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LR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作文首先是“想”出来的,然后才是“写”出来的。写好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有个好故事,二是精加工,三是有点意味,这也成为作文评判的三个标准:题材、结构与立意。其中好故事是基础,好故事离不开好题材,而好题材却是学生作文极其匮乏的。作者认为,选择好题材是避免平庸化现象的第一步,可以尝试给记叙的人物赋予特定身份,而且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写的策略。
  关键词:记叙文 题材 平庸 身份 第一人称
  一、学生记叙文题材的平庸化现状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文体大多是写记叙文,可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写的题材还是脱离不了送伞、考试、骑自行车等一般题材,使叙述的事件平庸化;另外,塑造的人物不外乎亲人、同学等有限对象;第三,文章承载的情感含量,思想分量相当寡淡。
  因此,让记叙文题材远离平庸成了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题材平庸化的成因
  题材平庸化的成因很多,生活的单调、阅历的肤浅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与家之间。或许还有一些辅导班,生活单调枯燥,视野狭窄。
  另外,深层次的原因是不少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外物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否能感受它的与众不同,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去发现、去体悟。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静》一文中说:“人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分外比一般人强烈。”就同一株冬日里的桃枝,有的学生就看到了干枯的树枝,有的学生会想到结的桃子,有的学生会想到春来“桃之天天”的美景,而有的学生会想到经历一冬的蕴蓄,来年桃树的生机勃发。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就是由于感受力的强弱不同。
  在写作教学中“说真话抒真情”的思想固然有道理,但有时候是束缚学生题材拓展的原因之一。有的学生简单地以为写作就应该写真人真事。而他们的生活单调,自然在写作题材上容易低幼化且撞衫现象严重。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活动。一味坐实了写生活,并且是单调枯燥的生活,自然使题材平庸化。
  学生写记叙文题材的困境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找到一条可以远离题材平庸的道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一)赋予叙写人物一个身份、一种职业
  笔者发现。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的文章。从文体上看很多是可以称之为小说的,因之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刚过去的2014年江苏高考有三篇记叙文佳作《薄暮依旧炒米香》、《荒山种茶人》、《琴》。三篇记叙文的成功之处都离不开给叙事主人公赋予一个身份、一种职业。譬如《薄暮依旧炒米香》一文写的是一个爆炒米的师傅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炒米手艺传承与永恒的一种思考;《荒山种茶人》写的是一个种茶父亲的故事。写父亲在荒山之中把青春挥洒在种茶上。写出了对种茶的执著与眷念的父亲形象;《琴》写的是三弦爱好者爷爷的故事,爷爷为三弦琴坚守乡村,三弦里有他永远弹不完的青春之曲。三篇佳作塑造了三个典型的人物。笔者认为,学生虽然生活单调,但是对社会上一些行当还是耳闻目睹过的,不妨引导学生给自己记叙文中的人物一个身份、一种职业,不要仅仅把题材限制在自己读书生活方面。一旦叙写的人物有了明确的身份与职业,对这个人的记叙描写就会更加的个性化与具体化。如果我们泛泛而谈一个人则很难写得这么细腻逼真。《薄暮依旧炒米香》中对爆炒米师傅的一段描写即是如此: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的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在作文训练中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赋予叙写人物一个职业、一种身份,使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二)做有个性化的作文素材积累
  1.从个性化的生活中取材
  学生的生活复制率高。在写自己的生活时要尽量避免与别人的题材撞衫,做到人无我有,我有的是个性化的生活,确实是自己经历过的,别人没有体验、无法复制的生活。在这样的个性化生活中展现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思考。如有的学生家里是种茶、养蟹或者做刺绣之类的。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留心观察,深入思考,把这些有个性化的生活题材写入作文。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专门训练。针对作文《声音》做了二次作文训练,从先前大多写学习考试生活中父母的叮咛,后经过从个性化的生活中取材的作文点训练,我班有的学生选取自己练习古筝的题材、有写农田中的麦浪声、有写暖人的乡音。例如,习作中写道:
  毕业典礼上我拿出埋头苦练两个月的保留曲目《将军令》。坐在琴前,深吸一口气,以一声气势磅礴的扫音开始,由缓到急,左手和弦引入,眼前是战鼓号角紧催,战前气氛紧张。那快而急的正是阵阵的号角声:那沉重而充满节奏的正是隆隆战鼓的催促。渐渐地,左手的韵和滑音流出,不急不躁。却坚定昂扬。这难道不是那善战而运筹帷幄的将军临阵指挥?
