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问题”教学设计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设计策略,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对“主问题”这个概念首先进行研究探讨的是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笔者顺着余映潮老师对“主问题”设计的关注,将目光回溯到近三十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去探寻“主问题”设计的来龙去脉,试图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新课改提供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
从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实踐家革除陈弊,锐意改革,依据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发扬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创了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改革新局面。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于1982年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导读”,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体系。钱老师称之为“语文导读法”,这一体系的形成与他在1981年的一次教改实验的启发是分不开的,我们且将目光投注到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
钱老师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先布置自读,要求学生按课后习题所提示的几个方面理解课文,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由教师把问题综合起来,集中到学生提的一个问题上:“文章里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
不少学生认为,“我”穿的是“皮袍”,出门要坐黄包车,老女人摔倒后“我”又表现出种种自私的心理,因此认定“我”是“剥削者”;但也有不少学生持不同的意见。钱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是理解课文的难点所在,而且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而学生中存在对立的意见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争论的热情。
这次教学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让钱梦龙老师认识到:学生自读《一件小事》后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出学生思维的走“势”;于是教师以这个问题为突破口,把学生“导”人一个争辩的情境,自始至终顺乎其势,导而不牵。这样,教师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导”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之所以称这个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就语文教学模式而言,钱梦龙老师在这次教改实验以后,进一步总结,创立了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语文导读法”;就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而言,钱梦龙老师开创了“主问题”设计的先河。这个关键问题被钱梦龙老师形象地界定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个形象性概念后来一直被许多人引用,直到余映潮老师提出一个理论性概念——“主问题”。
我们再看另一个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之所以称这个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就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教学生涯而言,李镇西老师从闻名四川走向了闻名全国;就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而言,他艺术性地处理了“主问题”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后来李镇西老师亲自整理的《孔乙己》教学实录记载到,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我高兴极了!这正是我备课时设计的一个自以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问题——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与分析,就可以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本来我想一开始就抛出这个问题,但我忍了又忍,还是期待学生提出来。可以说从第一个学生提问开始,我就期待着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
当时的成都教科所吴玉明老师这样评价李镇西老师的问题设计:
“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已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已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
通过两位语文教育家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名师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都着力于关键问题的设计。如果说“主问题”设计思想滥觞于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设计,那么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建设上对语文问题设计作出突出贡献的当是宁鸿彬老师和余映潮老师。
(二)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创立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七根火柴》的教学实例,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宁老师设计了五个主要的起支撑作用的问题:
1、假如你是红军博物馆的解说员,请你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2、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不是文章的主题?如果不是的话,请重新拟一个表现主题的标题。
3、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4、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没有其他用意?
5、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归纳一下阅读小说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研究宁鸿彬老师《七根火柴》的教例时,对宁老师的提问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分析道:
五个问题引发五次教学内容,形成五个课堂教学的“板块”。精巧的提问被设计成为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和集纳教学内容的聚光灯,完美地结构起课堂教学的“历程”。
余映潮老师系统地研究语文教学设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他首创了“板块式”立体型训练模式,主张:“在阅读教学的每一节中都必须有一两个相当突出的训练板块,以突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的训练,以突出教法和学法,以突出教学艺术的实施。”他借鉴宁鸿彬老师“提问设计”,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思路,并总结出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进行阶段、深化阶段分别设计提问,以推动对学生的“板块式”读写训练。从1997年开始余映潮老师再次登上讲台做示范课,将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索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
近几年来,余映潮老师的语文“主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引起了语文教育界不同反响:
湖北的王世发老师认为“余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研究的主张既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程式的一种有效措施,更是建构整体阅读教学格局的一种教学策略。”
包头师范学院的韩雪屏教授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将“主问题”界定为支撑阅读对话教学进行的“脚手架”:“主问题的支架,指的是理解或生成文本意义时有关文本全局性的枢纽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首次在高等师范教材中将“主问题”以教学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确立:“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有人认为余映潮老师的问题设计仅仅着眼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板块”的组织,“工具性”倾向严重,如钟炎曾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指出:“反观余映潮先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教学‘板块’的严格控制,学生自己不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对教材和教师说半个‘不’字。充其量只是‘我喜欢……’之类的浅层交流,而听不到‘为什么……’等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声音。”
针对余映潮老师的问题设计模式化的追求,彭红兵指出:“它能帮助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大学本科教育的老师尽快走上讲台并迅速胜任一般水平的语文教学!它会让本来勤奋的语文老师因为有了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模式而变得懒惰!它还有可能把那些本来有思想有才华有希望成为教育家的语文老师变成平庸甚至浅薄的教书匠!”
