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为解决故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故事教学更为深入、有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基于前置性任务设计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下面,笔者将以人教版小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Unit 4 Story time为例,展示以思维和情感为导向的前置性任务设计,带领读者感受前置性任务为故事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带来的差异,探讨前置性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 课例背景分析
本课是一节故事课。故事文本是学生作为本单元复习和拓展的最佳素材。故事涉及的语言点为:“Where are my glasses? Are they...? Yes, they are. / No, they aren’t.”等。故事主要描述的是熊爷爷找不到眼镜,之后又和熊叔叔换错眼镜的有趣场景。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富有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故事内容见图1)
2.以思维和情感为导向的前置性任务设计
虽然传统的故事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因为学生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对故事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在课堂上就难免陷入一些误区,学习方式也常常比较机械。为了让故事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层,笔者设计了丰富的前置性任务,打通课堂的各个环节,架起课前、课中、课后的桥梁,不再将教学局限在课堂40分钟。本课的前置性任务设计如下。
Task 1 Listen to the story and repeat loudly for at least 5 minutes.
[設计意图]
利用试听资源,提前感知语言。
Task 1要求学生听读故事至少5分钟,旨在引导学生在音频资源的帮助下理解故事大意、感知故事语言。“至少5分钟”也给出下限,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自主性。
Task 2 Let’s try.
●What kinds (种类) of glasses do your family members have?
A.The glasses for the old.
B. The glasses for the young.
C. Sunglasses (太阳镜).
D. _________
●Try your family members’glasses and tell your feelings.
A. clear (清楚的)
B. dizzy (眩晕的)
C. cool
D. _________
[设计意图]
链接课堂内外,尊重情感体验。学生最喜爱的故事情节是熊爷爷和熊叔叔换错眼镜后感到眩晕的场景。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并不理解熊爷爷和熊叔叔感到眩晕的原因,而仅仅对眩晕这件事感兴趣。为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师设计了Let’s try环节。学生在家中尝试佩戴了爷爷奶奶的眼镜后,在表演时的情感流露就会更加真实。同时,学生还可以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自身的感受。
Task 3 Read, think and choose.
●What is the story mainly about?
A. Looking for the glasses.
B. Looking for the keys.
●How many pairs of glasse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A. 3. B. 5. C. 7.
●Where are Uncle Bear’s glasses?
A. On the fridge.
B. On the table.
C. On the bed.
●Where are Grandpa Bear’s glasses?
A. On the fridge.
B. On the table.
C. On the bed.
[设计意图]
理解故事内容,调整学习起点。故事中出现了三副眼镜,熊爷爷和熊叔叔将眼镜互换后才找到各自的眼镜。笔者调查发现,在未进行前置性学习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直到下课时,班中仍有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将主人公与其眼镜所在的位置准确匹配。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语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最大限度地在课前调整学习起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What do you think of Grandpa Bear and Uncle Bear?
(1) I think Grandpa Bear is______________.
(2) In my opinion, Uncle Bear is______________.
A. funny
B. old
C. forgetful (健忘的)
D. helpful (乐于助人的)
E. kind (体贴的)
F. patient (耐心的)
[设计意图]
搭建合理支架,鼓励充分表达。四年级学生的英语语言储备量有限,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更加充分和深刻的表达,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任务时给学生搭建了合理的支架。例如,在引导学生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时,教师为他们提供了I think、 in my opinion等语言支架。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表达就会更有逻辑,课堂交流也会更有深度。
Task 4 Take a challenge.
There is a pair of glasses on the fridge. Just imagine: Whose glasses are these?
What will happen next? Can you continue the story and design Picture 7?
[设计意图]
丰富任务类型,提升综合素养。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任务类型,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创新表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巧用文本留白,提升思维深度。“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三副眼镜,但直到故事结束,读者仍不知道第三副眼镜属于何人,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笔者利用文本留白,让学生续编故事,设计第七幅图片并添加对白。这一设计能为后续的课堂学习作好铺垫,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推理、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浸润学习方法,引导深度学习。前置性任务设计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途径。经过训练,学生会懂得学习之前要联系旧知识、充分理解、主动提问、巧用图形,甚至进行创新和自我阐述。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3.与前置性任务深度融合的教学流程
前置性任务是为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前置性任务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间必然有着显性或隱性的关联。笔者结合教学流程,阐述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将教学活动与前置性任务深度融合,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Step 1 Pre-story
(1) Game: Me too. (T: I have glasses. Ss with glasses: Me too.)
(2) Free talk.
Who has glasses in your family? Did you try them on? How did you feel?
[设计意图]
教师用有趣的游戏导入故事主题,在师生谈话环节,引入不同眼镜给人不同感觉的话题,而此话题与Task 2紧密关联。有了前置性任务的铺垫,学生对此处的谈话任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表达时所用的语言也十分丰富。
Step 2 While-story
(1) Teach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s: Grandpa Bear and Uncle Bear. Ss compare their glasses.
(2) Read all the pictures and guess where Grandpa’s glasses are.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比近视镜和老花镜的区别有利于建立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信息,引导学生读图、猜图,也是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故事线索和信息的好方法。此环节与Task 3中的第一、三和四小题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