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耳聋患者不慎丢失了价值20万的人工耳蜗,如果找不到,就得再做一次开颅手术,把脑袋里面的耳蜗拿出来,为此,患者焦急万分。
人工耳蜗真的价值20万吗?丢了以后,真的需要再做开颅手术吗?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耳蜗是内耳器官。随着电子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和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耳聋乃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一样,都能帮助患者解决听力问题,但是两者又大不一样:人工耳蜗是仿生学工具——“人工耳”,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器官”,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造官能,它需要和人细胞相近的生物材料和精细的技术,涉及到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电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信号处理、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诸多学科,也涉及到了芯片、独立电源、电极设计、加工工艺、免疫材料、电池控制、语言程序处理和防水性能等诸多技术难点,而助听器仅仅是起到扩音效果的放大装置,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人工耳蜗是一种神经补偿系统,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言语等声信号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耳蜗中的电极系统直接刺激听神经,使听神经产生活动来重建患者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蝸不要求患者有残余听力,只要有完整的听神经功能就行。而助听器则是一个电声放大器,它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加以放大后,再转换为声信号,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依照需求放大,通过鼓膜、听骨链、耳蜗和听神经到达患者大脑,算是耳朵的“增强设备”,这就要求患者有残余听力可以利用。
不过,因为听力损失不是线性的,所以目前用得更多的是数字式助听器。它不是简单放大,而是有的频率损失严重就多放大一些,有的频率损失小就少放大。这样助听器就可以有效补偿听力。
目前,90分贝以下,一般的助听器可以有效助听,如果残存的听力少,90分贝以上,助听器补偿效果有限,通常建议做人工耳蜗。不过,什么情况下配助听器,什么情况下做人工耳蜗,还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其次,人工耳蜗价格比助听器贵很多。一个人工耳蜗的设备加手术费需要20万到30万元,助听器贵的也可达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人工耳蜗需要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耳蜗内,若植入体有损坏或故障都需重新手术,因此植入后患者要保护好头颅,很有可能一次不小心的头颅碰撞,就会让它彻底报废。耳蜗的言语处理器是个外置的装置,戴上没有隐蔽性,因此体外机一定要省电、耐用与防水。如果体外机不慎损坏或丢失,只需要重新购买。而助听器不需要植入,尤其是深耳道式助听器更具隐蔽性,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戴。
人工耳蜗植入后,相当于人的器官,是永久性的。助听器呢,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可以不断更新。通常助听器适合成年人戴,因为儿童还在发育,耳道变化快,需要经常重新配。
再有,助听器仅仅是放大声音,因此听力障碍患者听到的还是声音的感觉,如果助听器调试不当或者性能不够好,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失真的问题;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确切地说并不是感觉到声音,而是感觉到一种电刺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经过一对一的感觉学习(例如,旁人说“书包”两个字,他会产生一种感觉,他需要记住这种感觉就是“书包”的意思,以后再有这种感觉他就知道是“书包”),这种感觉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来和声音的理解建立有机的条件反射。
人类获得正常的语言不仅需要正常的听力,还需要听觉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人的听力发育最活跃期是在12个月到5岁,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如果患者年龄偏大,就错过了最佳植入时间。因此,如果患者处于学习说话的最重要阶段,还是需要及时使用人工耳蜗。
成人后天耳聋患者曾经有正常的听力和正常的语言能力,其听觉语言中枢得到过充分的发育,所以在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力后,能够唤起过去对语言的记忆,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能力。
现在,全世界有十几万耳聋患者使用人工耳蜗,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我国的人工耳蜗植入开始于1995年,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在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大约2000万,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针对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和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国家几大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大家一定要爱护它。
人工耳蜗真的价值20万吗?丢了以后,真的需要再做开颅手术吗?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耳蜗是内耳器官。随着电子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和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耳聋乃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一样,都能帮助患者解决听力问题,但是两者又大不一样:人工耳蜗是仿生学工具——“人工耳”,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器官”,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造官能,它需要和人细胞相近的生物材料和精细的技术,涉及到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电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信号处理、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诸多学科,也涉及到了芯片、独立电源、电极设计、加工工艺、免疫材料、电池控制、语言程序处理和防水性能等诸多技术难点,而助听器仅仅是起到扩音效果的放大装置,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人工耳蜗是一种神经补偿系统,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言语等声信号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耳蜗中的电极系统直接刺激听神经,使听神经产生活动来重建患者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蝸不要求患者有残余听力,只要有完整的听神经功能就行。而助听器则是一个电声放大器,它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加以放大后,再转换为声信号,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依照需求放大,通过鼓膜、听骨链、耳蜗和听神经到达患者大脑,算是耳朵的“增强设备”,这就要求患者有残余听力可以利用。
不过,因为听力损失不是线性的,所以目前用得更多的是数字式助听器。它不是简单放大,而是有的频率损失严重就多放大一些,有的频率损失小就少放大。这样助听器就可以有效补偿听力。
目前,90分贝以下,一般的助听器可以有效助听,如果残存的听力少,90分贝以上,助听器补偿效果有限,通常建议做人工耳蜗。不过,什么情况下配助听器,什么情况下做人工耳蜗,还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其次,人工耳蜗价格比助听器贵很多。一个人工耳蜗的设备加手术费需要20万到30万元,助听器贵的也可达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人工耳蜗需要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耳蜗内,若植入体有损坏或故障都需重新手术,因此植入后患者要保护好头颅,很有可能一次不小心的头颅碰撞,就会让它彻底报废。耳蜗的言语处理器是个外置的装置,戴上没有隐蔽性,因此体外机一定要省电、耐用与防水。如果体外机不慎损坏或丢失,只需要重新购买。而助听器不需要植入,尤其是深耳道式助听器更具隐蔽性,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戴。
人工耳蜗植入后,相当于人的器官,是永久性的。助听器呢,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可以不断更新。通常助听器适合成年人戴,因为儿童还在发育,耳道变化快,需要经常重新配。
再有,助听器仅仅是放大声音,因此听力障碍患者听到的还是声音的感觉,如果助听器调试不当或者性能不够好,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失真的问题;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确切地说并不是感觉到声音,而是感觉到一种电刺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经过一对一的感觉学习(例如,旁人说“书包”两个字,他会产生一种感觉,他需要记住这种感觉就是“书包”的意思,以后再有这种感觉他就知道是“书包”),这种感觉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来和声音的理解建立有机的条件反射。
人类获得正常的语言不仅需要正常的听力,还需要听觉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人的听力发育最活跃期是在12个月到5岁,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如果患者年龄偏大,就错过了最佳植入时间。因此,如果患者处于学习说话的最重要阶段,还是需要及时使用人工耳蜗。
成人后天耳聋患者曾经有正常的听力和正常的语言能力,其听觉语言中枢得到过充分的发育,所以在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力后,能够唤起过去对语言的记忆,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能力。
现在,全世界有十几万耳聋患者使用人工耳蜗,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我国的人工耳蜗植入开始于1995年,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在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大约2000万,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针对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和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国家几大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大家一定要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