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信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旅游文化》课程为研究对象,选取“探访帝陵”单元为例展示了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 旅游文化 信息化 教学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又一次引发了教育的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统筹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引导学生从“听、记、背、练”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转变,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1]。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目标制定的多元性、学习的自主性、评价的动态及时性及信息技术的支撑性的特征。信息化教学设计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为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崭新空间。本文以“探访帝陵”单元工作任务为例,探讨了《旅游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同时引发了一些反思。
  一、《旅游文化》课程单元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了《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前导课程,对旅游有了一定认识。《旅游文化》课程是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同时为后续的《导游业务》及《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庞杂且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结合导游岗位实际调研的需求分析、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等进行二次开发,并补充与江苏旅游有关的知识,设计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课程内容。
  将原来泛讲的章节重新整合为七大模块(见图1),以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和讲解水平、激发学生对人文旅游景观的兴趣为目的,开展项目教学。其中建筑文化模块设计了三个项目:项目1走进宫殿,项目2探访帝陵,项目3寻访民居。其中,项目2由两个任务组成,任务(1):了解陵墓建筑形制变迁,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本次教学设计选取的是项目2探访帝陵中的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的内涵,2学时。
  图1 《旅游文化》教材内容整合后框架体系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宫殿建筑文化赏析的内容,但是帝王陵墓建筑的选址、地面建筑布局和建筑样式又隐喻着怎样的文化取向?如何改变游客把游览文化意蕴深厚的陵墓建筑景观简单等同于“看坟头”的想法?他们一知半解,而且对陵墓旅游资源不感兴趣,但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感知难度较大,因此尝试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化手段完成本单元教学。
  3.教学目标。
  由教学的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了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理解陵墓建筑基础构件、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掌握陵墓建筑旅游文化鉴赏的一般方法;形成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传播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4.重点难点。
  随着旅游经验的成熟,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文化欣赏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导游人员也面临向文化型导游转型的挑战。因此确定了教学重点为探究陵墓建筑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难点为导游服务人员应如何正确推介和引导欣赏陵墓建筑旅游文化。
  (二)策略选择
  陵墓建筑旅游文化教学单元文化内涵感知难度大,不便于现场实践,而且课堂用时有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和手段,以明孝陵为切入点解读深厚的陵墓建筑旅游文化,解决学习困难、启发学生找到文化鉴赏和讲解思路,进而举一反三,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则依托《旅游文化》课程学习平台,共享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在线评价等活动,并融入了明孝陵虚拟导览交互动画及趣味游戏,使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多样化、生动化呈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过程实施
  根据学生的一般学习和认知规律,将整个过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学习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本次课中学习为2课时,通过完成两个子任务学习本节内容,共计90分钟。其中包括创设情境、实施任务和归纳总结。
  1.课前准备——了解任务,构建小组。
  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平台获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明孝陵有关视频资料,同时熟悉与配合课程制作的《明孝陵虚拟导览》的操作,进行知识准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搜集历代帝王陵墓布局图片,对孝陵里各单体建筑的建筑构件按类型进行梳理形成表格,完成代表性帝陵差异分析。
  2.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动画导入。
  课堂上,通过动画导入任务,创设导游工作情境:假设你就是本次重访明孝陵文化之旅的导游员,怎么把明孝陵所体现的建筑礼制和文化内涵介绍给客人?从哪些点切入,唤起游客重游兴趣呢?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图2 学习单元教学实施过程步骤图
  3.实施子任务一。
  (1)师生互动,初识文化。
  借鉴前节宫殿建筑所学,教师引导学生可从建筑构件如台基、屋顶等入手探究陵墓建筑的文化意蕴,接着学生对课前梳理好的建筑构件类型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文化注释。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建筑构件类型如须弥座台基、重檐庑殿顶、脊兽等所反映的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完成对陵墓建筑文化的初步认知。   (2)课堂游戏,巩固新知。
  为了更好地掌握单体建筑的文化符号特征,学生在学习平台通过趣味游戏(如选屋顶、数门钉等)巩固知识,不仅复习了前节所学的古建筑构件的内容,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查对陵墓建筑基本构件的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3)模拟练习,迁移应用。
  之后设置知识应用测试环节,学生按要求对学习平台中图片资料如十三陵的长陵的各单体建筑进行文化符号解读,写出建筑构件文化内涵解说词,及时上传并选出小组代表展示,根据导游讲解规范师生共同点评。
  至此,子任务一完成。以上是从单个“点”的微观层面分析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那怎样才能引导客人全面系统地欣赏陵墓建筑文化内涵,则必须从点到面,从宏观视角解读,由此引出子任务二。
  4.实施子任务二。
  (1)分析选址,寻访文化。
  回忆课前所学视频,就“朱元璋令灵谷寺迁址”设问,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确两个文化解读方向,一为选址,一为布局。带着问题,由学生根据虚拟导览动画提供的对应的知识链接,分析讨论陵墓选址与风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协作尝试在明孝陵区域的卫星图底图上对其风水特征进行标注,进一步熟悉帝王陵墓建筑选址上独特的文化内涵。
  (2)研究布局,品读文化。
  让学生打开学习平台中课前完成的秦汉—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布局,总结明孝陵独特的布局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布局内涵,学生完成明孝陵建筑布局图片拖动趣味游戏,并将结果与北斗七星图比对,提示学生帝王陵墓多采用天宫、星宿图的一般规律和隐喻“魂归北斗”的文化意蕴。
  继续通过虚拟导览的导航,引导学生与故宫建筑群布局对比,发现明孝陵陵墓主体建筑区三进院落特征,进而归纳出“前朝后寝”、“事死如生”的陵墓布局思想。
  (3)解说文化,及时互评。
  各组学生尝试根据前面所学完成明孝陵选址文化或布局文化的解说词,并派出1名代表配合视频进行解说。其他同学根据课上所学的陵墓建筑文化鉴赏思路进行即时评价。学生相互借鉴、彼此启发、协作探究,共同建构起陵墓建筑文化赏析的思路和体系。至此,子任务二完成。
  5.归纳练习。
  (1)自我小结,解说录制。
  以上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程度的不同,选择明孝陵景区的某一景点创作300字左右的文化导游词,配合课前各自完成的明孝陵PPT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解后上传学习平台。
  (2)互听解说,师生共评。
  课后师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此外可以将推选出的优秀的作品保留并优化整合,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
  6.课后拓展——下载练习,分析比较。
  此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继续完成一次能力拓展任务,尝试将明清帝王陵墓文化的解读方法应用到其他帝王陵墓—清西陵、伟人墓—中山陵、名人墓—筠园(邓丽君墓)的文化解读之中,并撰写文化之旅推介文案,从而归纳出陵墓建筑类人文景观的文化鉴赏和推介技巧,构建完整的讲解知识体系。
  (四)效果反馈
