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校园欺凌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避免孩子遭遇此类问题,是该话题议论的核心,那么从以往的家庭教育方法上来看,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方法普遍存在片面化的现象,即无法真正使孩子远离校园欺凌问题,亦或导致孩子成为欺凌者,所以此类方法不可行,为了使学生远离校园欺凌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家庭教育;家长
在家庭教育角度上看待校园欺凌问题,大多数家长会采取两种教育方向进行教育,即要求孩子在校园内不惹事,不允许做出“打架”“吵架”等可能导致欺凌问题的行为;要求学生不主动招惹他人,但如果他人招惹自己就必须反击,由此避免欺凌现象,但这两种教育方式,前者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的心理,这正是容易被欺凌的表现,而后者容易致使孩子在长期反击中对自身产生错误的认知,而成为欺凌者,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正确,那么为了寻求正确远离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有必要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1.校园欺凌问题特征
在校园欺凌问题当中存在两类人,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其中欺凌者往往具备较强的“力量”,使得被欺凌者难以反抗,同时,在心理上欺凌者会从欺凌中获得成就感,以欺凌方式来展现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所以在校园生活当中,欺凌者往往对欺凌行为“乐此不疲”,而被欺凌者在长期被欺凌的环境下,会形成“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心理,或者对周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的心态,这就是校园欺凌问题的特征表现。在此条件下,无论被欺凌者抱有什么样的心理,欺凌者都会对其进行欺凌,导致被欺凌者的心理会愈发阴暗,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以此释放长期积压的情绪,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
2.使孩子正确远离校园欺凌问题的家庭教育方法
2.1兴趣引导
针对欺凌者,其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心理特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其在生活当中没有太多的兴趣,以至于将注意力转向与其他人的交流当中,而在交流过程中,欺凌者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看法,此时,在其观念当中就会划分出“朋友”以及与自身地位相同的“朋友”,在此基础上滋生了欺凌的想法,最终出现欺凌问题。由此针对上述欺凌者心理产生原因,在家庭教育角度上,要使孩子远离校园欺凌问题,避免其成为欺凌者,应当重视兴趣的引导,即根据孩子在生活当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具体的兴趣点,再引导孩子朝着兴趣点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孩子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对艺术作品感兴趣,家长可以将学生送往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艺术;如果孩子对格斗技术感兴趣,也可以送往相应机构学习。
在被欺凌者的角度上,传统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其对孩子心理的约束过于严苛,所以会导致孩子心理发展方向错误,而针对此类问题,通过兴趣引导方法,同样可以予以消除,利用学习中的思想引导内容,也可以对孩子心理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避免其产生被欺凌的心理。
2.2环境管理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之所以会变成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很大程度上与周边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如果周边环境当中经常出现暴力事件,鉴于孩子模仿的天性,会使其心理发生变化,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最终会变成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因此,要使孩子远离校园欺凌问题,在家庭教育当中重视环境管理工作。首先,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家长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相互之间不要经常“吵架”“打架”,否则容易误导孩子,使其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因为在实际层面上“吵架”“打架”的现象难免会出现,所以当出现此类现象之后,家长不可对孩子不管不顾,要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点,起到消除校园欺凌问题的教育效果。
2.3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的方法教育
校园欺凌问题并不能依靠单方面教育实现根治,即使家庭教育再好,在校园环境中,孩子依旧可能遭遇欺凌事件,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的角度上,有必要教会孩子如果正确处理此类事件。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判断欺凌事件的能力,即孩子应当从观念上认为欺凌事件是错误的,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其次,如果孩子在欺凌事件中是欺凌者,家长应告诉孩子要勇于道歉并承擔,以此行为为耻;如果孩子在欺凌事件当中是被欺凌者,家长则应当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保护自己,例如:及时通知老师,通过校园管理规章来处理相关事件。
3.结语
综上,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校园欺凌问题当中的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在心理上都有独特的特征,而在这些特征条件下,如果未进行教育,那么将会导致欺凌问题循环发展,所以应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心理产生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针对一些无可避免的欺凌现象,也提出了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的方法教育建议,有助于根治校园欺凌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玉娜.如何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J].神州,2017(35):79
