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加坡)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辅助系统作为从属于课文系统的体例结构,更多体现出编写者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可辅助教师“保证学生理解历史规律,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技能”[1]。本文选取新加坡世界历史教科书系列中《All About History : Unit3 Bi-Polarity and the Cold War》[2]一册(以下简称为霍德版)与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下)[3](以下简称部编版)作为样本,对两版教科书部分内容的课文辅助系统从目录设置、课旁提注、课后习题三方面进行比较,提炼分析其设计的独到之处,以期对中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裨益。
  一、目录编排设置的异同
  教科书目录是正文前各编、章、节名称的总编排,对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教师解析教材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霍德版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独立成册。其中第三单元《All About History : Unit3 Bi-Polarity and the Cold War》以冷战为主题,在内容上与部编版《世界历史》(下)中的第五单元相对应。
  霍德版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目录见下表[4]:
  霍德版教科书依照时序,以“导致冷战在欧洲范围内爆发的原因”、“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冷战的结束”的顺序叙述冷战;部编版教科书中对冷战的叙述集中在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单元从“冷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四部分、多角度地叙述了冷战。
  中新两版教科书在单元命名及具体课程命名上存在共性,二者均通过高度概括的命题方式直白地体现出内容核心。但在课程具体子目的命名上,部编版教科书继续沿用了原有的命名方式,以书中第16课《冷战》为例,课程子目分别为“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与之相对,霍德版教科书中的子目命名则引入了设问式命题,以“导致冷战在欧洲范围内爆发的原因”为例,编写者在一级子目中率先发问——“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的美苏在冷战中成为了对抗的双方?”在精简概括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此给我国教师的启示是,可在课程伊始就让学生建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進行冷战一课“德国的分裂”子目的讲授时,可率先向学生发问:“德国的分裂与此前提到的冷战爆发有何关联?这又可能会对冷战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探究、理解美苏在德国分裂中发挥的作用。
  二、课旁提注的异同
  课旁提注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在于“提出问题、质疑或启示”,或对课文内容“进行注解、补充、概括和总结”[5]。部编版教科书中的文字性课旁提注有以下四板块:作为课文内容补充的“相关史事”及“知识拓展”、“人物扫描”、“问题思考”;霍德版教科书中的文字性课旁提注共有五板块:对关键人物的简介、介绍相关史事、名词解释、“IT 链接”、“调查任务”。
  两版教科书中课旁提注的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IT 链接”及作为问题性提注的“调查任务”与“问题思考”上。
  (一)霍德版教科书中的“IT 链接”栏目
  “IT 链接”同样意在对课文主体内容进行辅助说明,但此板块主要提供相关视频等网络资源链接,篇幅十分简短。
  (二)问题性提注
  霍德版教科书中的“调查任务”与部编版教科书中的“问题思考”栏目同属于课内问题性提注,是在“课文之旁设置要求学生问答、回忆、总结、深入思考等各种性质的问题”[8],可帮助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提升学生的专注度。
  以部编版教科书第16课《冷战》为例,当“德国的分裂”子目结束时,出现了本课唯一一栏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9]以帮助学生及时回顾德国分裂过程、领会冷战背景下的世界局势。
  霍德版教科书的“调查任务”栏目则贯穿课程始终。以“冷战的结束”部分为例,调查任务在课文开篇设置了总任务[10]:
  在这次调查中,你将了解到导致冷战结束的各种因素,这将有助于你了解导致苏联弱化和超级大国关系改善的情况。在本次调查结束时,你将撰写一篇文章来回答问题:为什么冷战会结束?
  在“有助于冷战结束的长期性因素”子目的末尾,栏目再次出现并布置了第一项具体任务[11]:
  五人一组,讨论问题的要求。接下来,研究一下长期性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苏联的削弱程度的影响,你可能还记得第2单元第5章(第160-162页)指出,长期因素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基本情况或事件。
  在“有助于冷战结束的短期性因素”子目的末尾,栏目接续前文布置了第二项具体任务[12]:在你的五人小组中,探讨短期性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超级大国关系和苏联的影响。
  最后一项“调查任务”则出现于本课末尾[13]:
  你现在要写一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冷战结束了?利用你在第1和第2步中收集的关于长期和短期发展在促进冷战结束方面的作用的资料。你也可以参考142-145页的“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历史实践”栏目来帮助你完成这一任务。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长期性因素、短期性因素对冷战结束的影响后,栏目再次提出总任务,成功构建起完整的“总—分—总”结构的问题链,通过贯穿全文的设问方式,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其系统化地吸收所学。栏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深化学生的理解,也巧妙地帮助教师完善了教学设计。
  中新两版教科书中的问题性提注都可有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霍德版教科书连贯、分段式的设问方式,还可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问题链设计、使用小组合作的答题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活跃课堂氛围。
  三、课后习题的异同
  习题是指“在课文前、课文中或课文后设置的要求学生回答、回忆、总结、深入思考等各种性质的问题”[14],它作为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的一把‘钥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5]。   霍德版教科书中的课后习题主要由“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实践”两个栏目构成。同样以“冷战的结束”部分为例,为让学生将教科书中分散的板块内容融会贯通为真正的整体,“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栏目首先向学生阐述历史变化的概念,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之影响,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领会此时期的历史变迁[16]:
  历史变迁的概念经常被用来描述和评价社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这包括确定和理解过去的事件或时刻之间的联系,或过去和现在的某些点之间的联系,以便在它们之间进行有价值的比较。
  历史上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个孤立的事件或一个按顺序发生的事件列表来识别。你们还应理解变化的不同方式。例如,变化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以看作是因果链的一部分。
  ……
  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如何改变了苏联?下表提供了这些政策所带来的变化以及在冷战最后几年中持续存在的连续性的例子。
  栏目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即让学生从经济、文化角度,自主分析戈尔巴乔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影响[18]: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问题的要求,完成第143页中首次出现的表格。这将帮助你认识到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持续性。
  这一系列训练旨在让学生切实领会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发展间的联系,为检验这一目标,编写者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阐述各因素间的影响作用以及对结束冷战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调查任务栏目的最终目标[19]: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表格,请构建段落来评估各个考虑领域的历史变化。在构思段落时,你应牢记以下要点:
  ……
  当你完成了这一任务,你需要撰写一个总的结论来总结你的发现。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历史实践”两个栏目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提供方法论并通过具体实践来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技能的掌握。此二者与贯穿全文的问题型提注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
  部编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栏目为“课后活动”,这一栏目通常由少量习题构成习题形式并不固定,客观题多旨在迅速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非客观题则大多采用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这类习题难度略有提升,同时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史学素養。
