,问为什么改变了计划?我对总理说有情况,所以改变了计划,详情见面再谈。总理说,您一到就报告给他,需要他过来,他马上就过来。”毛泽东微微抬手摆了摆,汪东兴说:“那您就休息一会儿吧,我报告总理,说您休息了。”
  不多时,周恩来和汪东兴来了。周恩来的第一句话是:“刚刚接到报告,林彪乘飞机从山海关跑掉了,同机的还有叶群、林立果。”
  毛泽东一下警醒了,这是一个令人极为震惊的消息,他沉思了几秒钟,抽着烟问了一句:“情况属实吗?”周恩来抬腕看了一下手表,肯定地说:“情况属实。林彪、叶群、林立果乘一架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零点三十二分起飞,起飞时很仓促,油没有加够就强行起飞了,领航员、副驾驶员都没有来得及登机,林彪的帽子和叶群的围巾都掉在停机坪上了。”毛泽东一听就明白了:“看来是仓皇出逃了。”周恩来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说:“是,飞机正在向北飞,现在可能已经进入内蒙古了。”不久,汪东兴对毛泽东报告说:“飞机已经飞出了国界。”
  毛泽东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周恩来也抬腕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已经是9月13日凌晨一点十五分,毛泽东的困意顿无,他和周恩来、汪东兴立刻进入了紧急的商讨。
  毛泽东对周恩来简单讲述了南巡到杭州以后的情况,讲了自己临时改变计划突然提前回京的部署,周恩来连连点头:“主席英明,主席敏锐,要不,就可能惨遭他们的毒手,林彪的出逃说明他们是要搞反革命政变的。”
  毛泽东微微点了点头,他的一生中有过多次危险的时刻,但每一次都鬼使神差般避免了危难,他再一次感到自己是有神灵护佑的。但面前的问题是十分急迫的,林彪肯定是飞往苏联了,苏联肯定会利用这个机会对付中国,因此,一系列紧急安排是必须的:封锁全国领空,全军进入一级紧急战备状态,立刻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调兵遣将,对林彪一伙儿的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吴法宪、海军司令李作鹏、解放军总后勤部长邱会作及一系列爪牙实行监控。凌晨三点多,空军司令部又打来电话,报告北京沙河机场一架直升机飞走,机上有林立果的爪牙周宇驰等人。当汪东兴从值班室跑回来报告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几乎同时说道:“下命令,要空军派飞机拦截。”
  这一夜就在不眠的紧张气氛中度过了。
  林彪飞机失事令毛泽东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9月14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集紧急会议,周恩来主持会议,将林彪出逃的重要情况通报大家,并商讨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休息,随时准备应付最紧急的情况,全国的军队都已进入戒备状态。中午,汪东兴气喘吁吁地走进北京厅,向毛泽东汇报道:“周总理让我向您报告,刚才,十二点二十分,中国驻蒙古大使报告中国外交部,有一架中国喷气式飞机在蒙古失事。”毛泽东一下从沙发上坐起来,睁大了眼睛问:“还有什么情况?”汪东兴回答:“今天上午八点三十分在乌兰巴托,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打电话通知中国大使馆,他们的外长要约见我们的大使,通报一架中国喷气式飞机在蒙古失事的情况。”
  毛泽东显然不敢相信这样的结果:“这个消息可靠不可靠?为什么在空地上坠下来,是不是没有油了,还是把飞机场看错了?”汪东兴对毛泽东说:“飞机到底是什么情况现在还不清楚,我们的大使准备去实地勘察,目前还不知道飞机是什么原因坠落下来的。”毛泽东又关心地问:“飞机上有没有活着的人?”汪东兴说:“大概不会有,不过目前这些情况都不清楚,还要待报。”
  毛泽东松了一口气,他在沙发上坐好,点了点头,汪东兴退出了。情况显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了,既然林彪、叶群摔死了,这伙人想立刻联合苏联对中国实行军事打击的危险性暂时就不存在了,首先要将林彪出逃的消息严密封锁起来,这样就有一段相对充裕的时间对国内的政治、军事权力结构做出调整,将林彪的余党全部肃清,将隐患全部排除。等一切都稳当了,即使向全世界公布了林彪出逃的事件,任何外部势力也无机可乘了。
  最严重的事态过去之后,极度的疲劳再一次袭击了毛泽东,他沉重地靠在沙发上,思绪有些朦胧。当周恩来等人在忙于紧急处理政治事态时,他想到的是,自己一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在搞了五年多之后,却出现了这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结果。当林彪的三叉戟飞机坠毁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时,大概惟有毛泽东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文化大革命”是他亲手发动的,接班人也是他亲自指定的,他的理论,他的英明,他的判断力,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由于林彪的叛逃都会投上浓重的阴影,他感到了自己的年迈与疲惫。
  (摘自人民网)
其他文献
两岸密使活动,始于蒋介石在台主政时期。1950年5月,在蒋介石授意下,蒋经国指派李次白前往上海会见上海市长陈毅,试探和谈的可能性。但此后朝鲜战争爆发,李次白留在了大陆。朝鲜战争结束后,北京对台展开和平攻势,蒋经国选中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前往北京。但蒋介石决定多派一名更有分量的密使———“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宋宜山前往北京。由于宋宜山写给蒋介石的书面报告,对大陆成就赞扬颇
期刊