  这位学生就是有着亲身体验,其中“扫音”、“滑音”这样专业的术语若不是一个学过古筝的学生是写不出的。另外对曲目音律节奏的熟悉亦是。
  笔者认为学习生活的体验大体相似,但是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是可以发掘到别人没有的具有独特体验的写作素材。把这股活水引入作文中,打破作文题材的僵局不失为一个办法。
  2.读透一本书、研究透一个人物
  曾经听说有的学校老师在让学生做作文素材积累时就让学生研究透《红楼梦》一本书,研究透一个人物,进而到一类人物。笔者认为这也是可行的,是让自己的作文题材摆脱平庸的有效方法之一。《红楼梦》本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社会百态、人情世故一应俱全。研究好这本书,眼界还会局限在那些烂熟的题材吗?什么题材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不出来呢?我觉得学生在积累中不妨做这样的尝试。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篇佳作,是谈才女们的青春不朽。选取了三毛、林徽因、奈良美智等人不朽的青春精神。其中谈到林徽因时这样写道:
  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轻轻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五岁时,她跟随父亲出国,学习期间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现让徐志摩心动,无数情诗为她而作。后来,她嫁给了梁思成,两人共同学习建筑,并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不仅成就了一代诗人徐志摩。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灌了这两位才子的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
  这样的文字背后定与这个学生对林徽因其人其事其作有深入了解分不开。在平时的阅读积累指导中,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且阅读一本经典、研究透一个或者一类人物。这“一个人”可以是作家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笔者觉得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作家的“粉丝”,经常读他们的文字,模仿他们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3.对身边的自然社会生活来一次深度游
  题材走出平庸化怪圈可以让视野从我走近他人、走向社会。从社会大熔炉、大染缸里汲取养分,书写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自己的深入思考。
  记得上海有一年的命题作文《他们》,在众多考生中唯有一篇得了满分,是写农民工题材的作文。文章中深入观察了农民工子弟的生活现状并给予了深深的同情。结尾写道:“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笔者认为这篇作文最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是一个城里的孩子,却能如此关注社会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不仅关注农民工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深入他们的心灵层面,表达了同情、理解和尊重。主题深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深谙“这方水土”应该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水土。譬如苏州城是个历史悠久,吴文化底蕴深厚,园林城市特征明显、刺绣工艺精湛且物产丰富的城市。笔者引导学生从苏州特色的社会生活中采风搜集素材。比如,走访一位光福的玉雕师、探寻镇湖的刺绣工艺、去阳澄湖了解养蟹人的生活、到东山西山农家采采枇杷杨梅橘子嗅嗅青梅。走出校园,回归自然,在自然社会中汲取养分,把活水引进来。
  四、记叙文的选材误区及应对措施
  虚构是记叙文写作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在虚构、选材写作时要努力求“真”,力求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认知的真实、价值观的真实。
  (一)设定一个“我”的视角,在记叙文中加入一个“我”
  好故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故事,不是天马行空、想入非非、胡思乱想的故事,好故事应该是一个饱含真情的故事。即使故事是编出来的,但故事中应该有我的真情,否则文章的真性灵将缺失。笔者认为写作视角很重要,可以在记叙文中加入一个“我”,设定一个“我”的写作视角。
  “我”是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是所写故事的见证者。这种叙事角度很容易拉近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距离,让彼此情感更亲近。
  譬如莫言的《红高梁》家族书里的“我爷爷”、“我奶奶”绝非就是他自己真正的母亲。而是杂取种种塑造的小说中我的母亲。但是我们读他的文章就没有虚构感,很入境,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小说中加入了“我”。
  (二)深入了解身份职业背后人物的心理思想文化
  前文已经谈到让故事不显得虚假的办法之一是加入一个“我”到作文中,但较之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份职业、一种行当、一个身份背后的人物心理、思想情感甚至于相关文化的了解。如写绣娘这个职业,自己对这个职业不了解,单纯就是为了写这个身份职业而写。或许能在一些范文上见到相关文字,但是真正能把绣娘这个身份职业的精髓写出来是很难的,必须对这个行业、这种特殊身份有着深入观察理解与感悟。否则,大家都写绣娘,你的绣娘与其他绣娘别无二致,将会产生另外一种形式的撞衫。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广西河池市为例探讨了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相关问题。在该地区开展农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农民环境教育滞后。为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农村视角,保证农民环境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农民环境教育阵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摘 要: 在新课改逐步深入高中教学这一大背景下,作者结合自身相关实习经历,发现在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当中,一直存在着两个较为明显的误区,其一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脸谱化;其二为对历史事件界定的片面性,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颇多影响。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并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谈谈自己对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两点认识。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材 人教版 认识  现行的2
摘 要: 近年来,很多高校中的教育专业或各种中小学教师培训都把西方教育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及《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案例教学引进课堂,进行广泛的教育讨论。本文尝试从教育本质、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等方面剖析这两部影剧给当今正在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基础课程改革 《死亡诗社》 《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教育电影《死亡诗社》及《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发生在学校的个人与社会
摘 要: 翻译从最初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现在实现了到文化的转向,目前不乏从文化对比及文化沟通角度做出的研究。本文从黑人文学《约翰的归来》这一短篇小说译文出发,探讨美国黑人这一既融合又被排挤的种族与汉译的关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例子的研究,试图找到较为合适的翻译处理方法。关于种族与汉译,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为美国黑人英语这一特殊方言的汉译,通过几种翻译方法的对比,语音飞白法更为合适。一为主流感情色彩
摘要: 普通高等院校组建管乐团,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组建管乐团,要针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把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实践平台,精心组织,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管乐团的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 高等院校管乐团排练演出教学管理发展路径  一、高校管乐团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2009年10月
摘 要: 文章通过自编问卷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进行就业素质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在对调研数据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师范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师范生 就业现状 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已达到749万。目前普通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过去的几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教师的原因,
摘 要: 为贯彻落实事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国贸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
摘 要: 南京特教学院为了顺应特殊教育发展及社会人才的需要,增设了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培养具有“双师应用型”人才,即有双重能力的音乐教师——既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水平又有一定的音乐治疗能力。只有在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摸索出科学的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双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
摘 要: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表现得十分活跃。技术手段的应用直接左右互动媒体装置作品的艺术形式,反之,创新的互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法是技术应用的有力推动。文章对一系列以LED灯光为媒介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为案例,在技术应用上进行剖析及互动手段的研究,探索归纳了声感互动、光感互动、触感互动及综合互动等艺术形式,阐明了互动媒体艺术创新与科技应用的关系。  关键词:
摘 要: 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末诗人陶渊明,最为后世称道的除了他的隐逸之举外,就属他的田园诗了。这些诗中,“酒”这一意象出现频率很高,而且被诗人赋予了丰富而深幽的寄托与含蕴;酒也是陶渊明隐居时的密友良朋。文章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中“酒”这一诗歌意象蕴含的探析,探讨陶渊明之归隐及其诗酒田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意象 酒  酒之于陶渊明,可以说不可或缺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