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赫兹伯格在《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中提到"多义性","很多物件和形式几乎都只有一个单一的目的一一通常是科技产品,而它们必然功能简单,它们必须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多也不少,但是大多数物件和形式,除了它们被设计所赋予的,并且因此被命名的单一功能外,还具有附加的价值和潜力,因而功效很大。这一较大的功效,我们称之为"多义性"。从字面上讲,"多义"是指多种意义,"多义空间"则是指具有多种功能意义的空间。如果空间的性质决定该空间只能容纳单一功能,此空间为单一空间。如果在设计过程中采取某些特殊措施,可使空间兼容性增强,从而可能容纳多种功能,形成多义空间。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多义性;使用效率;尺度感;形体表达;色彩配置;附加价值
1引言
相对于对单一空间在单一功能不发生的时段导致的空间闲置,多义性底部空间则能做到空间的综合利用。多义性底部空间本身的适应性比较强,与多层建筑的底部空间相比,更能够满足多种功能性需求,也可以为空间的变化提供可能,以适应功能的变更,这使得多义性底部空间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使用效率。其次,多义性底部空间允许多种功能在同一空间中发生,从而促进功能之间的联系,节约交通流量。最后,高层建筑的多义性底部空间,使得人们愿意在空间中停驻,因而可以促使尽可能多的活动发生。所以,多义性空间可以在底部空间中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间的交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义性作为底部空间属性之一,对底部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尺度多义
多义性底部空间可以由各种空间限定要素灵活构成,空间和限定构件以图底关系,形成特定的互动关系,它不是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剩余空间,而是经过设计将空间构成与视知觉动线相结合的计划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存在着适宜的尺度关系。城市空间一般具有两种尺度:适合于城市景观的建筑主体的城市尺度和适合于街道上步行者的人体尺度。前者是建筑主体造型、大型构件、体量组合等形成的,后者则是由建筑临街面上挑台、标志牌、出檐与场地环境中的景观因素等形成的。多义性空间在尺度上的变化,加强了空间序列的丰富性。丰富的空间形态可以提供给人们灵活多样的选择,从而提供满足多种行为活动要求的空间环境。
底部空间因功能的不同,形成场所的尺度感而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尺度可以参考: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米)和80英尺(约24米)都是宜人的尺度。格尔建议最大尺度可到70~810米(230~833英尺),因为这是能够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另外,还可结合看清面部表情的最大距离做出决定(20~80米,或65~80英尺)。
此外,还有芦原义信在其《街道的美学》中关于空间尺度的多义性描述:把建筑临街面的轮廓划分为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第一次轮廓线是决定建筑外观形态的轮廓线,第二次轮廓线则是由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轮廓。第二次轮廓线固然有尺度转化与创造宜人的小型和流动空间的作用,但芦原义信认为,过于繁复的第二次轮廓线阻挡了人们对建筑轮廓的观瞻,不利于城市街道形成连续的景观画面。在街道上应保证人们欣赏到建筑的整体主立面,从而形成建筑对街道的景观控制与导向作用。
3适用多义
相同时段容纳不同功能,即底部空间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可以容纳不同的活动的产生。空间层次上的意义叠加使不同的空间要素在空间内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空间活动,使同一空间可以同时被不同方式利用。如广州市场大厦的环廊是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同一空间内可以同时容纳多种功能的发生,如交通、休憩、娱乐、商业等等。
高层建筑底部开敞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聚会和活动的场所,适用多义性是其空间的基本属性。活动的开展、信息的交流都是以适用性为前提。过渡空间应易于安排各种活动,包括休闲、运动、集会、娱乐等,便于各种人群使用,在空间处理上还应有良好的可达性。此外,车辆通道的安排及人流路线的组织是保证开敞空间可达性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给空间的组织带来很大影响。就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本身来讲,适用多义性包含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为不同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使得过渡空间的组织呈现多样的层次与序列,极大丰富了底部空间的形态。
半开敞空间是亦此亦彼、亦内亦外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的融合、渗透的空间形式为城市和建筑带来了生动的空间效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及适用于不同使用要求的场所,也为沉闷的城市空间注入新的元素。它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社会空间,是能使人们感到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同时半开敞空间使建筑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担负起城市中的一些功能。采用某些半开敞空间形式还可在不影响空间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城市和建筑的经济性。
