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中的变化美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永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他的大量获奖新闻作品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也在写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得主旋律新闻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风采。本文从角度创新、结构创新、手法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几个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希冀会对新闻作品的写作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新闻写作创新思维主旋律
  
  以求新为目标的新闻理念
  
  贾永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现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自从进入新华社以来,十几年间,贾永先后承担了韩素云、李向群、李国安、柏耀平、范匡夫等18个全国、全军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并参与策划和报道了1991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报道,1997年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报道,1998年抗洪报道,l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报道等重大题材报道。贾永的军事新闻作品篇篇都与我党我军我国的政治军事生活的大事有关,重大题材报道很大程度上“形式”决定性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但是重大题材报道最易人云亦云,难以形成特色,而贾永的重大题材新闻作品无论是采写意识,还是叙事表意方法,都有过人和创新之处。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贾永认为,“一个新闻单位的理念和风格,也许是一名记者无法左右的,但是,记者至少可以左右自己的采访和手中的笔。”①他曾经四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透视贾永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深刻地领略其大气磅礴的报道风采,也可以从中获得全新的新闻创作理念。而这些,对于我们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如何加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是很有启示的,新闻不但要有好的内容,不断探求新的表达方式也很重要,正如贾永所说:“新闻永远是一项求新的事业,哪怕一点点的重复或守旧都会令她失去她特有的引人之处。”②
  
