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校对学生成长中的主动发展能力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学校重视了“班级”和“校级”两个层面,却忽视了链接这两个层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中间层”——年级,这无疑会阻碍学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层面也需将学生工作的视野及时地落到年级层面上,重点关注在年级性的学生工作推进中,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成长。
经过研究梳理,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成长需要,目前,我校各年级形成了以下的年级学生工作主题序列:
一年级:“我是能干的小主人”——小岗位的启蒙阶段
目标要求:重在通过认领小岗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劳动服务能力和班级主人翁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操作方法:一年级的岗位设置必须遵循需要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岗位、设立岗位,然后再由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给找到的各个小岗位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提高学生参与岗位建设的积极性。如:负责关灯的“节能小卫士”、负责擦黑板的“黑板美容师”、负责植物角的“护绿小天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们还要对不同的岗位执行不同的轮换周期,形成“短期轮换”、“定期轮换”、“长期轮换”、“相对稳定”四级小岗位,使得小岗位的运行更加科学,更关注到岗位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操作要点:班级管理是动态进行的,小岗位也因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及时进行轮换和调整设置,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更好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融洽。
二年级:“奔向星星火炬城”——小岗位设置与小队组建
目标要求:以组建合作小队的方式,以共同的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合作交往,在合作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小岗位的“异质同组”和“同质同组”两种组建方式,即在座位排列上以不同岗位的学生组成小组,每人承担对组员一个方面的督促和评价工作,而在班级小家务的承担上又形成以同类岗位为“行动小组”的非正式团体,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学会和不同的对象合作。
操作方法:小岗位设置基本涵盖班级生活的全方面,对小岗位按部门进行分类,重心在于小岗位设置与小队组建之间的关系,两种方式:队员是同一个部门的,是今后高年级实行“中队委员会”职能部门制的雏形;每个部门都至少有一个成员分布在各个小队内,保障各小队在各方面的竞争中保持比较均衡的实力,这种方式就要求在竞争岗位时,先要队内协调,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
操作要点:在这个阶段,岗位的评价和轮换要重视岗位技能的扎实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责和评价标准要比较清晰,需要建立起班级规范的评价标准;岗位的轮换要形成常规,根据岗位的性质有明确的轮换周期;对个体岗位的评价要和小队整体评价相关联,通过个体评价强化个体在小队中的作用,以促进小队整体对弱势个体的帮助。
三年级:“我是快乐的小当——小岗位设置开始升级
目标要求:以班为单位,每个班通过轮流组织升旗仪式、领操等活动,使班里每个学生的角色都由班级层面上升到校级层面,以集体的面貌向全校展示自己班级的个性和特色,重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操作方法:
1 小岗位开始升级:一种是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的岗位取消,建立一部分充实班级生活的新岗位;另一种是岗位名称不变,岗位内涵、任务层次提升,如,图书馆小管理员不再是简单地管理“图书”,而负有图书推介、组织班级读书活动等职责。
2 小岗位设置的重心从小队合作走向部门间的合作,从注重合作的外在形式走向合作的内在实质,学生的合作对象从原小队的“异质互助”,转向部门的“同质互助”,重点挖掘岗位内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校园小当家”是小岗位的一种,它是学生的临时岗位,必须通过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担任。
3 将小干部按照部门类别进行设置,小干部职务纳入小岗位,着力进行班委建设,重点关注小干部在相同类别岗位中的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使其作用得以凸显。
操作要点:从简单完成岗位任务,转向通过岗位综合提高学生能力、素养,评价中要注重岗位实施的质量、效率、创新,要建立起规范的评价机制,既包括形成规范的评价标准,也包括建立规范的评价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中学生自评、小干部考评、部门内部评价的作用,使考评过程化,信息多元化;小岗位的轮换根据岗位性质,实现岗位轮换的分层多样性。
四年级:“大手牵小手”——岗位升级,难度增加
目标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通过关爱家人、身边的同学、校园里的弟妹等系列活动,以情感内化促进自主管理内涵的升华。同时,学生活动的深刻体验直接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多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有了更多真实情感的表达机会。
操作方法:岗位设置进一步升级,学生的辅导岗位与自己在班内的岗位重合;也可以是一部分学生承担辅导岗位,在班级岗位轮换的过程中,实现“人人都是小辅导员”的目标。
操作要点:岗位纳入班委部门管理,突出双班委的不同管理职能,重视“部长”对本部门活动开展的组织。
五年级:“我是光荣的毕业生”——提升岗位内涵
目标要求:礼仪示范中队建设,针对五年级自主管理能力强、策划愿望强、榜样示范作用大等特点,为五年级学生提供做礼仪示范员,为学校策划一项活动等系列活动,让五年级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承担中增强校园主人翁意识,以自己所作的贡献增进对母校的情感,强化毕业生的责任意识。
