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3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的《茶馆》,选取了富有十分典型意义的市民小人物的形象,运用了独特的“三组风俗画”的结构方式,展现了茶馆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这是对中国和西方话剧史的一大突破和形式创新。另一大值得称道的特点便是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话剧语言和文化风俗,为吊亡这一主题注入了隐性的深刻内涵。此外,《茶馆》中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深化了剧中人物的利害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总之,《茶馆》这一部代表作开创了“老舍式”的独特戏剧文体,对于整个中国话剧史都具有深刻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物形象;结构方式;“京味儿”;语言的动作性
  茶馆,一个汇聚三教九流的地方,每天上演着各色新奇的事件,一个大茶馆宛如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终于在1957年迎来了自己在共和国期间的第一个重大收获——《茶馆》。这部后来被中外艺术界视为20世纪中国话剧艺术最高成就的名作,为我们展现了一出以旧时代三个历史过程,演绎中国现代史总体大画面的艺术巨制。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小说和戏剧是两个完全区分开来的独立的分支,它们有着各自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老舍却兼着小说家和戏剧家的双重身份,凭借他丰厚的艺术修养,在两种形式间进行了大胆的沟通,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戏剧,老舍均强调把人物放在首位。在戏剧创作上,他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站住脚。”[1]不得不说,老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十分成功和到位的,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性格迥异、形象鲜明,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每天对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甚至地痞、恶霸等的压榨和侵扰曲意逢迎。他当个“顺民”,于是规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为了使茶馆勉强撑下去不停地“改良”。他的内心虽有正义感,但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避免与恶势力做正面的交锋。他希望社会安定,自己的生意也能跟着顺遂一点儿,可社会的变迁和动荡总是不让他称心如意。国民党党派分子扬言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威逼勒索钱财,流氓们开办的人贩子公司计划着霸占他的茶馆······王利发终于被逼到了人生的尽头,选择自杀。秦仲义,一个民族资本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微,他凭着殷切的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倾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的企业,被政府算作“逆产”没收了,他痛心疾首:“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常四爷,一个正派、淳朴、勤恳的满人形象,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介、倔强的脾气,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在清廷垮台后社会上排斥满人的形势下,哪怕是贩菜、兜售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与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他仍摆脱不了黑暗时代所预备的人生悲剧:七十多了,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哀叹:“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在茶馆这个不大不小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老舍恰恰通过这些个平凡的小市民的人伦悲剧,揭示出人们正当合理的人生需求被社会所吞噬,饱含着心酸与无奈。
  在结构方式上,老舍突破了当代话剧常见的围绕中心情节和贯穿全剧展开创作的手法,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这不仅是在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是对西方戏剧的一大创新和发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指出,戏剧应以情节为中心,悲剧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中表现性格。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性格决定的,而性格是在行动中去表现的,幸与不幸都是由于行动构成的情节决定的。[2]而老舍的《茶馆》旨在“埋葬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具有相当大的时间跨度(第一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二幕发生在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混战割据时期,第三幕发生在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但其内在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老舍围绕茶馆的变迁以及一系列人物的悲剧命运,写主要人物由青壮年到老年以及次要人物的父子相承,这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统一性和完整性[3],使剧本的艺术效果更加鲜明和富有特点。
  老舍的作品中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便是他的“京味儿”语言,它们往往都是些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普通的话语,却让人从中品味出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和礼俗风味来。这一特点贯穿于剧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的说话方式,见到比自己身份“高贵些”的便是一连串的请安,称呼对方用“您”而不用“你”,充分显示了北京文化中的“秩序”和“礼仪”的一面;比如爱玩儿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无论走到哪儿手里都提着精致的鸟笼,玩鸟看来已成为他们消磨时光的习惯方式;再如那些到茶馆喝茶的茶客们,平日里无事便去喝茶、聊天、下棋、斗蟋蟀等。这种安闲慵懒的生活蔓延在整个市民社会中,描绘出一幅京味儿十足的生活图景。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老舍深受北京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当他把烂熟于心的老北京的人、事、风俗民情等再现到自己的作品中时,便展现了一种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所以当这种文化被社会和历史无情地摧残和日益消亡的时候,老舍怎能不感到心痛和惋惜?因此,《茶馆》的主题不仅在于对王利发等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吊亡,也是对于北京文化的吊亡,这一隐含的思想更让人唏嘘不已。
  亚里士多德曾言:“戏剧所摹仿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人的动作”,并且把动作作为戏剧的灵魂。话剧它不能只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外表性传达,作者要交待的、要宣传的内容,必须通过合适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行動表现出来,而不是借人物的嘴巴直接讲出来。因此话剧需要角色自己行动,要表现人物间的行动冲突,并将冲突逐步上升,才能吸引观众全神贯注,饶有兴味地把戏看下去。如果语言是剧中人物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行动则是对这一情感的强调和升华。比起语言来,剧中人物的动作更为重要,这就强调了话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在《茶馆》中,常四爷雄赳赳地提着画眉笼进了茶馆,松二爷文绉绉地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对二德子崇洋媚外的不满并欲待动手,二德子对马五爷的谄媚讨好等,都体现了剧中人物语言的动作性,较之于不带任何动作的干巴巴的陈述,它更能将人物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出来,也更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
  《茶馆》是老舍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厚的观察和积累,高度精炼且灵活地展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揭示了旧中国的反常现实和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病态的现实,畸形的文化,怪异的人生······组成了《茶馆》中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作品在结构的设置、语言的精到、雅俗共赏的风格选择和运用戏剧方式写悲剧现实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方法和手段,形成了一种“老舍式”的戏剧文体,是中国话剧的一座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老舍.人物、生活和语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60.
