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和方法也随之改变。数学应用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在使用的高中教材也给很多知识添加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反映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在高中推幵数学建模这一项活动,帮助学生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与其他所学科目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在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将影响自身对数学的情感,从而影响数学学习的动机和成效。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建议。
1从教材入手,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资料,教材上的知识和话语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赞同的,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好教材上的数学应用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数学应用的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函数这一知识,到了高中函数概念也从变量说转变到了对应说,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函数知识十分抽象,更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习的动力也就下降了,那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必修一中有关函数起源的小文章,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想必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如果能够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一定会在本无味的知识中找到新的乐趣,从而更有兴趣去学习。2007年开始在湖南使用的新版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这样的数学应用素材,只要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数学的用途,借学生之口说出数学的使用价值,效果一定更佳。
2 从课堂入手,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之最主要、最关键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课堂上的知识也是最能够让学生多记忆吸收的,所以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课堂上争分夺秒的把知识交给学生,各项细节都十分到位,不愿意浪费这宝贵的一分一秒,但是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高强度的知识传输容易让学生变得麻木,甚至变成读书机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数学应用的小知识,一定可以成为数学知识学习的催化剂,让学习更有动力。另外,一堂课的开始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老师每天都以“昨天我们学了……,今天我们学……”这样的句式开始一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下降,相反的,如果教师有时能够在开始上课时通过一个关于本知识的话题引入,或是知识背景、或者实际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要讲的数学知识充满期待。最后,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不单是总结所学知识,也可以适当的告诉学生,清楚了这个数学知识有何作用,小到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大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只需要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
3从实例入手,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在这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类实例入手教学,结合所学的知识,不仅不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反而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首先,数学源于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是因为在生活生产中出现了不易突破的困难,需要通过数学来研究解决。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对数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天文数字”过于复杂,不变计算、研究的问题。其次,数学又是用于生活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对数学认识。比如,学了定积分,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某个图形面积的问题;学了函数,就可以通过函数建模,描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可以给出一个让学生用函数知识解决经济学中的投资问题的例子。学生真正亲身体验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起来也会更有激情,也更愿意去学,去用数学解决更多的问题。
4 从兴趣小组入手,在合作中加深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有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自然是多方面的,有的兴趣小組可以起到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成绩的效果,有的兴趣小组可以拓展数学课堂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竞争力,那何种兴趣小组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呢?以下笔者给出了两个相对较适合的兴趣小组。一是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数学建模的过程本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共同经历模型建立、解模验模、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无论是对数学的情感还是数学应用的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二是数学史研究兴趣小组,挖掘数学背后的故事,这一个小组的成立不仅可以让组员在阅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强大应用背景,更是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兴趣小组成果展示向其他学生传递数学的应用魅力。
5 结束语
学生对于“为什么学数学”这个问题未真正得到解答,无法认同解应用题就是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机会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学习心理上就已把数学的价值归类于“助考试得高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过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但“口说无凭”,说服力不够。所以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机会少等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是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在实践中累积更多的教学素材、思路和方法,笔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找到兼顾考试和应用教育的途径,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留心、多设计、多巧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数学应用价值,提升数学应用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从情感、认识多角度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的认识及研究的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2006.
[2]蒋祥辉.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再认识与再思考[J].考试周刊,2011.
[3]黄永玉.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中学数学参考,201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在使用的高中教材也给很多知识添加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反映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在高中推幵数学建模这一项活动,帮助学生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与其他所学科目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在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将影响自身对数学的情感,从而影响数学学习的动机和成效。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建议。
1从教材入手,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资料,教材上的知识和话语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赞同的,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好教材上的数学应用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数学应用的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函数这一知识,到了高中函数概念也从变量说转变到了对应说,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函数知识十分抽象,更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习的动力也就下降了,那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必修一中有关函数起源的小文章,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想必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如果能够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一定会在本无味的知识中找到新的乐趣,从而更有兴趣去学习。2007年开始在湖南使用的新版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这样的数学应用素材,只要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数学的用途,借学生之口说出数学的使用价值,效果一定更佳。
2 从课堂入手,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之最主要、最关键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课堂上的知识也是最能够让学生多记忆吸收的,所以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课堂上争分夺秒的把知识交给学生,各项细节都十分到位,不愿意浪费这宝贵的一分一秒,但是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高强度的知识传输容易让学生变得麻木,甚至变成读书机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数学应用的小知识,一定可以成为数学知识学习的催化剂,让学习更有动力。另外,一堂课的开始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老师每天都以“昨天我们学了……,今天我们学……”这样的句式开始一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下降,相反的,如果教师有时能够在开始上课时通过一个关于本知识的话题引入,或是知识背景、或者实际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要讲的数学知识充满期待。最后,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不单是总结所学知识,也可以适当的告诉学生,清楚了这个数学知识有何作用,小到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大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只需要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
3从实例入手,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在这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类实例入手教学,结合所学的知识,不仅不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反而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首先,数学源于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是因为在生活生产中出现了不易突破的困难,需要通过数学来研究解决。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对数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天文数字”过于复杂,不变计算、研究的问题。其次,数学又是用于生活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对数学认识。比如,学了定积分,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某个图形面积的问题;学了函数,就可以通过函数建模,描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可以给出一个让学生用函数知识解决经济学中的投资问题的例子。学生真正亲身体验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起来也会更有激情,也更愿意去学,去用数学解决更多的问题。
4 从兴趣小组入手,在合作中加深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有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自然是多方面的,有的兴趣小組可以起到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成绩的效果,有的兴趣小组可以拓展数学课堂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竞争力,那何种兴趣小组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呢?以下笔者给出了两个相对较适合的兴趣小组。一是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数学建模的过程本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共同经历模型建立、解模验模、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无论是对数学的情感还是数学应用的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二是数学史研究兴趣小组,挖掘数学背后的故事,这一个小组的成立不仅可以让组员在阅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强大应用背景,更是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兴趣小组成果展示向其他学生传递数学的应用魅力。
5 结束语
学生对于“为什么学数学”这个问题未真正得到解答,无法认同解应用题就是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机会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学习心理上就已把数学的价值归类于“助考试得高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过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但“口说无凭”,说服力不够。所以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机会少等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是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在实践中累积更多的教学素材、思路和方法,笔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找到兼顾考试和应用教育的途径,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留心、多设计、多巧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数学应用价值,提升数学应用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从情感、认识多角度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的认识及研究的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2006.
[2]蒋祥辉.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再认识与再思考[J].考试周刊,2011.
[3]黄永玉.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中学数学参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