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3)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森林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气候的调节做出了什么贡献?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其思维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2. 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讲授新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早上不宜到树荫底下锻炼身体?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生活在淡水中和海水中的鱼要不要喝水,为什么?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期盼、渴求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 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教师对教学总结是相当重要的。一年年下来,学生什么地方易出错,应该心中有数,我们要在上新课时,分析清楚,而不因在练习错误后再来补救。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说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4. 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例如在讲解生物圈这节内容时为了巩固重点知识和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教师可步步设问:在地球上,哪儿有生物生存?哪些地方生物不能生存?——解决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为什么在其它星球(月球)上没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解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地球形成时,就存在生物圈吗?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责任编辑 罗峰
1. 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3)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森林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气候的调节做出了什么贡献?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其思维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2. 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讲授新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早上不宜到树荫底下锻炼身体?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生活在淡水中和海水中的鱼要不要喝水,为什么?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期盼、渴求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 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教师对教学总结是相当重要的。一年年下来,学生什么地方易出错,应该心中有数,我们要在上新课时,分析清楚,而不因在练习错误后再来补救。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说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4. 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例如在讲解生物圈这节内容时为了巩固重点知识和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教师可步步设问:在地球上,哪儿有生物生存?哪些地方生物不能生存?——解决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为什么在其它星球(月球)上没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解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地球形成时,就存在生物圈吗?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