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文学批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话题批评。
在微博空间中,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也会行之不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能够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我们生活的当下社会,是一个大时代。当下社会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门”,不能不是大时代。其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社会转型与媒介化。《新周刊》在2010年2期中曾有这样的表述:时代依然是大时代,烈火烹油、铁马冰河、轰轰烈烈、瞬息万变,不同的是,“微”的存在和传播形态,为这个时代编织出新的面貌,提供了新的动力,并让每个面目清晰可见。大时代遭遇微博,给大时代编织出别样的风景。微博是新媒体中的新媒体,它的横空出世,迅速改写了中国人的传媒生态,甚至可以说,改写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比QQ、MSN、博客、论坛、贴吧、小组更快捷、生猛,富有动感。
互联网是制造奇迹的地方,微博是一个支点,把互联网撬动起来了。在当下互联网中,“微生活”,成为网民“新生活运动”的新宠。
微博带来的微生活,不仅刷新了网民的网上生活,也改写了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微博空间里,最近新生出一种微小说。此前有一种小说类型被称之为“微型小说”,而微小说不是微型小说的瘦身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生产与传播方式。对于这种新型小说,究竟如何看?目前还很难作断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微博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此,我们关注的是,微博不仅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习练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批评是一个专业门槛很高的技艺,它不是普通大众都能够随便操演的手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平时,操弄文学批评的人掌握一套专业性的批评话语,这套批评话语属于专业性的话语系统,与日常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家在圈子里自娱自乐,外人很难说三道四。专业性垫高了文学批评的技术壁垒,圈外人很难插上一脚。长此以往,文学批评就形成了一个自闭的圈子。伴随着文学的衰微,文学批评更趋边缘化了。
当前,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是:局限在专业圈子里自艾自怜,缺少地气和人气。面对千载难逢的大时代,文学的作为甚为有限。每年的文学圈似乎都有“收成”,也经常见到镁光灯前的短暂热闹。但这些短线的热闹和轻量级的“收成”,显然与当下的大时代不相匹配。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尴尬,它面临着双重边缘化:一是与时代的绝缘。文学批评不仅是艺术批评,同时也是社会批评。只有掘进时代的地心,接近岩浆奔涌的时代地心,深刻感受其深度与温度,把这个时代深处的爱恨表达出来,这样的文学批评才会有力量;二是与文学关系的疏离。表面上看,我们的文学批评越来越专业化,文学批评者操弄着带有专业色彩批评话语,编织着只有在专业圈子内流通的话语云锦。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扩大再生产,其合法性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文学批评毕竟是关于文学的批评,文学是“1”,其他是“0”。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的附加值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的。但当下的很多文学批评是难以得到文学创作者们的认同的。文学与文学批评,是心房通着心室的关系,不是左手摸着右手的关系。文学批评只有与文学的深度交感、融通,真正感受文学的呼吸,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微博这一媒介学生态,可能会给当前的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契机。主要表现在:微博打破了文学批评的专业壁垒,让批评为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启动了文学批评的大众化时代。微博突破了文学批评自闭的大门,使得文学批评社会化、媒介化了。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专业门槛,使得普通大众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在微博空间里,文学批评不再是专业人士“拥兵自重”的专利,不再是小众“围城”中的专业游戏,而是可让普通读者参与、分享彼此文学感受、观点的公共空间。
微博语境下的大众文学批评,大大突破了专业文学批评的狭隘视野,它突然间把文学拖向无限广阔的“公海”里。在微博世界里,专业话语不再是文学批评的交流语言,也不再是精英圈子研习文学的身份符号,而是被另外一套新的话语体系置换了。我们知道,专业语言以深刻、严肃、严谨、系统、专业著称,只有少数专业精英才能胜任。但是,专业语言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注定是小众化的,不能与公众对话。专业文学批评的载体通常是专业性刊物,而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则是微博。微博,这一新兴载体在技术上不允许长篇大论,在微博里交流,你不能阳春白雪,故作高深。在140字的表达空间里,长篇大论或故作高深是没有市场的。要求作者放下身段,与阅览者平等交流。在微博世界,个人化的批评成为恒河之沙,一个人的言论要想获得“围观”,必须看他的言论是不是足够的新锐、震撼,能三言两语搔到公众的痒处,吸引多数人的眼球。正如微博写手“大仙”所言,“在微博里是拼短语、拼新词、拼反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路金波也认为,140字数限制,逼迫作家锤炼语言。去掉那些惯性的形容词副词,使文字更多动词,更简洁、干净、有力。而过去的网络创作,常常因为肆意而无节制,把作家的语言弄坏了。微博语言要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究一箭封喉,“寸铁杀人”。140字的“繁星體”批评“小令”,逼着表达者的下手功夫。在微博上,思想、理论、逻辑、专业语言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大家比拼的是新鲜、锐利的语言。要在微博中吸纳人气,关键看博主出手的短、新、快的能力。原先在专业圈子里的名气、声望也不能直接挪用到微博上。因为,微博有其独特的游戏规则。
