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们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师完全有权力对它做出适当的“剪裁”,创造性地使用它。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是教材的普遍性与本班教学实际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对非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师而言,如何依据新理念,活教旧教材,变得尤为突出和十分重要。下面我就数学教学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我们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材的指导思想,只有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简单的数据处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八册)所呈现的例子是某地区四年级同学的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数出各巷有多少同学,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因为教材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教材的意图也是把重点放在数据的统计上。学生不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也就不会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在教学此节课时,大胆地改变了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要办特长班的实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姓名上涂上规定的颜色(如特长音乐的就涂上红色)。然后让学生数出参加特长的人数,引导学生在这些数据上加上“特长名称”、“人数”等词,制成统计表。再观察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掌握了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表的制法后,再让他们利用这些知识调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制成统计表。这样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趣化,还为学校办特长班提供了参考资料。尤其让学生调查最关心的问题,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立足学生发展,经历数学探究过程。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就要将学习活动由单纯的识记变成探究性活动。而教材上的许多知识是以陈述性的方式呈现的,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素材”。
如《三角形的认识》中“什么叫三角形”是陈述性知识,教材只有一句话,如何把它加工成“探究性素材”呢?针对学生虽然对三角形有了感性认识,但要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还有难度的情况下,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小棒、三角形、铁丝、纸等自由制作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直接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当学生暴露出“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条直线拼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等片面认识时,则出示相应的反例图形,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然后进行讨论:“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变教师单纯的“教数学”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
三、重视生活体验,掌握实践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教材中有些习题的设计远离学生的生活,没有实用价值,尤其是一些应用题的不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变换习题,以利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如学习了三步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4个同学一起去划船,大船每条可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请你设计出租船方案。”学生不仅对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进行思考,体会了答案的多样性,以及优化思想,懂得学好数学也能节约开支,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而且使得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又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重视操作实践,深化数学知识。
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一般都要经过感知、建立表象、抽象、具体应用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感性知识,发掘数学内在的魅力,深化数学概念。如我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求几种特殊情况下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准备了一个饮料罐、火柴盒、墨水盒等,先让学生观察火柴盒里面的小盒子,把里面的五个面涂上颜色,总结出只有上面或只有下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如计算长方体水池子的粉刷面(四壁及地面)、粉刷教室(四壁及屋顶)等,让学生拿出纸盒子实际操作一下。再入计算一个长方体的食品盒,长宽高知道,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饮料罐或火柴盒的外盒,总结出没有上下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时刻树立通过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做到深钻教材、用活教材、超越教材,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机。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我们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材的指导思想,只有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简单的数据处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八册)所呈现的例子是某地区四年级同学的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数出各巷有多少同学,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因为教材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教材的意图也是把重点放在数据的统计上。学生不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也就不会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在教学此节课时,大胆地改变了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要办特长班的实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姓名上涂上规定的颜色(如特长音乐的就涂上红色)。然后让学生数出参加特长的人数,引导学生在这些数据上加上“特长名称”、“人数”等词,制成统计表。再观察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掌握了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表的制法后,再让他们利用这些知识调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制成统计表。这样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趣化,还为学校办特长班提供了参考资料。尤其让学生调查最关心的问题,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立足学生发展,经历数学探究过程。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就要将学习活动由单纯的识记变成探究性活动。而教材上的许多知识是以陈述性的方式呈现的,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素材”。
如《三角形的认识》中“什么叫三角形”是陈述性知识,教材只有一句话,如何把它加工成“探究性素材”呢?针对学生虽然对三角形有了感性认识,但要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还有难度的情况下,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小棒、三角形、铁丝、纸等自由制作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直接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当学生暴露出“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条直线拼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等片面认识时,则出示相应的反例图形,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然后进行讨论:“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变教师单纯的“教数学”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
三、重视生活体验,掌握实践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教材中有些习题的设计远离学生的生活,没有实用价值,尤其是一些应用题的不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变换习题,以利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如学习了三步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4个同学一起去划船,大船每条可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请你设计出租船方案。”学生不仅对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进行思考,体会了答案的多样性,以及优化思想,懂得学好数学也能节约开支,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而且使得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又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重视操作实践,深化数学知识。
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一般都要经过感知、建立表象、抽象、具体应用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感性知识,发掘数学内在的魅力,深化数学概念。如我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求几种特殊情况下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准备了一个饮料罐、火柴盒、墨水盒等,先让学生观察火柴盒里面的小盒子,把里面的五个面涂上颜色,总结出只有上面或只有下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如计算长方体水池子的粉刷面(四壁及地面)、粉刷教室(四壁及屋顶)等,让学生拿出纸盒子实际操作一下。再入计算一个长方体的食品盒,长宽高知道,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饮料罐或火柴盒的外盒,总结出没有上下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时刻树立通过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做到深钻教材、用活教材、超越教材,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