【1900- 1972,浙江兰溪人,民国著名记者、作家】  建国后,到底是谁首先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到底是谁向海外报道了这一讯息?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的神秘的传奇人物———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爱国人士”,曾为国共两党领袖共同奉为“座上宾”的“两岸密使”曹聚仁先生。  游船上密会香港来客  上世纪50年代,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很多人愿意为国共两党牵线搭桥
期刊
张学良和汪精卫同是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一個是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少帅;一个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民主革命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一个被铭刻于历史的纪念碑上,赢得亿万民众的尊敬;一个则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遭到世人的唾骂。两个出身、经历、追求和信仰都不相同的人物,却因时运与机缘,演绎了一段恩怨情仇。  “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
期刊
【1921年出生于浙江,曾担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  1980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和加强两岸民间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1981年至1987年,沈诚受命于蒋经国,穿梭两岸之间,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岸密使。  收到叶剑英的邀请函  沈诚1921年出生于浙江,受家庭的影响,自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就成为了蒋经国嫡系青年军中
期刊
【1912- 2012,湖北阳新人,爱国民主人士】  贾亦斌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他经常运用“隔海传书”的方式,或者是发表广播讲话,呼吁在台湾的老上司、老同事、老部属,同祖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为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蒋经国的交往  贾亦斌生于1912年,比蒋经国小两岁(蒋经国生于1910年)。贾亦斌是湖北省阳新县人,与蒋经国没有亲属、同乡关系。贾亦斌于1930年18岁
期刊
【1923- 2015,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梅州,新加坡前总理】  作为两岸关系起伏的见证者、两岸互动交流的传话者、“汪辜会谈”的做东者和两岸和平统一的笃信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既是新加坡的国家利益之所系,也是李光耀独特个人魅力之展现。  李光耀的四重角色  李光耀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出生于新加坡。1959年6月担任新成立的新加坡自治政府总理,是世界上少有的年轻总
期刊
【瑞士籍,蒋孝武的第一任妻子,离婚后居住瑞士日内瓦】  汪长诗和蒋孝武维持了一段短时期的婚姻。汪长诗的父亲汪德官曾任中南九省长途电话局局长,退休后定居日内瓦。然而,正是这父女俩,以其独特身份,为了两岸关系的解冻,曾行走于两岸,启航过一次迄今鲜为人知的“破冰之旅”。  汪长诗,瑞士籍,是中德混血儿。1968年8月,23岁的蒋孝武正在德国慕尼黑政治学院留学,玩心甚浓。一天,他开着跑车,穿越隧道,花了4
期刊
【1925年生于北京,首位进入白宫的华裔女特使】  在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上,她是一位至为关键的人物。她与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总指挥陈纳德将军,结为伉俪,为海峡两岸的商贸往来等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享有“中美民间大使”和“破冰使者”等美誉。她说:“只要中国人能扬眉吐气,我余愿已足”。  陈香梅,祖籍广东南海,1943年毕业于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1944年加入中央社昆明分社担任记者。抗战胜利后,
期刊
万宝宝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万季飞的女儿,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委员长万里的孙女。  16岁时,完全不懂英文的万宝宝只身远赴美国,她一走7年,先在美国读法国文学和摄影,20岁时再往巴黎进修法文。  2003年,毗邻巴黎协和广场的克利翁饭店举办“社交名媛成年舞会”,十多个国家的公主、政商文艺名人之后悉数登场,万宝宝也受邀参加。19岁的万宝宝是第一个参加“克利翁国际名媛俱乐部”的中国女孩。  跨入上流精英
期刊
在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厉以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以他具有建设性的经济学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而他对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提出了在中国要积极引进企业的股份制度,他由此而得到了“厉股份”的外号。  李克强、李源潮、陆昊、孟晓苏、龚方雄,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厉以宁有所联系。北大读博期间,李克强与厉以宁、李源潮等师友合著《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