  贾永新闻作品的创新思维
  
  结构创新:“没有一个好的形式,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出来。”③正是意识到了重大题材报道的手法、形式对报道效果的重大影响,贾永在写作每一篇稿件时都费尽心思去寻求最好的报道形式,能借用报告文学手法的就借用报告文学手法,能运用散文笔法的他就用散文笔法,总之,不拘一格,力求给读者新鲜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范式就是最好的范式。”④例如:女将军李贞逝世,按照惯例只发消息,但是贾永把她作为一个典型来报道,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并被收入小学生德育教材。再比如,他在报道著名医学专家陆裕扑时,以《生命之火为祖国燃烧》为题,借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在不长的篇幅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医学专家的高尚情怀。
  最让人称道的是《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一文,在该文中贾永尝试用书信体报道装备战线典型张永平,张永平没有辉煌的人生和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典型意义的好人。他英年早逝,是师装备部部长。装备问题是军事新闻中的禁区,所以这个报道难度很大,贾永巧妙地采取了“给母亲写信”的形式,不仅回避了专业性较强的装备术语,更充分发挥了这种文体特有的写个人隐私内容和抒情性特点,写出了“人们真心敬佩他,真情怀念他,甚至眼含热泪追忆他”⑤的原因所在。尝试获得成功,使张永平在“生病—工作—忘我—牺牲”的一封信中耸立成一个大写的人。在我们印象中,书信经常作为新闻资源被写入新闻作品,但是难以成为新闻文体,贾永用第一人称写人物通讯,成为公认的对典型报道的有益创新。贾永还将散文形式运用到典型报道中,《生死行程六万里》堪称一篇优美的散文,此文写的是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边防骡马运输队队长尹祥美,贾永将笔触重点放在那条让尹祥美魂牵梦绕、柔肠寸断的边关路上,明写千难万险的边关路,暗写千辛万苦的人生路,全文仅2800字,却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时各大媒体都参与了对尹祥美的宣传,但只有这一篇获得了总政评比一等奖、新华社优秀作品奖。
  角度创新:贾永有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敏锐眼光,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9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贾永没有像其他许多记者那样飞往西藏,而是顺着青藏公路乘汽车边采访边赶往西藏,他冒着高寒缺氧和塌方泥石流的威胁,几乎丢掉性命,在两条高原公路口他发现这两条公路是个巨大的“人”字:一撇,川藏公路;一捺,青藏公路。贾永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以人字形川青藏公路作为人权的“人证”,写出了不同凡响的通讯《壮美的人证》;第一部分:“路——生存的呼唤”,“对于西藏的振兴与繁荣,路便是血脉。”第二部分:“路——艰难的拓进”,着重写修筑公路的艰难。第三部分:“路——生存的代价”写的是为了修筑公路而牺牲的生命。最后:“路——托举起西藏繁荣的哈达”,“这条金色的哈达,是连接内地与边境的幸福之路,繁荣之路。”⑥贾永没有从概念到概念地按照一般纪念性报道的思路去阐述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是独辟蹊径,该通讯播出后,各界同声叫好,认为是一篇批驳西方所谓“人权卫士”的檄文。
  再比如:贾永的另一篇作品《跨国授勋》是一篇获得《中国青年报》“青春之光”征文一等奖的佳作,该文的过人之处在于贾永以独特的视角截取了中国士兵顾伟群和美国将军劳伦斯交往的一个片断——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外军事表演。⑦文章以两条明线展开:一个是荣获过12枚外国勋章的中国士兵顾伟群,一个是不愿意给外国军人授勋的美国将军,但是贯穿其中的不是对立而是征服与欣赏,最后顾伟群征服劳伦斯的是其杰出的实力与本质,这独特的视角不能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出奇制胜之感。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阳的光辉,精心选择的一瞬间能够蕴含中国军人的勇敢、顽强和智慧。
  手法创新:不讲写作技巧的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新闻,不善于创新的军事新闻报道是没有读者和发展前途的新闻,新闻工作如同新闻的特性一样,要创新。贾永在新闻报道中创新的一个方面是在自己的新闻作品中借鉴和运用了其他艺术形式:
  比如“留白”:这是国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贾永巧妙地把它用于新闻报道之中。《秋天,我们发起进攻》一文,写的是在我军一支著名的精锐之师和我军第一支模拟敌军部队之间进行的一次实战化对抗演习,作者用了万余字的篇幅充满镜头感地描写了演习前红、蓝两军的斗智斗勇,悬念、特写、双线交叉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情节扣人心弦而又引人入胜,读者的体验仿佛是在亲历一场战争。“‘咝’,第一排炮弹带着啸叫掠过秋日的晴空。炮火急袭开始了”。⑧就在这演习开始之际,整个报道戛然而止,“秋天里,一支步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发起进攻”。⑨没有描述红蓝两军最后的激烈对抗,没有关于演习胜负的说明,一场演习报道在演习刚刚开始之际结束了。演习的精彩程度,任由读者去想象。如此一来,精心留出的空白产生了一种纵深、深邃的美感,形成了余音袅袅、意境在外的效果。
  运用蒙太奇和立体化等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重大题材报道往往时间跨度长,空间地点经常变换,涉及的人物多,因此在结构上也较为复杂。单一的时间或空间结构很难满足写作的需求,这就需要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在文字作品中,贾永巧妙地运用和借鉴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和建构新闻作品的立体时空。比如在《秋天,我们发起进攻》和《世纪大演兵》中,采用了电影分镜头稿本的蒙太奇结构,将规模宏大的演习过程划分为一个一个体验式的镜头。比如:“傍晚,红军坦克部队临时集结地;0时,马岗附近无名山包,稍后,隐蔽的小树林;黎明,总导演部。”⑩用现场画面传递信息,捕捉细节,动静结合,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战斗状况的不断变化,画面般地展示演习进程。许多场面描写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延续较长时间,占用较大篇幅,并不断调整角度和方位,让环境现场连贯,产生特有的时空氛围,建构起作品的立体时空。而在《猎鹰傲视天地间》中描写孙凤阳驾驶飞机试飞时综合运用了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描写,构成空间感很强的立体“图景”,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浓郁的现场氛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模式创新:贾永的模式创新更好地表现在他对报道的组织与策划上,他认为,具有较强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是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工作的具体体现。他曾经三天三夜跟随演习部队报道红蓝实兵对抗演习,写出了“中国第一篇体验式演习报道”——《秋天,我们发起进攻》,1996年,长征胜利60周年,贾永和两位年轻记者通过重走长征路开始了“追求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系列报道活动,3个月里采访了红军经过的13个省市,刊发了上百篇对内对外报道,写出了《走进长征》和《走过长征》两本书,在河北和北京两地举办了大型影展,拍摄的3集电视片《红飘带上的花环》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国防大学组织将军学员重走长征路,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一场报道最终被组织成了一个全国性活动。2000年“八一”前夕,贾永策划并组织了“体验中国军队”系列报道,20余位军事记者走入14支军兵种队伍,与广大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同演习,写出了《体验中国军队》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新华社发通稿,出版了《深层体验中国军队》一书,“标志着我国军事新闻界首次大规模的体验式报道获得成功”,无论是对读者还是新闻界来说,“这都是一次引人注目的突破”。
  技术创新: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传播工具,也为开创全新的报道方式和体裁提供了可能。现代化首先是人思想的现代化,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理念和对创新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实现,贾永就是具有这样意识的人。1997年,在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报道中,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率先使用了滚动发稿,按照快讯、简讯、详讯的次序,由简到繁地报道解放军履行防务职能的过程,其结果是国内外媒体的大量采用。这无疑是军事报道的一次突破。1999年,在国庆50周年的阅兵报道上,解放军分社再次采用了滚动报道,并在滚动报道中格外注意增加了一些新信息和历史背景,这一革新,受到媒体用户的高度认同。2000年10月13日,全军科技练兵成果汇报展示在燕山深处等四地展开,这是1964年大比武以来,演练层次最高,涉及范围最广,使用技术含量最新的一次全军性联合演兵活动。由于军事行动有其严格的保密规定和难以预想的进程,电视直播因其无法过滤性而不能进行。与此相比,网络直播有巨大的优势,可以在保密的前提下进行有选择的直播,于是贾永和同事们决定在新华网上进行演习直播。演练开始,新华网一时点击无数,空前火爆,这次军事行动首次网上直播,受到了新华社和总参谋部的表扬,稿件被评为当年新华社优秀作品。
  