操作方法:班级岗位设置与四年级相同,部分岗位仍可持续升级,提升岗位操作要求,增加岗位内涵,班委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轮换。同时,参与校园学生活动的设计、策划与开展。
操作要点:更关注小岗位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通过跨部门的日常评价、部门工作的每周反馈和基于日常检查基础上的每月评优等多元评价方式,给学生的班级生活创设更富激励和挑战的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也使学生的班级生活充满了活力。
从创生、丰富到反思、梳理,我们把学生工作的推进重点落在年级层面上,建立“年级学生工作研讨制”,研讨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由年级学生工作教研组长主持,校分管领导与年级内所有班主任以及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参加,各班班主任作本班学生工作情况的分析介绍。班级层面建立起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工作“协作制”,即各主要学科教师有非常明确的职责要协助班主任开展日常班级学生工作。年级与班级层面的学生工作由学生工作部管理,使“研究 着工作”成为教师日常的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1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作用,促进教研组长层面的成长。
在年级层面学生工作策划研讨实践中,各年级学生工作教研组长的角色得到有意识的强调,因而组长的角色意识被唤醒。
通常学校各年级的学生工作教研组长都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较为出色的教师,选择这些班主任担任组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推进整个年级层面上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及班集体建设。但是在以往的年级学生工作中,这些组长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往往主要承担根据“喷例”安排年级学生活动、在大型或额外活动中进行“上传下达”的任务,但他们主动思考年级工作、研究年级学生状态的需要未被激发,同时由于主动协调本年级各班状态、促进年级内班主任之间沟通的意识不强,使得这些组长的工作更多限于事务性,缺乏创生性和主动性,组长的成长受到阻碍。
通过年级策划性研讨活动的开展,教研组长通过主动组织组内研讨、汇报本年级状态、参与校内外学生状态分析等活动,教研组长的角色内涵得到拓展,教研组长不再限于简单的“事务堆”,而以一个更加主动者的姿态呈现。
2 关注各梯队班主任成长状态,形成班主任梯队建设的整体策略。
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年级学生工作研讨中,各个梯队的班主任都被纳入到关注的视线中——通过交流发言、上班会研讨课、撰写反思性小结等,强调每一个班主任的参与。
以班会课为例,我们在开展年级研讨时通常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是结合年级学生状态的研讨生成班会课主题。集体策划,分头备课并举行班会,会后共同论证分析各班共性与个性,不同班级的不同成效,不同环节的不同成效,改进主题班会方案,充实对该年级学生状态的认识。
同时每一年级每学期要推出一个班级、一名班主任、一个主题作为该年级面向校级的研讨,具体步骤如下:
●前期(教研组内班主任共同参与):
①确定研讨方向、开课教师和大致时间。
②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调查归纳学生目前现状、学生的自身需求和需要加以引导的集中问题。
③确定主题班会序列,分头备课,定期研讨成效,搜集典型案例。
④确定研讨课主题,集体备课,其他教师分头试教,交流成效和问题。
●研讨过程(全校班主任、鼓励部分副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
①听课
②教研组长介绍前期工作,和本年级学生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③上课教师说课、反思
④年级组内教师评课、共同反思
⑤其他班主任评课
●后续工作(教研组内班主任共同参与):
①组内小结,整理前阶段成果,商讨后阶段做法。
②上课教师写反思小结。
⑨班主任根据研究主题,撰写本学期学生工作总结。
④教研组长根据本年级研究成果,撰写学期教研组总结。
●上交资料:
教案、设计说明、反思小结、教研组长对本年级状态及研究的介绍文稿、班主任工作小结、教研组工作总结、班会课听课评价表,以及其他能够表明本年级班会课研究的文本资料。
这样通过前移后续式的学生工作研讨活动,同一年级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被无意识地聚焦到了对学生专题工作的讨论上,但是要保证每一位班主任的参与质量,使外在的习得内化为自身有意识的思考,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使每一位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得到“看得见”的提升,则必须建立起规范、完善研讨的过程。
3 重视对结果成效的梳理反思,实现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年级学生工作研讨中,我们一尤其重视前期对研讨主题的生成和具体的研讨过程,以主动有效的方式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变化,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形成更为清晰、具体的、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基础的以小岗位建设为抓手的各年级学生工作主题,给学生搭设自主管理的舞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开发小学不同年龄段主题班队会的综合功能,不断唤醒、满足并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随着年级学生工作研讨的日常化开展,形成学生工作部对年级日常学生工作的关注,年级学生工作教研组长对本年级各班班集体建设日常化的关注,以及班主任对本班每个学生在丰富了的日常化班级生活中的具体成长的关注,使得学生状态的研究、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学生工作的重心得到了有效的下移,教师研究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教师的学生工作理念普遍提升。而这一切变化,最大的得益者当然就是学生,学生“问题”得到了发展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学生自然也就减少了产生的几率。当然更重要的是更广大的学生从中获得了发展的阵地和机会,他们的成长必然更为主动和健康。