  可知,中新两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都可有效检验学生的史实掌握及史学技能。霍德版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开放性与连贯性,事实上符合了2013 年新加坡修订后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知识与理解层面上,学生应该能够展示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历史作为建构 ,意识到历史是从证据中构建的……比较研究的时期,事件和问题的不同方面,以确定变化和连续性”[20],这样的习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切实领会所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分析的能力。我国部编版教科书中课后习题兼具多种题型,在培养学生史学技能的同时亦可高效地检验学生对史实的掌握情况,教师可立即收到反馈以检验自身教学成果,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四、结语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下)与霍德教育版《All About History : Unit3 Bi-Polarity and the Cold War》均是在充分参考本国国情、教育现状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科学的历史教科书,各有其值得称道之处。霍德版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解释、知识整合的能力,但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方面仍存在不足;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涵盖的历史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其课文辅助系统更偏向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线教师若能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做出相应调整,在充分掌握、利用教科书知识及课文辅助系统的基础上,将新加坡教科书中优秀的教学理念迁移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势必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习能力,塑造出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具备辩证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注释】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29页。
  [2]根据新加坡教育司网站公布的最新版获批教科书清单,霍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llAbout History世界历史系列教科书已获得新加坡教育司认可,具有权威性。
  [3]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版本。
  [4]Aron Paul and Datin Seri Judy Ling,All About History: Unit3 Bi-Polarity and the Cold War,Hodder Education,2014,contents. 此为笔者自译版。
  [5]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第234页。
  [6]Aron Paul and Datin Seri Judy Ling,All About History: Unit3 Bi-Polarity and the Cold War,p.122-141. 其中,1号栏目来源于第122页;2号栏目来源于第124页;3号栏目来源于第141页。
  [7]参见华萍:《新加坡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特点研究——以霍德教育版
其他文献
北大荒农垦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下辖10个农场分公司,分布在哈尔滨市“五区五县”,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  哈尔滨公司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以“融”为牵引,统筹民生发展,打造融城经济,构建三大产业板块,实施三产融合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引领行业发展,带动黑龙江省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和北大荒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北大荒中央厨房博览园和全产业链农副产品储运销售中心,实现从田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正在引领并拉动历史课程体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及历史学业评价、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内容。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1
近几年,主打价格优惠、打包售卖的“联合会员”在网上流行开,这一互聯网企业获客的新招数,引得各大平台纷纷入局。不同平台会员以打包形式进行发售,是平台间打通消费场景、升级用户体验的全新尝试。  然而,各平台热衷“联姻”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用户增长乏力、获客成本升高的焦虑。有用户吐槽,会员打包之后,一些平台会员用不上,部分会员权益受限制,想占便宜没那么容易。低价获客  广州上班族贺蕴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追剧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在通过党史的学习,青少年能从党史中汲取先辈的经验奋力前行,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资源与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信念。党史学习教育与青少年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因此中学党史学习教育可在借鉴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中培养青少年深厚的家国情感。  一、中学生党史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教科书中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1]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时要关注逻辑关系。逻辑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学好历史就要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掌握逻辑,可发掘出学生头脑中的资源,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掌握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尤为重要。掌握知识逻辑,就是在整体
图/郑智维  位于榆林城区东北27公里处,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属于典型的风沙草滩区。  通过优化产业发展,金鸡滩镇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新型模式,着力打造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小坟滩三产融合文旅园,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服务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该镇正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发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金鸡滩镇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恢
空间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使历史更贴近事件的原始存在状态,便应该在空间维度上进行编排和创造,赋予历史事件一种空间性的结构。[1]相对于历史时序,教师较缺乏营造历史空间引领学生体悟历史的策略,故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像“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样的封闭历史空间,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堆无法想象的数据,以及上百万个没有名字的死难者。这不利于建构符合伦理、真实而深入人心的历史记忆。那么如
“大历史”的英文名是Marco-history,这一名词是黄仁宇先生所独创,取“宏观历史”之意。用黄仁宇自己的话说“大历史”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中去。“宏观”与“放宽视野”是黄仁宇在解释“大历史”时的两个要素,“宏观”即“空间意义上的放宽视界”,黄仁宇认为“大历史”应是打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而使世界成为一体,以全球视野来研究历史。在此基础之上的“大历史观”则是“主张从客观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六十五)  德国启蒙运动孕育并发展于政治长期分裂、国家尚未统一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期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以文学为阵地,抨击封建制度,促进民族统一,构建民族自信,重塑民族文化。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剧作家,他以文学作为武器,写出以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绿蒂》为代表的多篇作品,揭露和批判了十八世纪德意志社会的猥琐偏狭、封建意识
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在心底扣问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明确的主题和鲜活的内容?抑或是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思来想去,我仍觉得缺少点什么。历史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在历史课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思考中的困惑。困惑之际,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的一段话引发了我的深思。他认为: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