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鄢陵县位于许昌市东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3°46′~34°14′,东经114°02′~114°19′。南北长60 km,东西宽18 km,总面积871.6 km2,耕地面积6.72万hm2。全县现辖7乡5镇,382个行政村,总人口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95万人。境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多种农作物,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优质棉生产销售基地,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67万hm2左右,是一个种植业较为发达的农业大县。1959年、1985年共开展了2次土壤普查工作,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按照项目任务,2006—2008年在全县采集土样6 705个,分析化验70 450项次。查明了土壤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掌握了全县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地力水平,对全县平衡施肥、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1低产砂化土壤概况
1.1土壤类型
该类土壤是发育在黄河砂质沉积物上的砂壤土和细砂土,属潮土土类,典型潮土亚类,石灰性潮砂土土属,砂质潮土和砂壤土土种。
1.2基本属性
低产砂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彭店乡东北部殷坡村、后栗园村附近及双洎河以北地区,面积2 386.7 hm2,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56%。该土壤土体深厚,质地轻粗,结构性差,漏水漏肥,不耐旱,土壤肥力低,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全年粮食产量12 t/hm2,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5.9 g/kg、全氮0.91 g/kg、有效磷12.2 mg/kg、速效钾102.4 mg/kg、有效锌1.14 mg/kg。
1.3主要问题及障碍因素
该区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漏、薄、蚀(风蚀),即土壤砂性重漏水漏肥,易干旱,有效养分含量低,肥力水平低,发小苗不发老苗。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干旱贫瘠、耕层浅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理化性状差[1-2]。此外,还存在农民施肥不合理,有机肥施用量少,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缺乏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
2低产砂化土壤培肥改良技术
2.1改良预期目标
改良培肥后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耕层深度达到20 cm以上,灌溉保证率达100%,主要生产环节达到机械化。
2.2主要措施及步骤
一是秸秆还田。连续3年小麦收获采取高留茬法收获,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机,粉碎后覆盖还田。玉米收获后秸秆及时还田,先用秸秆粉碎机粉碎,再用旋耕耙还田,有条件的可撒施秸秆腐熟剂,促进秸秆腐熟分解。二是完善水利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充分挖掘水利资源,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渠道,引水入区,扩大灌溉面积,补充地下水资源,井灌区实行科学灌水,积极发展喷灌,尽量扩大灌溉面积,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三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从区内土壤养分化验结果看,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下水平,但乡与乡、村与村、地块与地块之间很不平衡。因此,要增施有机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在喜钾作物上要注意钾肥施用,对严重缺磷地块要增施磷肥,补充土壤中有效磷,针对砂性土壤作物后期易脱肥的特点,中后期要注意适时补充肥料,满足作物高产对养分的需要,并且逐步提高土壤肥力[3-4]。四是深耕。继续搞好深翻平整,加厚熟化耕层,用大型拖拉机耕地,耕深达到30 cm以上,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抗旱能力。五是因土种植,调整作物布局。该区水源较缺乏,灌溉条件差,要适当压缩耗水耐肥作物面积,扩大耐旱作物大豆、花生种植面积。该区土壤条件最适宜林果业生产,要发挥优势,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建成林果生产基地,增加收益。
2.3配套技术及措施
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都要对该区进行取土化验,搞好地力监测,掌握土壤养分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变化情况,制定合理施肥配方,联系配肥企业生产供应配方肥,搞好施肥指导,确保高产高效。二是技术培训。在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广大农民集中培训,通过发放技术资料、现场咨询、田间指导、专家讲解等多种形式,使该区农民每年接受2~3次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种田水平。
3投资估算
该区土壤改良估算投资200万元,其中秸秆还田60万元,主要用于农机补贴与秸秆腐熟剂补贴;增施有机肥150万元,主要用于有机肥料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10万元;农民科技培训补贴10万元。以上资金申请中央财政补贴。
4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通过对2 386.7 hm2低产砂化土壤改良培肥,每年可增产粮食1 200 kg/hm2,按2.0元/kg计算,可增收572.8万元,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折纯)27 kg/hm2,按6元/kg计算,节本162元/hm2,共节本38.7万元,总节本增效611.5万元。
4.2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土壤的改良与培肥,将大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并对周边乡村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技术培训,将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探索成功的经验。
4.3生态效益
土壤培肥改良后,可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抑制土壤砂化发展,减少风沙对作物的危害。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将有效改变对土壤的掠夺式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综合收益,进一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解决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净化了空气,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参考文献
[1] 刘宝勇,丁宏宇,刘姗依.施用草炭对科尔沁沙地土壤的改良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2):134-135,145.