但瑕不掩瑜,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一定进展,在大江南北带动了一大批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本不在于提供若于程式供人照搬套用,而我们使用者在选择某种教学策略时也贵在掌握其精神实质,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处理。
(一)
从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实踐家革除陈弊,锐意改革,依据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发扬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创了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改革新局面。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于1982年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导读”,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体系。钱老师称之为“语文导读法”,这一体系的形成与他在1981年的一次教改实验的启发是分不开的,我们且将目光投注到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
钱老师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先布置自读,要求学生按课后习题所提示的几个方面理解课文,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由教师把问题综合起来,集中到学生提的一个问题上:“文章里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
不少学生认为,“我”穿的是“皮袍”,出门要坐黄包车,老女人摔倒后“我”又表现出种种自私的心理,因此认定“我”是“剥削者”;但也有不少学生持不同的意见。钱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是理解课文的难点所在,而且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而学生中存在对立的意见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争论的热情。
这次教学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让钱梦龙老师认识到:学生自读《一件小事》后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出学生思维的走“势”;于是教师以这个问题为突破口,把学生“导”人一个争辩的情境,自始至终顺乎其势,导而不牵。这样,教师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导”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之所以称这个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就语文教学模式而言,钱梦龙老师在这次教改实验以后,进一步总结,创立了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语文导读法”;就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而言,钱梦龙老师开创了“主问题”设计的先河。这个关键问题被钱梦龙老师形象地界定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个形象性概念后来一直被许多人引用,直到余映潮老师提出一个理论性概念——“主问题”。
我们再看另一个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之所以称这个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就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教学生涯而言,李镇西老师从闻名四川走向了闻名全国;就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而言,他艺术性地处理了“主问题”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后来李镇西老师亲自整理的《孔乙己》教学实录记载到,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我高兴极了!这正是我备课时设计的一个自以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问题——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与分析,就可以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本来我想一开始就抛出这个问题,但我忍了又忍,还是期待学生提出来。可以说从第一个学生提问开始,我就期待着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
当时的成都教科所吴玉明老师这样评价李镇西老师的问题设计:
“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已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已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
通过两位语文教育家标志性意义的教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名师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都着力于关键问题的设计。如果说“主问题”设计思想滥觞于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设计,那么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建设上对语文问题设计作出突出贡献的当是宁鸿彬老师和余映潮老师。
(二)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创立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七根火柴》的教学实例,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宁老师设计了五个主要的起支撑作用的问题:
1、假如你是红军博物馆的解说员,请你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2、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不是文章的主题?如果不是的话,请重新拟一个表现主题的标题。
3、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4、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没有其他用意?
5、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归纳一下阅读小说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研究宁鸿彬老师《七根火柴》的教例时,对宁老师的提问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分析道:
五个问题引发五次教学内容,形成五个课堂教学的“板块”。精巧的提问被设计成为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和集纳教学内容的聚光灯,完美地结构起课堂教学的“历程”。
余映潮老师系统地研究语文教学设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他首创了“板块式”立体型训练模式,主张:“在阅读教学的每一节中都必须有一两个相当突出的训练板块,以突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的训练,以突出教法和学法,以突出教学艺术的实施。”他借鉴宁鸿彬老师“提问设计”,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思路,并总结出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进行阶段、深化阶段分别设计提问,以推动对学生的“板块式”读写训练。从1997年开始余映潮老师再次登上讲台做示范课,将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索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
近几年来,余映潮老师的语文“主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引起了语文教育界不同反响:
湖北的王世发老师认为“余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研究的主张既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程式的一种有效措施,更是建构整体阅读教学格局的一种教学策略。”
包头师范学院的韩雪屏教授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将“主问题”界定为支撑阅读对话教学进行的“脚手架”:“主问题的支架,指的是理解或生成文本意义时有关文本全局性的枢纽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首次在高等师范教材中将“主问题”以教学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确立:“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有人认为余映潮老师的问题设计仅仅着眼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板块”的组织,“工具性”倾向严重,如钟炎曾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指出:“反观余映潮先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教学‘板块’的严格控制,学生自己不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对教材和教师说半个‘不’字。充其量只是‘我喜欢……’之类的浅层交流,而听不到‘为什么……’等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声音。”
针对余映潮老师的问题设计模式化的追求,彭红兵指出:“它能帮助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大学本科教育的老师尽快走上讲台并迅速胜任一般水平的语文教学!它会让本来勤奋的语文老师因为有了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模式而变得懒惰!它还有可能把那些本来有思想有才华有希望成为教育家的语文老师变成平庸甚至浅薄的教书匠!”
但瑕不掩瑜,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一定进展,在大江南北带动了一大批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本不在于提供若于程式供人照搬套用,而我们使用者在选择某种教学策略时也贵在掌握其精神实质,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