经过研究梳理,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成长需要,目前,我校各年级形成了以下的年级学生工作主题序列:
一年级:“我是能干的小主人”——小岗位的启蒙阶段
目标要求:重在通过认领小岗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劳动服务能力和班级主人翁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操作方法:一年级的岗位设置必须遵循需要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岗位、设立岗位,然后再由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给找到的各个小岗位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提高学生参与岗位建设的积极性。如:负责关灯的“节能小卫士”、负责擦黑板的“黑板美容师”、负责植物角的“护绿小天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们还要对不同的岗位执行不同的轮换周期,形成“短期轮换”、“定期轮换”、“长期轮换”、“相对稳定”四级小岗位,使得小岗位的运行更加科学,更关注到岗位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操作要点:班级管理是动态进行的,小岗位也因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及时进行轮换和调整设置,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更好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融洽。
二年级:“奔向星星火炬城”——小岗位设置与小队组建
目标要求:以组建合作小队的方式,以共同的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合作交往,在合作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小岗位的“异质同组”和“同质同组”两种组建方式,即在座位排列上以不同岗位的学生组成小组,每人承担对组员一个方面的督促和评价工作,而在班级小家务的承担上又形成以同类岗位为“行动小组”的非正式团体,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学会和不同的对象合作。
操作方法:小岗位设置基本涵盖班级生活的全方面,对小岗位按部门进行分类,重心在于小岗位设置与小队组建之间的关系,两种方式:队员是同一个部门的,是今后高年级实行“中队委员会”职能部门制的雏形;每个部门都至少有一个成员分布在各个小队内,保障各小队在各方面的竞争中保持比较均衡的实力,这种方式就要求在竞争岗位时,先要队内协调,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
操作要点:在这个阶段,岗位的评价和轮换要重视岗位技能的扎实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责和评价标准要比较清晰,需要建立起班级规范的评价标准;岗位的轮换要形成常规,根据岗位的性质有明确的轮换周期;对个体岗位的评价要和小队整体评价相关联,通过个体评价强化个体在小队中的作用,以促进小队整体对弱势个体的帮助。
三年级:“我是快乐的小当——小岗位设置开始升级
目标要求:以班为单位,每个班通过轮流组织升旗仪式、领操等活动,使班里每个学生的角色都由班级层面上升到校级层面,以集体的面貌向全校展示自己班级的个性和特色,重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操作方法:
1 小岗位开始升级:一种是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的岗位取消,建立一部分充实班级生活的新岗位;另一种是岗位名称不变,岗位内涵、任务层次提升,如,图书馆小管理员不再是简单地管理“图书”,而负有图书推介、组织班级读书活动等职责。
2 小岗位设置的重心从小队合作走向部门间的合作,从注重合作的外在形式走向合作的内在实质,学生的合作对象从原小队的“异质互助”,转向部门的“同质互助”,重点挖掘岗位内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校园小当家”是小岗位的一种,它是学生的临时岗位,必须通过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担任。
3 将小干部按照部门类别进行设置,小干部职务纳入小岗位,着力进行班委建设,重点关注小干部在相同类别岗位中的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使其作用得以凸显。
操作要点:从简单完成岗位任务,转向通过岗位综合提高学生能力、素养,评价中要注重岗位实施的质量、效率、创新,要建立起规范的评价机制,既包括形成规范的评价标准,也包括建立规范的评价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中学生自评、小干部考评、部门内部评价的作用,使考评过程化,信息多元化;小岗位的轮换根据岗位性质,实现岗位轮换的分层多样性。
四年级:“大手牵小手”——岗位升级,难度增加
目标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通过关爱家人、身边的同学、校园里的弟妹等系列活动,以情感内化促进自主管理内涵的升华。同时,学生活动的深刻体验直接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多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有了更多真实情感的表达机会。
操作方法:岗位设置进一步升级,学生的辅导岗位与自己在班内的岗位重合;也可以是一部分学生承担辅导岗位,在班级岗位轮换的过程中,实现“人人都是小辅导员”的目标。
操作要点:岗位纳入班委部门管理,突出双班委的不同管理职能,重视“部长”对本部门活动开展的组织。
五年级:“我是光荣的毕业生”——提升岗位内涵
目标要求:礼仪示范中队建设,针对五年级自主管理能力强、策划愿望强、榜样示范作用大等特点,为五年级学生提供做礼仪示范员,为学校策划一项活动等系列活动,让五年级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承担中增强校园主人翁意识,以自己所作的贡献增进对母校的情感,强化毕业生的责任意识。
操作方法:班级岗位设置与四年级相同,部分岗位仍可持续升级,提升岗位操作要求,增加岗位内涵,班委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轮换。同时,参与校园学生活动的设计、策划与开展。