  本次教学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为辅,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学习平台、虚拟导览动画软件及趣味游戏整合了学习资源,以信息化手段化解了枯燥的文化课程教学的困难,拓展了教学时空,提高了教学效率,破除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同时满足了智慧旅游和文化旅游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向文化型、专家型转型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使晦涩的文化知识更加生动、立体,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文化鉴赏的一般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后续的导游讲解、线路设计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二、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一)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同时“教”、“学”和“评”的工具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关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效果等方面[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因此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单一的学习形式和交流模式,但不能为了追求信息化而盲目地将技术与内容嫁接,教学设计才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通晓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首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信息化思维进行课程分析,才能确保对教学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的正确提炼;其次,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如选择恰当的媒体表现教学内容,借助最佳的功能实现教学互动等,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单元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能力是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保障。此外,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强调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3]。因此,学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会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并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调控方面不断积累和反思,促进他们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调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制订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但是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这一流程步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在教师、内容、方法、互动和评价方面有别于传统课程,并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方式。在设计过程中要本着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宗旨,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课程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根据教学要求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强调设计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寅龙,李前进,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15-17.
  [2]曹熙斌,杨方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6-60.
  [3]李园园,李勇.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2014,(15):1-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整体构建研究》(2015
  JSJG366)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翻译从最初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现在实现了到文化的转向,目前不乏从文化对比及文化沟通角度做出的研究。本文从黑人文学《约翰的归来》这一短篇小说译文出发,探讨美国黑人这一既融合又被排挤的种族与汉译的关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例子的研究,试图找到较为合适的翻译处理方法。关于种族与汉译,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为美国黑人英语这一特殊方言的汉译,通过几种翻译方法的对比,语音飞白法更为合适。一为主流感情色彩
摘要: 普通高等院校组建管乐团,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组建管乐团,要针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把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实践平台,精心组织,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管乐团的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 高等院校管乐团排练演出教学管理发展路径  一、高校管乐团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2009年10月
摘 要: 文章通过自编问卷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进行就业素质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在对调研数据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师范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师范生 就业现状 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已达到749万。目前普通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过去的几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教师的原因,
摘 要: 为贯彻落实事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国贸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
摘 要: 南京特教学院为了顺应特殊教育发展及社会人才的需要,增设了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培养具有“双师应用型”人才,即有双重能力的音乐教师——既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水平又有一定的音乐治疗能力。只有在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摸索出科学的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双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
摘 要: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表现得十分活跃。技术手段的应用直接左右互动媒体装置作品的艺术形式,反之,创新的互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法是技术应用的有力推动。文章对一系列以LED灯光为媒介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为案例,在技术应用上进行剖析及互动手段的研究,探索归纳了声感互动、光感互动、触感互动及综合互动等艺术形式,阐明了互动媒体艺术创新与科技应用的关系。  关键词:
摘 要: 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末诗人陶渊明,最为后世称道的除了他的隐逸之举外,就属他的田园诗了。这些诗中,“酒”这一意象出现频率很高,而且被诗人赋予了丰富而深幽的寄托与含蕴;酒也是陶渊明隐居时的密友良朋。文章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中“酒”这一诗歌意象蕴含的探析,探讨陶渊明之归隐及其诗酒田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意象 酒  酒之于陶渊明,可以说不可或缺却
摘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作文首先是“想”出来的,然后才是“写”出来的。写好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有个好故事,二是精加工,三是有点意味,这也成为作文评判的三个标准:题材、结构与立意。其中好故事是基础,好故事离不开好题材,而好题材却是学生作文极其匮乏的。作者认为,选择好题材是避免平庸化现象的第一步,可以尝试给记叙的人物赋予特定身份,而且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写的策略。  关键词:记叙文 题
摘 要: 《何典》是一部奇特的近代白话小说,其藐视一切的魄力,无规无矩的写作方式,以及彻底的口语化、俗语化,既是对传统文学的叛逆,又是对俗文学的真实回归。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何典》在颠覆经典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经典。  关键词: 《何典》 叛逆 创新 反讽式幽默意味  一、关于《何典》  《何典》是一部非常奇特的近代汉语白话小说,清代乾嘉时期人张南庄所作。由于小说的反传统,作者又是个在野才子,从嘉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台湾电影《天台爱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翻滚吧,阿信》、《一页台北》等影片在内地的上映,再一次掀起了内地台湾电影的热潮,作为90后的我们,在看惯了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惊心动魄之后,偶有机会接触到几位来自台湾导演的作品,就如众星争辉中闪过一道光芒,抓住了我的目光,而在2004年以《飞跃情海》一片荣获第18届日本福冈亚洲影展“评审团大奖”的新锐女导演王毓雅,更是成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