4领域多义
不同时段容纳不同功能,即同一个底部空间在时间序列的变化下能够转换职能,容纳不同的功能需求。时间层次上的意义复合与个体对空间要素不同状态下意义的认识有关。认识主体通过对空间不同时间状态下功能、意义的联想,叠加成对空间的整体印象。
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每个人都为一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相遇重叠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适,"气泡"就是随人而动的个人空间,实质是一个虚空间,如同人理所当然的领域。感官印象的距离与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们几乎在所有的交往中都会有意识的利用距离的因素,它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中调节相互关系的强度。
另外,人们还要求空间领域具有多义性。美国奥斯卡·纽曼在研究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确认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求有相应的领域,即城市空间的领域性,在城市许多公共活动场所中,人们要求各种多义的领域性空间,基本为从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到公共性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假象一个空旷的大广场上,你面临着这个完全开敞的空间,而寻找不到可以稍微安静的休息一下或与朋友闲聊一会的半公共或半私密领域,你会感到索然无味。
5结语
空间多义性除了满足单一功能的要求,还应兼具多种功能用途,或是为空间的变化提供可能,所以空间多义性能够增强空间的适应能力,使得多种功能能够同时或相继在同一空间中产生,而不需要寻求更多的空间。它还使功能之间联系更加方便,提高空间活力,增建空间吸引力。空间多义性还能促进人际交往,加强功能之间联系就意味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允许人们对空间采用多种不同使用方式,尽量发挥人的创造性,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空间,从而鼓励多种功能使用发生,也就给建筑带来趣味和活力,因此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多义性更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的人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海乐. 多义空间-空间适应性研究及设计策略[D]. 重庆大学,2004.
[2] 凯文·林奇编著,项秉仁译. 城市意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90.
[3] 芦原义信编著,尹培桐译. 外部空间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81.
[4] 叶笛. 我国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设计研究[D]. 厦门大学,2007.
作者简介:郑良,男,满族 ,宁夏青铜峡人,2003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多义性;使用效率;尺度感;形体表达;色彩配置;附加价值
1引言
相对于对单一空间在单一功能不发生的时段导致的空间闲置,多义性底部空间则能做到空间的综合利用。多义性底部空间本身的适应性比较强,与多层建筑的底部空间相比,更能够满足多种功能性需求,也可以为空间的变化提供可能,以适应功能的变更,这使得多义性底部空间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使用效率。其次,多义性底部空间允许多种功能在同一空间中发生,从而促进功能之间的联系,节约交通流量。最后,高层建筑的多义性底部空间,使得人们愿意在空间中停驻,因而可以促使尽可能多的活动发生。所以,多义性空间可以在底部空间中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间的交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义性作为底部空间属性之一,对底部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尺度多义
多义性底部空间可以由各种空间限定要素灵活构成,空间和限定构件以图底关系,形成特定的互动关系,它不是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剩余空间,而是经过设计将空间构成与视知觉动线相结合的计划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存在着适宜的尺度关系。城市空间一般具有两种尺度:适合于城市景观的建筑主体的城市尺度和适合于街道上步行者的人体尺度。前者是建筑主体造型、大型构件、体量组合等形成的,后者则是由建筑临街面上挑台、标志牌、出檐与场地环境中的景观因素等形成的。多义性空间在尺度上的变化,加强了空间序列的丰富性。丰富的空间形态可以提供给人们灵活多样的选择,从而提供满足多种行为活动要求的空间环境。
底部空间因功能的不同,形成场所的尺度感而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尺度可以参考: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米)和80英尺(约24米)都是宜人的尺度。格尔建议最大尺度可到70~810米(230~833英尺),因为这是能够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另外,还可结合看清面部表情的最大距离做出决定(20~80米,或65~80英尺)。
