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在夹缝中生存,我们只能用企业化理念培养学生、经营学校!”2006年12月20日,在重庆市中职校长论坛上,35岁的重庆市工商学校校长王忠荣说这句话时,与会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在两年前,同样在这样的论坛会上,同样抛出这个观点的王忠荣,却遭到不少同行的质疑。
从质疑到共鸣,是因为王忠荣和工商学校闯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崭新路子。
重围之下,像狼一样出击
2006年,广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先生,我想找一下人事资源管理部的张部长。”一个文质彬彬的华为职员被四个同样文质彬彬的人拦住问。
不算头天一整天在大门外的徘徊,这帮人从当天早上7点40分在上班高峰期混进公司后,已在这家一流高科技公司宽敞安静的领地里徜徉了一整天。因无人引介而不能走进人事资源管理部的他们,已数十次地逢人便问。而这天眼看就要过去的时候,他们不但得到了张部长的电话,还知道他正在深圳举行人才招聘会。
四人冲出大门,拦下一辆出租车。
在深圳,这帮不速之客与华为人事资源部部长有这样一段对话:
“别人一次可以提供几百学生任我们挑选。”
“我们可提供1000个。”
“我们很苛刻,一般是从12个人中选一个。”
“我们的学生素质高,保证能让你在七八个中选中一个。”
部长伸出手:“你们该早来联系!”
来者伸出手:“相见恨晚,但一切都来得及!”
3天后的重庆工商学校校长办公室,听完汇报的王忠荣爽朗大笑。乔装打扮蒙混过关早已是这批干将进入一些大公司的“惯用伎俩”,他们曾翻墙进入一家公司大门,与领导友好交谈后,领导热情洋溢地送他们出门时,保安人员看着这些不知何时从眼皮底下钻进公司的人目瞪口呆。
华为技术总监任正非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需要培养一批“狼”。王忠荣感慨的是,曾几何时,眼前这群“狼”还是那般迷茫困惑、垂头丧气啊,包括这次领队的副校长刘友林。
5年前,刘友林还是一个普通教师,跟当时学校大多数教师一样,对于招不起生开不起补贴的学校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凭着所持律师证在外“挣一个是一个”。
2001年,29岁的王忠荣从副校长升任校长。在就职表白中,王忠荣兴冲冲地许下诺言:“给我半年时间,我会与大家一起扭转眼前的困局!”然而大家给他的,却是一个个懒洋洋的背影。
刘友林算是最早感受到学校新气象的人。
“学校要实行竞争上岗,你应该参加竞选!”王忠荣找到他说,“你用班委会管理班级,你班纪律好;你用激励机制鼓励学习,你班学生成绩好。”王忠荣接着说,“尤其重要的是,你懂法律,可以减少学校发展的风险。”刘友林被感动了。
王忠荣把一份名单交给办公室:“这些人长期不到校上课,通知他们立即返校,否则除名。”
8名长期脱岗的教职工被开除,包括刘友林在内的5名年轻教师通过竞争走上管理岗位,6名中层干部被调整回普通教师岗位。
“先把浪搅起来再说!”王忠荣点燃的第一把火,就是要让“等、靠、要”惯了的教职员工进入企业工人的竞争状态。
竞技的生存状态很快练就了一批“狼”,工商学校很快开始了狼一样的出击。到2006年刘友林们西装革履撞开华为的大门为止,学校已与格力等10余家全国赫赫有名的企业牵手,企业按需求预订学生,学校照订单培养学生。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作为职业学校,我们的战略是以出口带动进口。”王忠荣说。实践证明,他们煞费苦心为学生寻求的光明“出口”,为学校带来的是生源如潮。
夹缝之间,像兔一样生存
王忠荣与教师杨晓波之间有一次尖锐的谈话。
“你凭什么要我天天到校上课?”杨晓波问。
他“骄横”的理由是他揣着多张职业资格证书。
凭什么?王忠荣有些英雄气短,学校当时不仅出不起钱,更恼火的是,没有一片天地,让这些人实现自身价值。
杨晓波的话让他彻夜难眠。最后,他想到了办企业。
学校办企业在当时是要遭非议的,但在无奈之下,王忠荣只好铤而走险。2003年底,学校第一家企业监理分公司创立,杨晓波任总经理。从此,杨晓波、苏军不但一节不落地免费给学生上课、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实习,每年还给学校上缴利润10余万元。王忠荣一鼓作气,结合学校所设专业,连办7家企业,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直接从课堂进入车间实习。
狡兔三窟是兔子面对特有的生存环境而练就的求生之道。王忠荣说,处于夹缝之中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必须狡兔三窟。“我们办企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教学,为了培养学生,为了锻炼教师。”
商海之中,像蛇一样穿行
2006年5月,在著名电器企业格力集团召开的校企友好发展会上,4名格力集团重庆分公司的管理干部发言,其中,有3名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重庆工商学校毕业的。”
来宾席上,重庆工商学校的代表颇为自信地接过话筒,回顾同格力牵手的经过。
2004年的一天,王忠荣听说了一条新闻:珠海格力集团要到重庆建分公司。
“学校机械和电子专业学生的出路不就在眼前吗?”王忠荣立即找到格力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兰勇。
兰勇大吃一惊:“你们太敏锐了,我们才开始筹建啊!”