[2]边玉芳.孩子卷入校园欺凌家长怎么办[J].中华家教,2016(8):14-15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以正宁县部分中小学为例》,课题编号:GS[2018]GHBZ094。)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家庭教育;家长
在家庭教育角度上看待校园欺凌问题,大多数家长会采取两种教育方向进行教育,即要求孩子在校园内不惹事,不允许做出“打架”“吵架”等可能导致欺凌问题的行为;要求学生不主动招惹他人,但如果他人招惹自己就必须反击,由此避免欺凌现象,但这两种教育方式,前者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的心理,这正是容易被欺凌的表现,而后者容易致使孩子在长期反击中对自身产生错误的认知,而成为欺凌者,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正确,那么为了寻求正确远离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有必要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1.校园欺凌问题特征
在校园欺凌问题当中存在两类人,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其中欺凌者往往具备较强的“力量”,使得被欺凌者难以反抗,同时,在心理上欺凌者会从欺凌中获得成就感,以欺凌方式来展现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所以在校园生活当中,欺凌者往往对欺凌行为“乐此不疲”,而被欺凌者在长期被欺凌的环境下,会形成“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心理,或者对周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的心态,这就是校园欺凌问题的特征表现。在此条件下,无论被欺凌者抱有什么样的心理,欺凌者都会对其进行欺凌,导致被欺凌者的心理会愈发阴暗,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以此释放长期积压的情绪,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
2.使孩子正确远离校园欺凌问题的家庭教育方法
2.1兴趣引导
针对欺凌者,其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心理特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其在生活当中没有太多的兴趣,以至于将注意力转向与其他人的交流当中,而在交流过程中,欺凌者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看法,此时,在其观念当中就会划分出“朋友”以及与自身地位相同的“朋友”,在此基础上滋生了欺凌的想法,最终出现欺凌问题。由此针对上述欺凌者心理产生原因,在家庭教育角度上,要使孩子远离校园欺凌问题,避免其成为欺凌者,应当重视兴趣的引导,即根据孩子在生活当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具体的兴趣点,再引导孩子朝着兴趣点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孩子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对艺术作品感兴趣,家长可以将学生送往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艺术;如果孩子对格斗技术感兴趣,也可以送往相应机构学习。
在被欺凌者的角度上,传统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其对孩子心理的约束过于严苛,所以会导致孩子心理发展方向错误,而针对此类问题,通过兴趣引导方法,同样可以予以消除,利用学习中的思想引导内容,也可以对孩子心理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避免其产生被欺凌的心理。
2.2环境管理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之所以会变成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很大程度上与周边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如果周边环境当中经常出现暴力事件,鉴于孩子模仿的天性,会使其心理发生变化,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最终会变成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因此,要使孩子远离校园欺凌问题,在家庭教育当中重视环境管理工作。首先,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家长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相互之间不要经常“吵架”“打架”,否则容易误导孩子,使其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因为在实际层面上“吵架”“打架”的现象难免会出现,所以当出现此类现象之后,家长不可对孩子不管不顾,要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点,起到消除校园欺凌问题的教育效果。
2.3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的方法教育
校园欺凌问题并不能依靠单方面教育实现根治,即使家庭教育再好,在校园环境中,孩子依旧可能遭遇欺凌事件,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的角度上,有必要教会孩子如果正确处理此类事件。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判断欺凌事件的能力,即孩子应当从观念上认为欺凌事件是错误的,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其次,如果孩子在欺凌事件中是欺凌者,家长应告诉孩子要勇于道歉并承擔,以此行为为耻;如果孩子在欺凌事件当中是被欺凌者,家长则应当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保护自己,例如:及时通知老师,通过校园管理规章来处理相关事件。
3.结语
综上,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校园欺凌问题当中的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在心理上都有独特的特征,而在这些特征条件下,如果未进行教育,那么将会导致欺凌问题循环发展,所以应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心理产生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针对一些无可避免的欺凌现象,也提出了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的方法教育建议,有助于根治校园欺凌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玉娜.如何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J].神州,2017(35):79
[2]边玉芳.孩子卷入校园欺凌家长怎么办[J].中华家教,2016(8):14-15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以正宁县部分中小学为例》,课题编号:GS[2018]GHBZ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