此外,还有芦原义信在其《街道的美学》中关于空间尺度的多义性描述:把建筑临街面的轮廓划分为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第一次轮廓线是决定建筑外观形态的轮廓线,第二次轮廓线则是由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轮廓。第二次轮廓线固然有尺度转化与创造宜人的小型和流动空间的作用,但芦原义信认为,过于繁复的第二次轮廓线阻挡了人们对建筑轮廓的观瞻,不利于城市街道形成连续的景观画面。在街道上应保证人们欣赏到建筑的整体主立面,从而形成建筑对街道的景观控制与导向作用。
3适用多义
相同时段容纳不同功能,即底部空间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可以容纳不同的活动的产生。空间层次上的意义叠加使不同的空间要素在空间内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空间活动,使同一空间可以同时被不同方式利用。如广州市场大厦的环廊是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同一空间内可以同时容纳多种功能的发生,如交通、休憩、娱乐、商业等等。
高层建筑底部开敞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聚会和活动的场所,适用多义性是其空间的基本属性。活动的开展、信息的交流都是以适用性为前提。过渡空间应易于安排各种活动,包括休闲、运动、集会、娱乐等,便于各种人群使用,在空间处理上还应有良好的可达性。此外,车辆通道的安排及人流路线的组织是保证开敞空间可达性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给空间的组织带来很大影响。就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本身来讲,适用多义性包含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为不同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使得过渡空间的组织呈现多样的层次与序列,极大丰富了底部空间的形态。
半开敞空间是亦此亦彼、亦内亦外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的融合、渗透的空间形式为城市和建筑带来了生动的空间效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及适用于不同使用要求的场所,也为沉闷的城市空间注入新的元素。它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社会空间,是能使人们感到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同时半开敞空间使建筑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担负起城市中的一些功能。采用某些半开敞空间形式还可在不影响空间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城市和建筑的经济性。
4领域多义
不同时段容纳不同功能,即同一个底部空间在时间序列的变化下能够转换职能,容纳不同的功能需求。时间层次上的意义复合与个体对空间要素不同状态下意义的认识有关。认识主体通过对空间不同时间状态下功能、意义的联想,叠加成对空间的整体印象。
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每个人都为一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相遇重叠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适,"气泡"就是随人而动的个人空间,实质是一个虚空间,如同人理所当然的领域。感官印象的距离与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们几乎在所有的交往中都会有意识的利用距离的因素,它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中调节相互关系的强度。
另外,人们还要求空间领域具有多义性。美国奥斯卡·纽曼在研究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确认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求有相应的领域,即城市空间的领域性,在城市许多公共活动场所中,人们要求各种多义的领域性空间,基本为从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到公共性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假象一个空旷的大广场上,你面临着这个完全开敞的空间,而寻找不到可以稍微安静的休息一下或与朋友闲聊一会的半公共或半私密领域,你会感到索然无味。
5结语
空间多义性除了满足单一功能的要求,还应兼具多种功能用途,或是为空间的变化提供可能,所以空间多义性能够增强空间的适应能力,使得多种功能能够同时或相继在同一空间中产生,而不需要寻求更多的空间。它还使功能之间联系更加方便,提高空间活力,增建空间吸引力。空间多义性还能促进人际交往,加强功能之间联系就意味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允许人们对空间采用多种不同使用方式,尽量发挥人的创造性,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空间,从而鼓励多种功能使用发生,也就给建筑带来趣味和活力,因此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多义性更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的人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海乐. 多义空间-空间适应性研究及设计策略[D]. 重庆大学,2004.
[2] 凯文·林奇编著,项秉仁译. 城市意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90.
[3] 芦原义信编著,尹培桐译. 外部空间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81.
[4] 叶笛. 我国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设计研究[D]. 厦门大学,2007.
作者简介:郑良,男,满族 ,宁夏青铜峡人,2003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