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化学实验,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对比实验、实验探究、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重视培育学生的学科观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提高了教学效益。
[关键词]
化学实验;制取氧气;学科观念;教学案例
一、简析教材
《制取氧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编排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并以此为载体介绍了分解反应、催化剂两个概念。
不管是在教科书的正文中,还是在课后习题、教辅资料里,本课题都渗透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和三种收集装置,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为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了解学情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变化能生成新物质。在第二单元课题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熟悉了化合反应的概念;在课题2的有关实验中,教师多次使用了氧气,许多学生急于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并渴望能亲手制取氧气。
另外,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排水集气法,药品的取用、固体加热、装置连接等基本操作也基本学会。
因此,本课题学习氧气的制取,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是完全可行的。
三、阐述教学思路
化学实验具有实践性、趣味性、思维性和创造性等,因此基于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化学观念与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不拘泥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示实验,重视激励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乐于动手、勤于探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有关实验步骤、体验学习成功、提高思维能力。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提高观察能力、渗透学科观念,并在互相合作、不断交流的氛围中增长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对于催化剂的教学,我们注重利用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认识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两不变)。针对分解反应的教学,我们重视利用对比法,从化合反应的“多变一”特征,引出分解反应的“一变多”特征,从而促进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注意利用多媒体适时辅助课堂教学。
四、预设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要求,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预设如下: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对比,学习比较法,并认识分解反应的特征;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学习控制变量法,并了解催化剂的特征;知道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气体发生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基于化学实验,培养操作技能和严谨的态度,发展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初步树立化学学科的转化观、能量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学科观念。
五、谋划教学流程
[引言]做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氧气,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出示]高锰酸钾固体。
[板书]高锰酸钾[加熱]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展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见图1)。
[强调]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时其颗粒会发生崩裂,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里,一般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
[讲述]凡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都使用图1装置,该发生装置名为“固体加热型”。如果固体受热时不发生崩裂,则无需在试管口处放置棉花。
[投影]实验室收集气体的三种常见方法(见表1)。
[播放视频]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教师提前录制好,其中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介绍用汤姆猫的声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的音频文字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通常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采用微热的方法。先把导气管口伸入液面以下密封,然后用手紧捂试管外壁微热,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开手后导气管内有一段水柱,则装置是不漏气的。
(2)药品装入试管:用纸槽或药匙将KMnO4送入试管,药品尽量平铺以扩大受热面,使之充分反应。在塞入单孔塞之前还必须放一团棉花于试管口,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3)固定气体发生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持在距离试管口1/3处,同时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这样可以避免药品中的湿存水倒流,使炽热的试管炸裂。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先预热试管,后集中加热药品;如果药品的量多,要从前向后(试管底方向)加热药品,从而预防高锰酸钾粉末被氧气流带至试管口,同时灵活控制高锰酸钾的分解速率。
(5)收集氧气: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在实验前将集气瓶内装满水,将玻璃片从瓶口一侧推向另一侧至盖住瓶口,这样集气瓶内就不会有气泡残留;再把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快速倒立在水槽内;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冒出的气泡是空气,当气泡均匀、连续出现时才是较纯的氧气,此时可以开始收集;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则瓶内已集满氧气;然后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拿出水槽并快速正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口要接近瓶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常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去检验氧气是否集满,若木条立即复燃,则瓶内氧气已收集满。
(6)将导管撤离水槽: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实验结束之时,先将导气管从水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若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压骤减,水槽内的水会顺着导气管进入炽热的试管,使其炸裂。
基于化学实验,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对比实验、实验探究、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重视培育学生的学科观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提高了教学效益。
[关键词]
化学实验;制取氧气;学科观念;教学案例
一、简析教材
《制取氧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编排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并以此为载体介绍了分解反应、催化剂两个概念。
不管是在教科书的正文中,还是在课后习题、教辅资料里,本课题都渗透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和三种收集装置,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为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了解学情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变化能生成新物质。在第二单元课题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熟悉了化合反应的概念;在课题2的有关实验中,教师多次使用了氧气,许多学生急于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并渴望能亲手制取氧气。
另外,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排水集气法,药品的取用、固体加热、装置连接等基本操作也基本学会。
因此,本课题学习氧气的制取,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是完全可行的。
三、阐述教学思路
化学实验具有实践性、趣味性、思维性和创造性等,因此基于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化学观念与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不拘泥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示实验,重视激励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乐于动手、勤于探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有关实验步骤、体验学习成功、提高思维能力。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提高观察能力、渗透学科观念,并在互相合作、不断交流的氛围中增长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对于催化剂的教学,我们注重利用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认识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两不变)。针对分解反应的教学,我们重视利用对比法,从化合反应的“多变一”特征,引出分解反应的“一变多”特征,从而促进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注意利用多媒体适时辅助课堂教学。
四、预设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要求,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预设如下: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对比,学习比较法,并认识分解反应的特征;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学习控制变量法,并了解催化剂的特征;知道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气体发生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基于化学实验,培养操作技能和严谨的态度,发展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初步树立化学学科的转化观、能量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学科观念。
五、谋划教学流程
[引言]做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氧气,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出示]高锰酸钾固体。
[板书]高锰酸钾[加熱]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展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见图1)。
[强调]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时其颗粒会发生崩裂,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里,一般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
[讲述]凡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都使用图1装置,该发生装置名为“固体加热型”。如果固体受热时不发生崩裂,则无需在试管口处放置棉花。
[投影]实验室收集气体的三种常见方法(见表1)。
[播放视频]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教师提前录制好,其中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介绍用汤姆猫的声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的音频文字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通常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采用微热的方法。先把导气管口伸入液面以下密封,然后用手紧捂试管外壁微热,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开手后导气管内有一段水柱,则装置是不漏气的。
(2)药品装入试管:用纸槽或药匙将KMnO4送入试管,药品尽量平铺以扩大受热面,使之充分反应。在塞入单孔塞之前还必须放一团棉花于试管口,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3)固定气体发生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持在距离试管口1/3处,同时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这样可以避免药品中的湿存水倒流,使炽热的试管炸裂。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先预热试管,后集中加热药品;如果药品的量多,要从前向后(试管底方向)加热药品,从而预防高锰酸钾粉末被氧气流带至试管口,同时灵活控制高锰酸钾的分解速率。
(5)收集氧气: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在实验前将集气瓶内装满水,将玻璃片从瓶口一侧推向另一侧至盖住瓶口,这样集气瓶内就不会有气泡残留;再把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快速倒立在水槽内;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冒出的气泡是空气,当气泡均匀、连续出现时才是较纯的氧气,此时可以开始收集;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则瓶内已集满氧气;然后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拿出水槽并快速正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口要接近瓶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常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去检验氧气是否集满,若木条立即复燃,则瓶内氧气已收集满。
(6)将导管撤离水槽: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实验结束之时,先将导气管从水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若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压骤减,水槽内的水会顺着导气管进入炽热的试管,使其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