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柳妈这个底层小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源,初步揭示了他们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吃人的本质。
关键词: 柳妈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阎王 地狱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个小人物,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祥林嫂再嫁,她认为“祥林嫂实在不合算”,她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P22-23)“善女人”柳妈为什么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呢?
我们从柳妈的思想意识及其根源上进行探究。在小说中柳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她有一双“干枯的小眼睛”和“打皱的脸”,笑起来“使她蹙缩得象一个核桃”。她只是个在年节里帮鲁四老爷家干活的短工,是和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有着不幸的命运,然而她对自己的不幸却无知无觉。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却一心一意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可是她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是什么让一个心地善良的底层妇女变得如此冷漠与残忍?人的思想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下来头脑中就有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他的思想意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社会成员,“一般是受统治阶级的支配的”。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忠孝节义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它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当然也不例外。在她的头脑中深印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和神佛菩萨、阎王地狱等封建迷信思想。
那么,何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阎王”、“地狱”呢?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调整、规范、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古代思想家。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理,这个“理”就是“天理”。它在政治、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等。其思想、理论最为后世统治者所提倡,最具代表性的道学观念是他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就是俗称的“存天理,灭人欲”、“从一而终”。
“三纲五常”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思想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并进一步发展为要求妇女严守贞节的“从一而终”。
“地狱”、“阎王”等封建迷信思想。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最终结果,为了消解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人们总是竭力猜测死后的情境。对于死后世界——“阎王”、“地狱”的想象构成了生死观念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宗教,并逐渐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阎王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阎罗王,或称阎罗大王,也称阎魔王,他居住和行使职权的地方就是地狱。这一形象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原来阎王只有一个,其僚佐有十八人,到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把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轮回王。阎王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这些思想如同一张大网,把人们牢牢地裹在里面。鲁四老爷就不必说了,在他身上集中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正统观念,他看的书是《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他悬挂的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他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从一而终”。祥林嫂、柳妈及“鲁镇的人们”都受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可以说,整个鲁镇人都在他的淫威下生活。柳妈就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真诚地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并自觉地化为实际行动,她认为祥林嫂如果在被逼再嫁时一死,正符合礼教中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事二夫”、“贞节大于生命”、“从一而终”的思想。然而祥林嫂的反抗竟没有成功,所以她和鲁镇的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改嫁,对她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淡漠与凉薄是他们的共性。
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就这样把一个善良的弱女子变成了杀人的帮凶。表现于柳妈和“鲁镇的人们”身上的思想意识,正是旧中国长期封建统治的产物,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根源,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2]儒家经典.中国三峡出版社.
[3]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
[4]史记·孔子世家.天津古籍出版社.
[5]汉书.廿五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6]新编少林寺志.中国旅游出版社.
[7]道教圣地中岳庙.中国旅游出版社.
关键词: 柳妈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阎王 地狱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个小人物,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祥林嫂再嫁,她认为“祥林嫂实在不合算”,她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P22-23)“善女人”柳妈为什么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呢?
我们从柳妈的思想意识及其根源上进行探究。在小说中柳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她有一双“干枯的小眼睛”和“打皱的脸”,笑起来“使她蹙缩得象一个核桃”。她只是个在年节里帮鲁四老爷家干活的短工,是和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有着不幸的命运,然而她对自己的不幸却无知无觉。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却一心一意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可是她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是什么让一个心地善良的底层妇女变得如此冷漠与残忍?人的思想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下来头脑中就有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他的思想意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社会成员,“一般是受统治阶级的支配的”。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忠孝节义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它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当然也不例外。在她的头脑中深印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和神佛菩萨、阎王地狱等封建迷信思想。
那么,何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阎王”、“地狱”呢?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调整、规范、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古代思想家。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理,这个“理”就是“天理”。它在政治、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等。其思想、理论最为后世统治者所提倡,最具代表性的道学观念是他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就是俗称的“存天理,灭人欲”、“从一而终”。
“三纲五常”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思想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并进一步发展为要求妇女严守贞节的“从一而终”。
“地狱”、“阎王”等封建迷信思想。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最终结果,为了消解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人们总是竭力猜测死后的情境。对于死后世界——“阎王”、“地狱”的想象构成了生死观念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宗教,并逐渐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阎王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阎罗王,或称阎罗大王,也称阎魔王,他居住和行使职权的地方就是地狱。这一形象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原来阎王只有一个,其僚佐有十八人,到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把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轮回王。阎王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这些思想如同一张大网,把人们牢牢地裹在里面。鲁四老爷就不必说了,在他身上集中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正统观念,他看的书是《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他悬挂的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他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从一而终”。祥林嫂、柳妈及“鲁镇的人们”都受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可以说,整个鲁镇人都在他的淫威下生活。柳妈就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真诚地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并自觉地化为实际行动,她认为祥林嫂如果在被逼再嫁时一死,正符合礼教中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事二夫”、“贞节大于生命”、“从一而终”的思想。然而祥林嫂的反抗竟没有成功,所以她和鲁镇的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改嫁,对她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淡漠与凉薄是他们的共性。
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就这样把一个善良的弱女子变成了杀人的帮凶。表现于柳妈和“鲁镇的人们”身上的思想意识,正是旧中国长期封建统治的产物,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根源,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2]儒家经典.中国三峡出版社.
[3]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
[4]史记·孔子世家.天津古籍出版社.
[5]汉书.廿五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6]新编少林寺志.中国旅游出版社.
[7]道教圣地中岳庙.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