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要谈取舍,那么虽然收获感悟颇多,但也只能舍去,取一点印象最深的谈一谈了。
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以为人诟病。而在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这种环境下,我们这些成千上万农村教师中的一员,并不敢越雷池半步,认真按照教参,按照多年应试的经验,像“拼命三郎”一样使劲给学生讲,生怕遗漏了哪一点。学生们应接不暇,叫苦连连。一次培训学习观看了余小娟老师上的《雷雨》一课的课堂实录,余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并没有去深挖文本,而是聚焦到句式上,抓住关键词以句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在学中用,用中学,让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呈现在我们面前。原来,一直以来的这种教学方式,教学中没有取舍,全面抓并没有让学生对内容记忆深刻,反而过多的内容让学生学业加重,成了机械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于是,我就此思考了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取舍”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目标定得太多,太少,太高,太低,都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
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它的达成是一个过程,某一堂课,只能全面考虑而不可能全面完成,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反之,也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开来,然后一一对应。教师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
二、内容的“取舍”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充分认识课文的特点,从单元角度、全册大局去定位课文内容的价值和地位。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再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抓住教学的主旋律,对所教内容进行“深加工”,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学得适合,学得透彻,学得有深度。
在课堂中,以往我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几年下来,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难怪,现在的低年级老师常常在喊:学生学习生字的“回生率”大得惊人,这跟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设计一堂课时,有的老师往往关注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教学方法设计中,在“教什么”还拿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
三、情境的“取舍”
课堂中的良好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师们尽情地创设情境,把竞争、游戏、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地引入课堂,课堂上尽是一些花哨的情境。课堂氛围是热闹了,却少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我们应该讲究情境的“实在、实用和适宜”,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情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又不失语文的味道。
四、材料的“取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资料不在多,适合就行。有的课文需要引用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以补充学生的认知肓区。但万变不离其宗,课外拓展的材料应该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增值。
五、时间的“取舍”
课堂学习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合理利用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一点,向课外无止境地要时间。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时,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这种能力,不要在学生已认知或容易接受的知识点上花大力气,而应该把时间用于学生的实际学习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安排好教学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取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语文课堂呈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绘画、表演层出不穷;课本剧、辩论赛、写作赛精彩纷呈。但是由于缺乏对上述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形式上的走过场,那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有何价值呢?须知,方法手段是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这种方法手段应当舍弃。
语文教学虽然负载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但我们教学却不能毕其功于一“课”,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多重功能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充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丢卒保帅”的取舍艺术是语文改革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一株小小的嫩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合理取舍而更加精彩吧!
(作者单位:400717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
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以为人诟病。而在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这种环境下,我们这些成千上万农村教师中的一员,并不敢越雷池半步,认真按照教参,按照多年应试的经验,像“拼命三郎”一样使劲给学生讲,生怕遗漏了哪一点。学生们应接不暇,叫苦连连。一次培训学习观看了余小娟老师上的《雷雨》一课的课堂实录,余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并没有去深挖文本,而是聚焦到句式上,抓住关键词以句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在学中用,用中学,让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呈现在我们面前。原来,一直以来的这种教学方式,教学中没有取舍,全面抓并没有让学生对内容记忆深刻,反而过多的内容让学生学业加重,成了机械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于是,我就此思考了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取舍”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目标定得太多,太少,太高,太低,都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
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它的达成是一个过程,某一堂课,只能全面考虑而不可能全面完成,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反之,也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开来,然后一一对应。教师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
二、内容的“取舍”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充分认识课文的特点,从单元角度、全册大局去定位课文内容的价值和地位。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再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抓住教学的主旋律,对所教内容进行“深加工”,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学得适合,学得透彻,学得有深度。
在课堂中,以往我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几年下来,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难怪,现在的低年级老师常常在喊:学生学习生字的“回生率”大得惊人,这跟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设计一堂课时,有的老师往往关注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教学方法设计中,在“教什么”还拿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
三、情境的“取舍”
课堂中的良好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师们尽情地创设情境,把竞争、游戏、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地引入课堂,课堂上尽是一些花哨的情境。课堂氛围是热闹了,却少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我们应该讲究情境的“实在、实用和适宜”,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情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又不失语文的味道。
四、材料的“取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资料不在多,适合就行。有的课文需要引用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以补充学生的认知肓区。但万变不离其宗,课外拓展的材料应该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增值。
五、时间的“取舍”
课堂学习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合理利用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一点,向课外无止境地要时间。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时,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这种能力,不要在学生已认知或容易接受的知识点上花大力气,而应该把时间用于学生的实际学习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安排好教学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取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语文课堂呈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绘画、表演层出不穷;课本剧、辩论赛、写作赛精彩纷呈。但是由于缺乏对上述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形式上的走过场,那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有何价值呢?须知,方法手段是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这种方法手段应当舍弃。
语文教学虽然负载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但我们教学却不能毕其功于一“课”,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多重功能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充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丢卒保帅”的取舍艺术是语文改革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一株小小的嫩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合理取舍而更加精彩吧!
(作者单位:400717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