他们递上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学生综合能力考评等材料,并承诺根据格力的用工需要设置课程,专门为其培养学生。“你们企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培养什么人。”王忠荣说。
格力对此十分感兴趣,不仅到学校“订购”了58名学生,而且派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这批毕业生在进入格力前,就养育了“格力人”的气质。
此后,格力年年在工商学校下订单,迄今为止,学校已向格力输送800余名学生,其中不少学生很快进入格力重庆分公司中层管理层,年仅26岁的小熊还担任了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这位第一批通过订单培训进入格力的学生,现在每年都要回母校为格力下招工订单,连2008级的学生都已被预订了80余名。
除格力外,通过这种方式接纳学生的企业,还有丰田、隆鑫等知名企业。广州丰田集团商务汽车配件公司经理王忠芳对工商学校学生的评价为6个字:“朴实、勤劳、好用!”
在王忠荣眼里,贴近市场办学,就像蛇贴地而行一样。像蛇一样穿行的工商学校,通过自办企业和与企业合作,不仅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实现了企业利益最大化,打造了金字招牌。仅用6年,重庆工商学校毕业学生在知名企业就业率达到了98%,在校生从原来的900余人发展到近万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西部的中职旗舰。
从质疑到共鸣,是因为王忠荣和工商学校闯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崭新路子。
重围之下,像狼一样出击
2006年,广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先生,我想找一下人事资源管理部的张部长。”一个文质彬彬的华为职员被四个同样文质彬彬的人拦住问。
不算头天一整天在大门外的徘徊,这帮人从当天早上7点40分在上班高峰期混进公司后,已在这家一流高科技公司宽敞安静的领地里徜徉了一整天。因无人引介而不能走进人事资源管理部的他们,已数十次地逢人便问。而这天眼看就要过去的时候,他们不但得到了张部长的电话,还知道他正在深圳举行人才招聘会。
四人冲出大门,拦下一辆出租车。
在深圳,这帮不速之客与华为人事资源部部长有这样一段对话:
“别人一次可以提供几百学生任我们挑选。”
“我们可提供1000个。”
“我们很苛刻,一般是从12个人中选一个。”
“我们的学生素质高,保证能让你在七八个中选中一个。”
部长伸出手:“你们该早来联系!”
来者伸出手:“相见恨晚,但一切都来得及!”
