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是文学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传播媒介是传播文学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于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从传播媒介演进与文学进步发展的互动关系上看,文学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在人类社会及其传播一起走进“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是否保持了人类既定的审美旨趣,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是看重其“艺术”的人文性内涵还是执迷其“技术”工具的幻象创造,都成为必须考辨和斟酌的问题。
被称作“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借助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日渐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呼百应的“偶像”,这使得“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技术沙文主义”又有了滋生的土壤,造成了人文价值理性的遮蔽和冷落。那么,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游戏冲动”对“审美动机”的消解
新媒介环境下,文学创作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学创作不再是特殊人群的特权,文学作品的审美旨趣也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独特体会。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文学写作的“发轫者”多数不是从事文学出身的,甚至不是学“文”的。他们大多属于文学边缘人群或业余文学爱好者。学水利的痞子蔡,学通讯的邢育森,学金融的安妮宝贝和宁财神,学理工出身的李寻欢,画家出身的恩雅,在外企工作的黑可可等。上网休闲,摆弄文学的“无心插柳”其实质更多的是游戏冲动,而非审美动机。从技术的角度说,新媒介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更适宜于艺术中的游戏倾向,它追求光影之间的感官效果,很容易消解人们心中对于永恒性的崇拜,进而使原本向往纯美与崇高的理性思维麻木。从积极的角度看,“游戏”是张扬个性、使人个性解放的有效手段,但难免会动摇责任与道义、松懈意志和旨趣,可能使文学艺术活动失去庄重和崇高,乃至抛弃价值和意义,最终使创作始于游戏而止于游戏。
“技术智慧”对“艺术规律”的消解
新媒介说到底是一门新技术,新时代的文学传播与传统文学传播的区别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以机换笔”、“软载体飘移”、“无纸传播”、“蛛网覆盖”、“交互式欣赏”、“虚拟现实”等,这些文学传播新现象都是基于新技术背景而出现的。但新媒介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优势不等于文学强势。也许有人会说,新媒介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改变文学本身。说到底,文学源于生活积累、源于精神创造,而非源于技术,技术只是艺术借助的工具、手段罢了。虽然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艺术起源于“技艺”,但艺术一旦从“技艺”中剥离出来就超越了“技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创造性而朝着价值理性迈进。新媒介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它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本身。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工具理性着眼于“器”与“物”的因素和目的,价值理性则关注于“道”的宗旨和“人”的因素,它们往往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及其认知方式。新媒介技术的泛化和至上化所引发的“工具理性”具有一种见物不见人、重器不重道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倾向。技术决定论导致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出现,导致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横陈在人类面前,禁锢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新媒介技术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捷的技术载体,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可以实现“天涯变咫尺”的情景,可以实现不必依赖于自身的亲感、亲为就能够认识世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与艺术创作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有共同的一面,这对文学创作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技术的新奇和玄妙,又可能使人们陷入技术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进而迷失文学艺术的本性,误将虚拟的技术符号当作普遍的真实价值,其严重后果是可能误入人类导向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途。因为在新媒介情境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电子化的工业流程与大众化的价值追求容易造成普遍化、标准化、纯数量化的时空模式,“数字化生存”掩盖了真实的生存图景,非自然、非人性的成分引入时间、意识、理性、历史的世界之中,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和价值理性的阻隔,带来文学艺术对人性的遮蔽和对人文的偏离。
总之,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文学传播的发展,又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阻碍”前进的步伐。当我们从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学传播进步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与文学的关系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精神创造和人文价值;反对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反对技术决定论,尊重文学艺术的终极追求,毕竟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乘着传播媒介技术的翅膀,文学传播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编校:施宇
从传播媒介演进与文学进步发展的互动关系上看,文学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在人类社会及其传播一起走进“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是否保持了人类既定的审美旨趣,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是看重其“艺术”的人文性内涵还是执迷其“技术”工具的幻象创造,都成为必须考辨和斟酌的问题。
被称作“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借助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日渐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呼百应的“偶像”,这使得“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技术沙文主义”又有了滋生的土壤,造成了人文价值理性的遮蔽和冷落。那么,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游戏冲动”对“审美动机”的消解
新媒介环境下,文学创作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学创作不再是特殊人群的特权,文学作品的审美旨趣也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独特体会。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文学写作的“发轫者”多数不是从事文学出身的,甚至不是学“文”的。他们大多属于文学边缘人群或业余文学爱好者。学水利的痞子蔡,学通讯的邢育森,学金融的安妮宝贝和宁财神,学理工出身的李寻欢,画家出身的恩雅,在外企工作的黑可可等。上网休闲,摆弄文学的“无心插柳”其实质更多的是游戏冲动,而非审美动机。从技术的角度说,新媒介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更适宜于艺术中的游戏倾向,它追求光影之间的感官效果,很容易消解人们心中对于永恒性的崇拜,进而使原本向往纯美与崇高的理性思维麻木。从积极的角度看,“游戏”是张扬个性、使人个性解放的有效手段,但难免会动摇责任与道义、松懈意志和旨趣,可能使文学艺术活动失去庄重和崇高,乃至抛弃价值和意义,最终使创作始于游戏而止于游戏。
“技术智慧”对“艺术规律”的消解
新媒介说到底是一门新技术,新时代的文学传播与传统文学传播的区别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以机换笔”、“软载体飘移”、“无纸传播”、“蛛网覆盖”、“交互式欣赏”、“虚拟现实”等,这些文学传播新现象都是基于新技术背景而出现的。但新媒介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优势不等于文学强势。也许有人会说,新媒介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改变文学本身。说到底,文学源于生活积累、源于精神创造,而非源于技术,技术只是艺术借助的工具、手段罢了。虽然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艺术起源于“技艺”,但艺术一旦从“技艺”中剥离出来就超越了“技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创造性而朝着价值理性迈进。新媒介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它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本身。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工具理性着眼于“器”与“物”的因素和目的,价值理性则关注于“道”的宗旨和“人”的因素,它们往往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及其认知方式。新媒介技术的泛化和至上化所引发的“工具理性”具有一种见物不见人、重器不重道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倾向。技术决定论导致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出现,导致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横陈在人类面前,禁锢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新媒介技术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捷的技术载体,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可以实现“天涯变咫尺”的情景,可以实现不必依赖于自身的亲感、亲为就能够认识世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与艺术创作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有共同的一面,这对文学创作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技术的新奇和玄妙,又可能使人们陷入技术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进而迷失文学艺术的本性,误将虚拟的技术符号当作普遍的真实价值,其严重后果是可能误入人类导向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途。因为在新媒介情境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电子化的工业流程与大众化的价值追求容易造成普遍化、标准化、纯数量化的时空模式,“数字化生存”掩盖了真实的生存图景,非自然、非人性的成分引入时间、意识、理性、历史的世界之中,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和价值理性的阻隔,带来文学艺术对人性的遮蔽和对人文的偏离。
总之,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文学传播的发展,又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阻碍”前进的步伐。当我们从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学传播进步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与文学的关系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精神创造和人文价值;反对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反对技术决定论,尊重文学艺术的终极追求,毕竟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乘着传播媒介技术的翅膀,文学传播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