[2] 邱学礼,高福宏,方波,等.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270-2273.
[3] 高世禄.浅谈中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培肥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58.
[4] 张小华,陆建兰,张扬扬.鸭粪有机肥在砂壤土中对番茄生长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43.
1低产砂化土壤概况
1.1土壤类型
该类土壤是发育在黄河砂质沉积物上的砂壤土和细砂土,属潮土土类,典型潮土亚类,石灰性潮砂土土属,砂质潮土和砂壤土土种。
1.2基本属性
低产砂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彭店乡东北部殷坡村、后栗园村附近及双洎河以北地区,面积2 386.7 hm2,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56%。该土壤土体深厚,质地轻粗,结构性差,漏水漏肥,不耐旱,土壤肥力低,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全年粮食产量12 t/hm2,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5.9 g/kg、全氮0.91 g/kg、有效磷12.2 mg/kg、速效钾102.4 mg/kg、有效锌1.14 mg/kg。
1.3主要问题及障碍因素
该区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漏、薄、蚀(风蚀),即土壤砂性重漏水漏肥,易干旱,有效养分含量低,肥力水平低,发小苗不发老苗。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干旱贫瘠、耕层浅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理化性状差[1-2]。此外,还存在农民施肥不合理,有机肥施用量少,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缺乏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
2低产砂化土壤培肥改良技术
2.1改良预期目标
改良培肥后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耕层深度达到20 cm以上,灌溉保证率达100%,主要生产环节达到机械化。
2.2主要措施及步骤
一是秸秆还田。连续3年小麦收获采取高留茬法收获,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机,粉碎后覆盖还田。玉米收获后秸秆及时还田,先用秸秆粉碎机粉碎,再用旋耕耙还田,有条件的可撒施秸秆腐熟剂,促进秸秆腐熟分解。二是完善水利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充分挖掘水利资源,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渠道,引水入区,扩大灌溉面积,补充地下水资源,井灌区实行科学灌水,积极发展喷灌,尽量扩大灌溉面积,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三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从区内土壤养分化验结果看,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下水平,但乡与乡、村与村、地块与地块之间很不平衡。因此,要增施有机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在喜钾作物上要注意钾肥施用,对严重缺磷地块要增施磷肥,补充土壤中有效磷,针对砂性土壤作物后期易脱肥的特点,中后期要注意适时补充肥料,满足作物高产对养分的需要,并且逐步提高土壤肥力[3-4]。四是深耕。继续搞好深翻平整,加厚熟化耕层,用大型拖拉机耕地,耕深达到30 cm以上,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抗旱能力。五是因土种植,调整作物布局。该区水源较缺乏,灌溉条件差,要适当压缩耗水耐肥作物面积,扩大耐旱作物大豆、花生种植面积。该区土壤条件最适宜林果业生产,要发挥优势,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建成林果生产基地,增加收益。
2.3配套技术及措施
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都要对该区进行取土化验,搞好地力监测,掌握土壤养分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变化情况,制定合理施肥配方,联系配肥企业生产供应配方肥,搞好施肥指导,确保高产高效。二是技术培训。在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广大农民集中培训,通过发放技术资料、现场咨询、田间指导、专家讲解等多种形式,使该区农民每年接受2~3次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种田水平。
3投资估算
该区土壤改良估算投资200万元,其中秸秆还田60万元,主要用于农机补贴与秸秆腐熟剂补贴;增施有机肥150万元,主要用于有机肥料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10万元;农民科技培训补贴10万元。以上资金申请中央财政补贴。
4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通过对2 386.7 hm2低产砂化土壤改良培肥,每年可增产粮食1 200 kg/hm2,按2.0元/kg计算,可增收572.8万元,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折纯)27 kg/hm2,按6元/kg计算,节本162元/hm2,共节本38.7万元,总节本增效611.5万元。
4.2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土壤的改良与培肥,将大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并对周边乡村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技术培训,将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探索成功的经验。
4.3生态效益
土壤培肥改良后,可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抑制土壤砂化发展,减少风沙对作物的危害。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将有效改变对土壤的掠夺式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综合收益,进一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解决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净化了空气,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参考文献
[1] 刘宝勇,丁宏宇,刘姗依.施用草炭对科尔沁沙地土壤的改良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2):134-135,145.
[2] 邱学礼,高福宏,方波,等.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270-2273.
[3] 高世禄.浅谈中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培肥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58.
[4] 张小华,陆建兰,张扬扬.鸭粪有机肥在砂壤土中对番茄生长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