微博文学批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话题批评。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或文学现象,但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可以是普通的文学批评者。甚至一些跟文学没什么关系的围观者,都可以凑上去说上几句。比如,著名演员姚晨,一不小心成为微博明星。在她的微博上,她甚至也开始评论诗歌。聊起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这样说,“同志们都在憧憬着这一美好画面,我摇头:其实海边的房子最容易受潮了,长期住在里面是很难受的,会得严重关节炎的。众人纷纷对我投以鄙视加同情的目光”。文学在微博上变成了一个话题。评论者参与评论,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可以无知无畏地表达。当然,微博上也藏龙卧虎,经常会有高人显山露水,引领批评的方向。
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会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构成一定的刺激,给文学批评领域带来一股鲜活的生气。微博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它搅动了满池春水,打破了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说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拓展了文学批评的基本面,使得普通大众都可对文学进行批评。但是,微博文学批评的过度喧嚣,也会对专业文学批评构成一些负面影响。在微博空间中,微博毕竟多是零星、碎片化、浅表性的思想与感兴,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微博空间下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碎片化、表象化的批评,是一种“繁星体”的批评。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也会行之不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能够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在微博空间中,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也会行之不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能够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我们生活的当下社会,是一个大时代。当下社会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门”,不能不是大时代。其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社会转型与媒介化。《新周刊》在2010年2期中曾有这样的表述:时代依然是大时代,烈火烹油、铁马冰河、轰轰烈烈、瞬息万变,不同的是,“微”的存在和传播形态,为这个时代编织出新的面貌,提供了新的动力,并让每个面目清晰可见。大时代遭遇微博,给大时代编织出别样的风景。微博是新媒体中的新媒体,它的横空出世,迅速改写了中国人的传媒生态,甚至可以说,改写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比QQ、MSN、博客、论坛、贴吧、小组更快捷、生猛,富有动感。
互联网是制造奇迹的地方,微博是一个支点,把互联网撬动起来了。在当下互联网中,“微生活”,成为网民“新生活运动”的新宠。
微博带来的微生活,不仅刷新了网民的网上生活,也改写了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微博空间里,最近新生出一种微小说。此前有一种小说类型被称之为“微型小说”,而微小说不是微型小说的瘦身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生产与传播方式。对于这种新型小说,究竟如何看?目前还很难作断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微博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此,我们关注的是,微博不仅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习练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批评是一个专业门槛很高的技艺,它不是普通大众都能够随便操演的手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平时,操弄文学批评的人掌握一套专业性的批评话语,这套批评话语属于专业性的话语系统,与日常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家在圈子里自娱自乐,外人很难说三道四。专业性垫高了文学批评的技术壁垒,圈外人很难插上一脚。长此以往,文学批评就形成了一个自闭的圈子。伴随着文学的衰微,文学批评更趋边缘化了。