  注释:
  ①至⑩《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研讨文集》,蔡惠福、余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研讨文集》,蔡惠福、余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贾永:《从神五到神六中国载人航天的一大步》,新华社,2005.10.12。
  3.贾永:《飞向太空的航程》,新华社,2003.10.16。
  4.贾永:《猎鹰傲视天地间》,《人民日报》,2002.7.29。
  5.贾永:《四百壮士战洪魔》,《光明日报》,1998.8.9。
  6.贾永:《体验中国军队》,新华网。
  7.贾永《回眸抗美援朝》,新华社,2000.10.25。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高校学报发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报有形发行,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新出版的学报向文化市场的传递过程,也就是指学报出版后向读者输送的过程,包括学报出版前的宣传、征订直至到达读者手中的全过程。二是高校学报无形发行,即学报承载的知识与信息被读者认知的过程。对学报发行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学报的质量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它实际上直接决定着读者的订阅选择。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学报发行指的是学报
期刊
电视节目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观众?策划者如何在开发新节目时就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在现代电视产业链上,节目制作和营销环环相扣。电视节目的设计应该和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将消费者的利益贯穿节目始终,正是一个新节目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在。  《我们》和《大家看法》是中央电视台两档较为成功的品牌栏目。《我们》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思科公司联合制作的一档谈话栏目。从2008年1
期刊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吴宓的性格中,有特别执著的一面。他的勤勉用力和严谨,有时几近刻板——不管是过去编辑《学衡》杂志,还是教学、上课。据钱穆先生回忆,西南联大南迁之时,抗战初期,办学条件简陋,吴宓与钱穆、闻一多、沉有鼎四人合居一室。“雨生(
期刊
高校校报是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宣传阵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学生记者既是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又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其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高校校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原则。这既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又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宣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同时,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三结合”原则。高校宣传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让
期刊
摘要:高校是我国教育与科研的主要阵地,是社会高级专门就业人才培养的基地。DV摄录像机及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价格低廉,使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较为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对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多方特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并指出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摄制时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高校校园DV新闻DV专题特性分析    DV即数字格式一体化摄像机,是在现有模拟摄像一体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一体机
期刊
摘要:新闻写作必须酝酿、提炼和深化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就没有思想,没有主题的文字是毫无意义的文字。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的过程,主题的提炼必须向集中、新颖、鲜明、深刻的目标进化.使之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提炼和深化主题中,必须做到思想敏锐、主次分明、随时琢磨和把握对方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 主题 酝酿 提炼 深化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
期刊
高校BBS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一个敏感地带,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学生中最新的思想动态,显示出校园突发事件的端倪。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BBS,加强管理,充分利用BBS,积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从高校BBS网站建设出发,通过对高校BBS中网络传者及受众的分析,对BBS议题特点及BBS议题建构方法的阐
期刊
2004年年底,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省级及副省级电视台开通少儿频道。因资金、人员等问题,目前全国共开设以少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化频遁近30家,少儿频道如何走出资金不足的困境,始终是困扰少儿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问题。现以在上海地区展开的未成年人电视诉求状况调查为例,探讨解决少儿频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得数据与结论应该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以上海地区为样本的意义在于:上海东方少儿频道开播于2
期刊
一、解读《新闻日日睇》    《新闻日日睇》是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4年2月2日开播的一档新闻评论类的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以它鲜明的特点吸引着广大观众。节目的特点十分鲜明,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化”:题材本土化、语言方言化、立场平民化。  由于受到观众的持续关注,《新闻日日睇》在2004年10月11日进行扩版。新版节目除保持原有的解读评说当日有影响力的头条新闻及重要时评之外,又加入了自采的短新闻
期刊
媒介是文学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传播媒介是传播文学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于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从传播媒介演进与文学进步发展的互动关系上看,文学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在人类社会及其传播一起走进“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是否保持了人类既定的审美旨趣,评价文学作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