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与作文有着紧密联系。思维质量决定写作质量,思维效率决定写作效率。换言之,有怎样的思维就有怎样的写作。但是,思维与写作又是有区别的,思维是立体性心理活动,写作是线条性表达;思维是跃进性心理活动,写作是逻辑性表达;思维是自主的心理活动,写作是外化的表达。思维与写作的这些区别正是造成很多人想法多多、表达渺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人试图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能量来推动思维与写作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架起思维转变为书面语言的桥梁。经过多年作文教学实践以及思考,本人认为思维与作文之间存在以下基本关系模式,即“接受信息→内化→强化(或遗忘)→固化→外化(作文)”。根据这个模式,至少可以衍生出四个作文教学模式。
一、根据“思维→语言”原理,利用“简快”模式
由“思维→语言”原理可知,思维到语言没有经过任何转换和过滤,是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思维作用以及相关的语言生成。因此,本人根据经验倾向于利用现成的优秀作文范例,即时进行仿写。一般来说,仿写主要从形式结构、内容文意、语言修辞等三大方面入手。如果要训练学生段落结构能力,则选择在形式结构方面比较典范的文章供学生仿写。如要训练学生把握内容文意方面的能力,本人选择朱自清、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及自己下水作《水秀梦中的热水河》印发给学生仿写。如要训练学生语言修辞方面的技能,本人推荐把朱自清、老舍、钱钟书、金庸等作家的经典文章印发给学生仿写。虽然这种仿写没有什么难度,但是仿写对于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尤为重要,效果也更为显著。
二、根据“内化→强化→外化”原理,利用“共鸣”模式
由“内化→强化→外化”原理可知,这种写作过程中间有一个“强化”环节,如何“强化”是这种写作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在课堂内外所阅读的优质文章都是其写作的范文,也是其仿写的对象,如何将这些文章中的写作要素进行强化,进而顺利迁移,外化成书面语言呢?本人探索多年的经验是:对每次作文训练要点进行针对性口头描述训练。如老师挑选在形式结构、内容文意、语言修辞等角度具有复述价值的文章进行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概括,再让学生自己描述一遍或两遍,组织引导学生根据口头描述过程整理成简单的写作提纲。接着,指导学生将写作提纲与老师描述的文章进行逐项比较,进一步完善各自的写作提纲,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提纲与老师描述的文章提纲存在相似之处,而自己的提纲又有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时才允许学生动手写作。(“ ”表正关联度,“-”表负关联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老师提供的范文与习作题目关联度越高,学生迁移并生成写作技能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老师要努力提供与习作题目关联度较高的范文给学生参考或借鉴,同时老师辅以必要的口头提示和描述。
三、根据“内化→强化→固化→外化”原理,利用“深化”模式
由“内化→强化→固化→外化”原理可知,“强化”和“固化”是十分关键的两个环节,而且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写作成效。因此,本人在完成强化训练之后,不是急着训练另外一种形式的作文,而是继续强化训练。如完成形式结构技能训练之后,利用不同体裁文章,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形式结构方面的强化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切实让学生熟练掌握该种写作模式。老师口头描述与学生口头描述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如下图所示:(“ ”表促进作用价值大小)
从此表可以看出,老师口头描述中,学生形式结构的理解和内化作用较大,而对内容文意的理解和内化作用最小。因此,形式结构的口头描述要点到即可,而要着重强化内容文意的口头描述,包括采取故事式、相声式、表演式等进行强化,让学生理解老师所推荐文章是如何表现内容文意的,从而掌握这方面的写作技巧。从三种生成技能的手段来看,学生拟写提纲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要多引导或鼓励学生拟写作文提纲。
四、根据“内化→遗忘→梦境→外化”原理,利用“造梦”模式
由“内化→遗忘→梦境→外化”原理可知,学生往往面临“遗忘”挑战,从而给写作造成困难。事实上,任何人都会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遗忘”所造成的困难,尤其是写记叙文或小说时更容易碰到。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生活素材枯竭、情节单调、情感粗糙等方面,轻则让文章失却生机,重则无法继续行文。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在写作思维不能停滞的情况下,本人倾向于用“造梦”办法予以解决,即利用潜意识能量激活沉睡的各种思维因素,将支离破碎的各种思维因子整合成一个梦,形成一种富于想象的故事或情节。造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这个梦与文章有些关系,如与主题有关系,或与某些段落、或与某些人物等有关系即可。如写到痛苦,就可以插入一个关于痛苦的梦或幸福的梦,甚至一个离奇古怪的梦,都可以让文章远离枯燥单调。再辅以必要的过渡与衔接,这些梦的情节就会发挥作用,让整篇文章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表正关联度,“-”表负关联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所造的梦与题目关联度越大,过渡性越流畅,文章就越生动形象;反之,文章就更为单调生硬。因此,老师要口头描述与题目关联度大的梦,描述也要生动形象,再要求学生按照类似办法造梦并融入文章之中。这样,学生的文章才会血肉丰满、内容感人。