当前,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是:局限在专业圈子里自艾自怜,缺少地气和人气。面对千载难逢的大时代,文学的作为甚为有限。每年的文学圈似乎都有“收成”,也经常见到镁光灯前的短暂热闹。但这些短线的热闹和轻量级的“收成”,显然与当下的大时代不相匹配。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尴尬,它面临着双重边缘化:一是与时代的绝缘。文学批评不仅是艺术批评,同时也是社会批评。只有掘进时代的地心,接近岩浆奔涌的时代地心,深刻感受其深度与温度,把这个时代深处的爱恨表达出来,这样的文学批评才会有力量;二是与文学关系的疏离。表面上看,我们的文学批评越来越专业化,文学批评者操弄着带有专业色彩批评话语,编织着只有在专业圈子内流通的话语云锦。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扩大再生产,其合法性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文学批评毕竟是关于文学的批评,文学是“1”,其他是“0”。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的附加值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的。但当下的很多文学批评是难以得到文学创作者们的认同的。文学与文学批评,是心房通着心室的关系,不是左手摸着右手的关系。文学批评只有与文学的深度交感、融通,真正感受文学的呼吸,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微博这一媒介学生态,可能会给当前的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契机。主要表现在:微博打破了文学批评的专业壁垒,让批评为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启动了文学批评的大众化时代。微博突破了文学批评自闭的大门,使得文学批评社会化、媒介化了。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专业门槛,使得普通大众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在微博空间里,文学批评不再是专业人士“拥兵自重”的专利,不再是小众“围城”中的专业游戏,而是可让普通读者参与、分享彼此文学感受、观点的公共空间。
微博语境下的大众文学批评,大大突破了专业文学批评的狭隘视野,它突然间把文学拖向无限广阔的“公海”里。在微博世界里,专业话语不再是文学批评的交流语言,也不再是精英圈子研习文学的身份符号,而是被另外一套新的话语体系置换了。我们知道,专业语言以深刻、严肃、严谨、系统、专业著称,只有少数专业精英才能胜任。但是,专业语言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注定是小众化的,不能与公众对话。专业文学批评的载体通常是专业性刊物,而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则是微博。微博,这一新兴载体在技术上不允许长篇大论,在微博里交流,你不能阳春白雪,故作高深。在140字的表达空间里,长篇大论或故作高深是没有市场的。要求作者放下身段,与阅览者平等交流。在微博世界,个人化的批评成为恒河之沙,一个人的言论要想获得“围观”,必须看他的言论是不是足够的新锐、震撼,能三言两语搔到公众的痒处,吸引多数人的眼球。正如微博写手“大仙”所言,“在微博里是拼短语、拼新词、拼反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路金波也认为,140字数限制,逼迫作家锤炼语言。去掉那些惯性的形容词副词,使文字更多动词,更简洁、干净、有力。而过去的网络创作,常常因为肆意而无节制,把作家的语言弄坏了。微博语言要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究一箭封喉,“寸铁杀人”。140字的“繁星體”批评“小令”,逼着表达者的下手功夫。在微博上,思想、理论、逻辑、专业语言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大家比拼的是新鲜、锐利的语言。要在微博中吸纳人气,关键看博主出手的短、新、快的能力。原先在专业圈子里的名气、声望也不能直接挪用到微博上。因为,微博有其独特的游戏规则。
微博文学批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话题批评。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或文学现象,但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可以是普通的文学批评者。甚至一些跟文学没什么关系的围观者,都可以凑上去说上几句。比如,著名演员姚晨,一不小心成为微博明星。在她的微博上,她甚至也开始评论诗歌。聊起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这样说,“同志们都在憧憬着这一美好画面,我摇头:其实海边的房子最容易受潮了,长期住在里面是很难受的,会得严重关节炎的。众人纷纷对我投以鄙视加同情的目光”。文学在微博上变成了一个话题。评论者参与评论,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可以无知无畏地表达。当然,微博上也藏龙卧虎,经常会有高人显山露水,引领批评的方向。
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会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构成一定的刺激,给文学批评领域带来一股鲜活的生气。微博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它搅动了满池春水,打破了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说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拓展了文学批评的基本面,使得普通大众都可对文学进行批评。但是,微博文学批评的过度喧嚣,也会对专业文学批评构成一些负面影响。在微博空间中,微博毕竟多是零星、碎片化、浅表性的思想与感兴,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微博空间下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碎片化、表象化的批评,是一种“繁星体”的批评。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也会行之不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能够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