操作要点:更关注小岗位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通过跨部门的日常评价、部门工作的每周反馈和基于日常检查基础上的每月评优等多元评价方式,给学生的班级生活创设更富激励和挑战的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也使学生的班级生活充满了活力。
从创生、丰富到反思、梳理,我们把学生工作的推进重点落在年级层面上,建立“年级学生工作研讨制”,研讨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由年级学生工作教研组长主持,校分管领导与年级内所有班主任以及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参加,各班班主任作本班学生工作情况的分析介绍。班级层面建立起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工作“协作制”,即各主要学科教师有非常明确的职责要协助班主任开展日常班级学生工作。年级与班级层面的学生工作由学生工作部管理,使“研究 着工作”成为教师日常的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1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作用,促进教研组长层面的成长。
在年级层面学生工作策划研讨实践中,各年级学生工作教研组长的角色得到有意识的强调,因而组长的角色意识被唤醒。
通常学校各年级的学生工作教研组长都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较为出色的教师,选择这些班主任担任组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推进整个年级层面上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及班集体建设。但是在以往的年级学生工作中,这些组长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往往主要承担根据“喷例”安排年级学生活动、在大型或额外活动中进行“上传下达”的任务,但他们主动思考年级工作、研究年级学生状态的需要未被激发,同时由于主动协调本年级各班状态、促进年级内班主任之间沟通的意识不强,使得这些组长的工作更多限于事务性,缺乏创生性和主动性,组长的成长受到阻碍。
通过年级策划性研讨活动的开展,教研组长通过主动组织组内研讨、汇报本年级状态、参与校内外学生状态分析等活动,教研组长的角色内涵得到拓展,教研组长不再限于简单的“事务堆”,而以一个更加主动者的姿态呈现。
2 关注各梯队班主任成长状态,形成班主任梯队建设的整体策略。
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年级学生工作研讨中,各个梯队的班主任都被纳入到关注的视线中——通过交流发言、上班会研讨课、撰写反思性小结等,强调每一个班主任的参与。
以班会课为例,我们在开展年级研讨时通常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是结合年级学生状态的研讨生成班会课主题。集体策划,分头备课并举行班会,会后共同论证分析各班共性与个性,不同班级的不同成效,不同环节的不同成效,改进主题班会方案,充实对该年级学生状态的认识。
同时每一年级每学期要推出一个班级、一名班主任、一个主题作为该年级面向校级的研讨,具体步骤如下:
●前期(教研组内班主任共同参与):
①确定研讨方向、开课教师和大致时间。
②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调查归纳学生目前现状、学生的自身需求和需要加以引导的集中问题。
③确定主题班会序列,分头备课,定期研讨成效,搜集典型案例。
④确定研讨课主题,集体备课,其他教师分头试教,交流成效和问题。
●研讨过程(全校班主任、鼓励部分副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
①听课
②教研组长介绍前期工作,和本年级学生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③上课教师说课、反思
④年级组内教师评课、共同反思
⑤其他班主任评课
●后续工作(教研组内班主任共同参与):
①组内小结,整理前阶段成果,商讨后阶段做法。
②上课教师写反思小结。
⑨班主任根据研究主题,撰写本学期学生工作总结。
④教研组长根据本年级研究成果,撰写学期教研组总结。
●上交资料:
教案、设计说明、反思小结、教研组长对本年级状态及研究的介绍文稿、班主任工作小结、教研组工作总结、班会课听课评价表,以及其他能够表明本年级班会课研究的文本资料。
这样通过前移后续式的学生工作研讨活动,同一年级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被无意识地聚焦到了对学生专题工作的讨论上,但是要保证每一位班主任的参与质量,使外在的习得内化为自身有意识的思考,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使每一位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得到“看得见”的提升,则必须建立起规范、完善研讨的过程。
3 重视对结果成效的梳理反思,实现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年级学生工作研讨中,我们一尤其重视前期对研讨主题的生成和具体的研讨过程,以主动有效的方式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变化,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形成更为清晰、具体的、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基础的以小岗位建设为抓手的各年级学生工作主题,给学生搭设自主管理的舞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开发小学不同年龄段主题班队会的综合功能,不断唤醒、满足并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随着年级学生工作研讨的日常化开展,形成学生工作部对年级日常学生工作的关注,年级学生工作教研组长对本年级各班班集体建设日常化的关注,以及班主任对本班每个学生在丰富了的日常化班级生活中的具体成长的关注,使得学生状态的研究、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学生工作的重心得到了有效的下移,教师研究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教师的学生工作理念普遍提升。而这一切变化,最大的得益者当然就是学生,学生“问题”得到了发展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学生自然也就减少了产生的几率。当然更重要的是更广大的学生从中获得了发展的阵地和机会,他们的成长必然更为主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