[作者通联: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教育局]
一、根据“思维→语言”原理,利用“简快”模式
由“思维→语言”原理可知,思维到语言没有经过任何转换和过滤,是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思维作用以及相关的语言生成。因此,本人根据经验倾向于利用现成的优秀作文范例,即时进行仿写。一般来说,仿写主要从形式结构、内容文意、语言修辞等三大方面入手。如果要训练学生段落结构能力,则选择在形式结构方面比较典范的文章供学生仿写。如要训练学生把握内容文意方面的能力,本人选择朱自清、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及自己下水作《水秀梦中的热水河》印发给学生仿写。如要训练学生语言修辞方面的技能,本人推荐把朱自清、老舍、钱钟书、金庸等作家的经典文章印发给学生仿写。虽然这种仿写没有什么难度,但是仿写对于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尤为重要,效果也更为显著。
二、根据“内化→强化→外化”原理,利用“共鸣”模式
由“内化→强化→外化”原理可知,这种写作过程中间有一个“强化”环节,如何“强化”是这种写作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在课堂内外所阅读的优质文章都是其写作的范文,也是其仿写的对象,如何将这些文章中的写作要素进行强化,进而顺利迁移,外化成书面语言呢?本人探索多年的经验是:对每次作文训练要点进行针对性口头描述训练。如老师挑选在形式结构、内容文意、语言修辞等角度具有复述价值的文章进行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概括,再让学生自己描述一遍或两遍,组织引导学生根据口头描述过程整理成简单的写作提纲。接着,指导学生将写作提纲与老师描述的文章进行逐项比较,进一步完善各自的写作提纲,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提纲与老师描述的文章提纲存在相似之处,而自己的提纲又有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时才允许学生动手写作。(“ ”表正关联度,“-”表负关联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老师提供的范文与习作题目关联度越高,学生迁移并生成写作技能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老师要努力提供与习作题目关联度较高的范文给学生参考或借鉴,同时老师辅以必要的口头提示和描述。
三、根据“内化→强化→固化→外化”原理,利用“深化”模式
由“内化→强化→固化→外化”原理可知,“强化”和“固化”是十分关键的两个环节,而且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写作成效。因此,本人在完成强化训练之后,不是急着训练另外一种形式的作文,而是继续强化训练。如完成形式结构技能训练之后,利用不同体裁文章,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形式结构方面的强化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切实让学生熟练掌握该种写作模式。老师口头描述与学生口头描述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如下图所示:(“ ”表促进作用价值大小)
从此表可以看出,老师口头描述中,学生形式结构的理解和内化作用较大,而对内容文意的理解和内化作用最小。因此,形式结构的口头描述要点到即可,而要着重强化内容文意的口头描述,包括采取故事式、相声式、表演式等进行强化,让学生理解老师所推荐文章是如何表现内容文意的,从而掌握这方面的写作技巧。从三种生成技能的手段来看,学生拟写提纲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要多引导或鼓励学生拟写作文提纲。
四、根据“内化→遗忘→梦境→外化”原理,利用“造梦”模式
由“内化→遗忘→梦境→外化”原理可知,学生往往面临“遗忘”挑战,从而给写作造成困难。事实上,任何人都会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遗忘”所造成的困难,尤其是写记叙文或小说时更容易碰到。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生活素材枯竭、情节单调、情感粗糙等方面,轻则让文章失却生机,重则无法继续行文。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在写作思维不能停滞的情况下,本人倾向于用“造梦”办法予以解决,即利用潜意识能量激活沉睡的各种思维因素,将支离破碎的各种思维因子整合成一个梦,形成一种富于想象的故事或情节。造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这个梦与文章有些关系,如与主题有关系,或与某些段落、或与某些人物等有关系即可。如写到痛苦,就可以插入一个关于痛苦的梦或幸福的梦,甚至一个离奇古怪的梦,都可以让文章远离枯燥单调。再辅以必要的过渡与衔接,这些梦的情节就会发挥作用,让整篇文章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表正关联度,“-”表负关联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所造的梦与题目关联度越大,过渡性越流畅,文章就越生动形象;反之,文章就更为单调生硬。因此,老师要口头描述与题目关联度大的梦,描述也要生动形象,再要求学生按照类似办法造梦并融入文章之中。这样,学生的文章才会血肉丰满、内容感人。
[作者通联: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