3天后的重庆工商学校校长办公室,听完汇报的王忠荣爽朗大笑。乔装打扮蒙混过关早已是这批干将进入一些大公司的“惯用伎俩”,他们曾翻墙进入一家公司大门,与领导友好交谈后,领导热情洋溢地送他们出门时,保安人员看着这些不知何时从眼皮底下钻进公司的人目瞪口呆。
华为技术总监任正非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需要培养一批“狼”。王忠荣感慨的是,曾几何时,眼前这群“狼”还是那般迷茫困惑、垂头丧气啊,包括这次领队的副校长刘友林。
5年前,刘友林还是一个普通教师,跟当时学校大多数教师一样,对于招不起生开不起补贴的学校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凭着所持律师证在外“挣一个是一个”。
2001年,29岁的王忠荣从副校长升任校长。在就职表白中,王忠荣兴冲冲地许下诺言:“给我半年时间,我会与大家一起扭转眼前的困局!”然而大家给他的,却是一个个懒洋洋的背影。
刘友林算是最早感受到学校新气象的人。
“学校要实行竞争上岗,你应该参加竞选!”王忠荣找到他说,“你用班委会管理班级,你班纪律好;你用激励机制鼓励学习,你班学生成绩好。”王忠荣接着说,“尤其重要的是,你懂法律,可以减少学校发展的风险。”刘友林被感动了。
王忠荣把一份名单交给办公室:“这些人长期不到校上课,通知他们立即返校,否则除名。”
8名长期脱岗的教职工被开除,包括刘友林在内的5名年轻教师通过竞争走上管理岗位,6名中层干部被调整回普通教师岗位。
“先把浪搅起来再说!”王忠荣点燃的第一把火,就是要让“等、靠、要”惯了的教职员工进入企业工人的竞争状态。
竞技的生存状态很快练就了一批“狼”,工商学校很快开始了狼一样的出击。到2006年刘友林们西装革履撞开华为的大门为止,学校已与格力等10余家全国赫赫有名的企业牵手,企业按需求预订学生,学校照订单培养学生。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作为职业学校,我们的战略是以出口带动进口。”王忠荣说。实践证明,他们煞费苦心为学生寻求的光明“出口”,为学校带来的是生源如潮。
夹缝之间,像兔一样生存
王忠荣与教师杨晓波之间有一次尖锐的谈话。
“你凭什么要我天天到校上课?”杨晓波问。
他“骄横”的理由是他揣着多张职业资格证书。
凭什么?王忠荣有些英雄气短,学校当时不仅出不起钱,更恼火的是,没有一片天地,让这些人实现自身价值。
杨晓波的话让他彻夜难眠。最后,他想到了办企业。
学校办企业在当时是要遭非议的,但在无奈之下,王忠荣只好铤而走险。2003年底,学校第一家企业监理分公司创立,杨晓波任总经理。从此,杨晓波、苏军不但一节不落地免费给学生上课、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实习,每年还给学校上缴利润10余万元。王忠荣一鼓作气,结合学校所设专业,连办7家企业,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直接从课堂进入车间实习。
狡兔三窟是兔子面对特有的生存环境而练就的求生之道。王忠荣说,处于夹缝之中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必须狡兔三窟。“我们办企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教学,为了培养学生,为了锻炼教师。”
商海之中,像蛇一样穿行
2006年5月,在著名电器企业格力集团召开的校企友好发展会上,4名格力集团重庆分公司的管理干部发言,其中,有3名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重庆工商学校毕业的。”
来宾席上,重庆工商学校的代表颇为自信地接过话筒,回顾同格力牵手的经过。
2004年的一天,王忠荣听说了一条新闻:珠海格力集团要到重庆建分公司。
“学校机械和电子专业学生的出路不就在眼前吗?”王忠荣立即找到格力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兰勇。
兰勇大吃一惊:“你们太敏锐了,我们才开始筹建啊!”
他们递上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学生综合能力考评等材料,并承诺根据格力的用工需要设置课程,专门为其培养学生。“你们企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培养什么人。”王忠荣说。
格力对此十分感兴趣,不仅到学校“订购”了58名学生,而且派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这批毕业生在进入格力前,就养育了“格力人”的气质。
此后,格力年年在工商学校下订单,迄今为止,学校已向格力输送800余名学生,其中不少学生很快进入格力重庆分公司中层管理层,年仅26岁的小熊还担任了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这位第一批通过订单培训进入格力的学生,现在每年都要回母校为格力下招工订单,连2008级的学生都已被预订了80余名。
除格力外,通过这种方式接纳学生的企业,还有丰田、隆鑫等知名企业。广州丰田集团商务汽车配件公司经理王忠芳对工商学校学生的评价为6个字:“朴实、勤劳、好用!”
在王忠荣眼里,贴近市场办学,就像蛇贴地而行一样。像蛇一样穿行的工商学校,通过自办企业和与企业合作,不仅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实现了企业利益最大化,打造了金字招牌。仅用6年,重庆工商学校毕业学生在知名企业就业率达到了98%,在校生从原来的900余人发展到近万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西部的中职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