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是文言文教学过去一般都是老三样:翻译、背诵、概括中心内容。老师在钻研教材时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下面这兩个文言文教学案例都是我从教育刊物和网上看到的,我认为比较成功。
第一个案例是一位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教者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译解课文;然后在译解课文的基础上,从两小儿笑曰的“笑”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反复朗读课文;在大量的朗读(包括分角色朗读与教师范读)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并初步得出结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对“笑”的理解,这时已读出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教师小结后,让学生练笔:用一两句话、几个词写感受。鼓励学生讲感受,教师及时评价并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决心。
第二个教学案例是一位老师执教的《石壕吏》。他按照“诵读——背诵”的教学思路对《石壕吏》进行了整体设计,重点放在“听妇前致词”一段。在“初读”的基础上,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出感情。这个环节由四个细节构成:①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感情。②学习通过强调关键词语来表达感情。③学习把握语速来表达感情。④学习体会语调来表达感情。学完了这一段后,学生就自然成诵了。在此基础之上,教者又巧妙组织学生采用此法自学《石壕吏》的最后一段。在“品析”环节。她让学生扣住“暮”和“黑夜中的哭声”来分析,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这两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我认为这两位老师在教学的细节设计上做到了以下几点:
细节设计需有“链条观”
什么是“链条观”“链条观”就是要有整体意识。有人说“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着眼于整体性的教学细节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理解、能力发展。《石壕吏》一课,执教教师关注到了文言文的朗读,如何读出感情?要抓住两个字“语气”。这步有四个细节组成,一环扣一环,老师这里的细节设计组成了细节链,以“语气”一词带起,用它来“一词经纬”,让同学们发复的进行感受体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不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都会生成“链条”意识,会很快的把握诗的主旨。此外课堂上琅琅的颂诗声此起彼伏,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还让课堂充满了诗意的追求。可谓是一举两得甚至是一举多得。所以说细节设计关注到了“一线串珠”即整体性是使课堂教学获得高效的有力保证。
细节设计需要“激活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观察”的慧眼,通过倾听与发现,及时捕捉学生奇异的反应、闪光的思维,适时适宜地地引发、催生,引其“火暴”,也就是所谓的“激活”力,促使其产生更多、更好的的观点。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老师显然相当注重“激活”力地催生。为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他积极地创设情景,从“日”字入手,让学生回忆、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顺势导入新课,当然最精彩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笑”的理解这一细节设计。在串解完译文后,老师就问学生怎样理解“笑”,结果学生只能从简单层面去理解。当老师再问时学生就不发言了,课堂教学出现了“冷场”。怎么办?老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不断引导,让学生去读书。通过以读代讲,学生再次理解“笑”时,反而明白了很多,竟然说出了“高兴之笑、无奈之笑、感慨之笑……”等理解,实在是让人惊喜。纵观这个细节设计,教师不说一字,只让学生读讲、读议,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结果水到渠成。你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不掀起一个小高潮吗?
细节设计要有“实用性”
现在有些老师也注意到了细节的处理,甚至形式很“新颖”。所谓“新颖”是指花样很多,实用性却不大。教师巧妙地处理教学细节,除了使课堂充满着变化和灵动、充满着诗意和创造之外,还要树立“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的现代理念。在教学中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有多位老师同样按文言文教学的思路对《石壕吏》进行了整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安排了诵读、译文、品析、延伸等环节,甚至也有熏陶性朗读、模仿性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学手段,但是与南京市的这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大同而“效”不同。这位青年老师在“听妇前致词”一段采用“四步”法有效的体味文章情感,然后再利用此“法”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味剩下语段的情感。学生在老师的“授法”引领下,自学自悟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一路引领”的效果好得多。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同就是刘老师真正的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更能体现关注学习者的细节设计理念,更有实用性。还有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不会翻译“东游”中的“游”字时,老师将字典中的几个解释说出来,让学生辨认,最后译成“周游列国”。这时老师并没有继续讲课而是给与指导。当预习并开始译文时,有几种方法帮助我们解释不会翻译的词语,如:查课下注解、查字典、结合语境拆字组词等。显然,这个细节设计实现了“养成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课题目标。类似的细节很多,如教师让学生写感受是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要读写结合等。总的来说,两位老师在“细节处理的实用”上是进行了一番研究,足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实力和功力。正因如此,这两堂课才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细节设计须有“入境感”
精彩的细节设计有时甚至是无声胜有声,有时精心设计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可能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有一种“动态”感,通俗一点讲就好像现场在看一副流动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还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文本的距离。比如说有的老师也会通过品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但是效果不理想,只是从文章表面滑过去了,学生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说《石壕吏》的教者,在授课中抛出了一个话题“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谈一谈你对“黑夜中的哭声”和“暮”的理解。关于“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写出了杜甫在傍晚时分到一个小村庄投宿的情景,这个情景为下文悲剧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什么环境呢?在唐朝,由于战乱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一个“暮”字不仅点明了借宿的时间,更画出了人们惊恐不安的乱世景象。“黑夜中的哭声”的理解角度很多,如:“那是老妪为子担忧的哭声!”“那是杜甫看着百姓生活凄惨,悲伤心痛的的哭声!”,那是乳孙害怕差役怒呼的哭声!”……这个细节设计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透过枯燥的文字表面深入对文章的理解。这时学生眼前会浮现出一个个画面,有文字的“静”变成了画面的“动”,可称得上是精彩的品读。
【参考资料】
1、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
2、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的“细节设计”
3、冯为民老师的博客文《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细节设计》
下面这兩个文言文教学案例都是我从教育刊物和网上看到的,我认为比较成功。
第一个案例是一位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教者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译解课文;然后在译解课文的基础上,从两小儿笑曰的“笑”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反复朗读课文;在大量的朗读(包括分角色朗读与教师范读)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并初步得出结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对“笑”的理解,这时已读出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教师小结后,让学生练笔:用一两句话、几个词写感受。鼓励学生讲感受,教师及时评价并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决心。
第二个教学案例是一位老师执教的《石壕吏》。他按照“诵读——背诵”的教学思路对《石壕吏》进行了整体设计,重点放在“听妇前致词”一段。在“初读”的基础上,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出感情。这个环节由四个细节构成:①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感情。②学习通过强调关键词语来表达感情。③学习把握语速来表达感情。④学习体会语调来表达感情。学完了这一段后,学生就自然成诵了。在此基础之上,教者又巧妙组织学生采用此法自学《石壕吏》的最后一段。在“品析”环节。她让学生扣住“暮”和“黑夜中的哭声”来分析,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这两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我认为这两位老师在教学的细节设计上做到了以下几点:
细节设计需有“链条观”
什么是“链条观”“链条观”就是要有整体意识。有人说“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着眼于整体性的教学细节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理解、能力发展。《石壕吏》一课,执教教师关注到了文言文的朗读,如何读出感情?要抓住两个字“语气”。这步有四个细节组成,一环扣一环,老师这里的细节设计组成了细节链,以“语气”一词带起,用它来“一词经纬”,让同学们发复的进行感受体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不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都会生成“链条”意识,会很快的把握诗的主旨。此外课堂上琅琅的颂诗声此起彼伏,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还让课堂充满了诗意的追求。可谓是一举两得甚至是一举多得。所以说细节设计关注到了“一线串珠”即整体性是使课堂教学获得高效的有力保证。
细节设计需要“激活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观察”的慧眼,通过倾听与发现,及时捕捉学生奇异的反应、闪光的思维,适时适宜地地引发、催生,引其“火暴”,也就是所谓的“激活”力,促使其产生更多、更好的的观点。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老师显然相当注重“激活”力地催生。为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他积极地创设情景,从“日”字入手,让学生回忆、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顺势导入新课,当然最精彩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笑”的理解这一细节设计。在串解完译文后,老师就问学生怎样理解“笑”,结果学生只能从简单层面去理解。当老师再问时学生就不发言了,课堂教学出现了“冷场”。怎么办?老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不断引导,让学生去读书。通过以读代讲,学生再次理解“笑”时,反而明白了很多,竟然说出了“高兴之笑、无奈之笑、感慨之笑……”等理解,实在是让人惊喜。纵观这个细节设计,教师不说一字,只让学生读讲、读议,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结果水到渠成。你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不掀起一个小高潮吗?
细节设计要有“实用性”
现在有些老师也注意到了细节的处理,甚至形式很“新颖”。所谓“新颖”是指花样很多,实用性却不大。教师巧妙地处理教学细节,除了使课堂充满着变化和灵动、充满着诗意和创造之外,还要树立“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的现代理念。在教学中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有多位老师同样按文言文教学的思路对《石壕吏》进行了整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安排了诵读、译文、品析、延伸等环节,甚至也有熏陶性朗读、模仿性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学手段,但是与南京市的这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大同而“效”不同。这位青年老师在“听妇前致词”一段采用“四步”法有效的体味文章情感,然后再利用此“法”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味剩下语段的情感。学生在老师的“授法”引领下,自学自悟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一路引领”的效果好得多。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同就是刘老师真正的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更能体现关注学习者的细节设计理念,更有实用性。还有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不会翻译“东游”中的“游”字时,老师将字典中的几个解释说出来,让学生辨认,最后译成“周游列国”。这时老师并没有继续讲课而是给与指导。当预习并开始译文时,有几种方法帮助我们解释不会翻译的词语,如:查课下注解、查字典、结合语境拆字组词等。显然,这个细节设计实现了“养成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课题目标。类似的细节很多,如教师让学生写感受是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要读写结合等。总的来说,两位老师在“细节处理的实用”上是进行了一番研究,足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实力和功力。正因如此,这两堂课才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细节设计须有“入境感”
精彩的细节设计有时甚至是无声胜有声,有时精心设计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可能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有一种“动态”感,通俗一点讲就好像现场在看一副流动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还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文本的距离。比如说有的老师也会通过品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但是效果不理想,只是从文章表面滑过去了,学生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说《石壕吏》的教者,在授课中抛出了一个话题“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谈一谈你对“黑夜中的哭声”和“暮”的理解。关于“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写出了杜甫在傍晚时分到一个小村庄投宿的情景,这个情景为下文悲剧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什么环境呢?在唐朝,由于战乱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一个“暮”字不仅点明了借宿的时间,更画出了人们惊恐不安的乱世景象。“黑夜中的哭声”的理解角度很多,如:“那是老妪为子担忧的哭声!”“那是杜甫看着百姓生活凄惨,悲伤心痛的的哭声!”,那是乳孙害怕差役怒呼的哭声!”……这个细节设计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透过枯燥的文字表面深入对文章的理解。这时学生眼前会浮现出一个个画面,有文字的“静”变成了画面的“动”,可称得上是精彩的品读。
【参考资料】
1、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
2、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的“细节设计”
3、冯为民老师的博客文《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细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