  [2]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85.
  [3]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66.
其他文献
【摘要】:《书议》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晚期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与其之前划时代的鸿篇巨著《书断》不同,《书议》言简意赅、论述精巧、见解深邃,通过对十九名前代书法名家及其书体的客观评价,旗帜鲜明地树立了“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标准。其中对“书圣”王羲之的客观评论发前人未敢发之语,对整个唐代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书议》入手,结合时代特征与作者的美学理念,阐述作者所反映的书法创新
期刊
战争题材,尤其是儿童文学战争题材是个敏感话题,按常规的“小英雄模式”处理,难免落入俗套,作者没有突破口,读者也没有新鲜感。《哥哥莫要过河来》是一部儿童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深入金寨,扎根基层,在红军留下的遗迹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小说题材虽然普通,但并非老调重弹,在叙事模式、写作视角以及表现手法上更深刻、更可读、更有意义,作者细致深入的解读战争,不吝笔墨的详写花儿般鲜活的生命在瞬间的毁灭,从内心对敌人、对
期刊
【摘要】:莫言的短篇小说《枯河》已经鲜明地表现出了莫言小说的众多文学元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儿童叙述下的全知全能视角叙事,通过小虎的悲惨遭遇对不正常的时代暴力进行了深刻的追问,可以看到莫言有独特的反思历史的角度,即直面苦难中的冷漠的人情,从个人经验出发思考历史悲剧。  【关键词】:叙事方式;儿童视角;暴力记忆;反思历史  莫言喜欢将小说的主人公设定为儿童,用孩子天真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反而使小说的
期刊
【摘要】:新时期以来,作家重新书写历史已经成为一个创作的潮流,王安忆也投入了这一创作潮流,她创作的上海小说表现出了很多与当代文艺思潮中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相契合的特征,同时,王安忆作为一个有着独特个性气质的女性作家,她的上海历史书写填补了新历史主义小说中性别书写薄弱的一面。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王安忆;上海小说;性别  新时期以来,作家书写历史已经成为一个创作的潮流,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陈忠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感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开始,人们用月亮象征过轻盈美丽、寄托过忧伤、传递过思念。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所代表的感情相当丰富,咏唱月亮的诗歌代代相传。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为基础,解读月意象频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并具体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月亮意象;审美解读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
期刊
三年的大學生活转瞬即逝,我却年华虚度,空留一身疲惫。  从迈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习惯了默默无闻,不投身于各类社团,也没有兴趣结交新朋友,每天在教室,宿舍,食堂复制三点一线的生活,自卑心理驱使我尽量避开诸事缠身的忙碌,使生活平稳而安逸,我对大学的未知和不可掌控充满了恐惧和抵触,沉溺于自我的惯性里,对一切不在计划之内的事都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可应付了事没有让我轻松反而使我越来越厌倦疲于奔命般的生活。
期刊
【摘要】: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乌托邦是一个丰富的主题。它非常富有表现力,集中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凝聚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美好憧憬。当然,其负面效应也得到很多讨伐。面对乌托邦新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使之能为现今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乌托邦;现实;精神;指导意义  乌托邦的理论最先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具体展现。莫尔关于未来的完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由一个“读字时代”走向了“读图时代”,人们的视听能力得到了无限延伸,电影这个综合艺术在现代传媒背景下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认可,而其中取得巨大反响的电影不乏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本文将重点分析在现代传媒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试图找出二者的关联和区别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现代传媒  电影是视听艺术,它的成长离
期刊
【摘要】:冯巩,这位演员大众在熟悉不过,选取他的代表电影作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举例,通过对他的相声表演创作与电影表演创作的研究,总结出两门不同创作规律艺术之间的有机关联,互取优点为之所用,为从事舞台和大屏幕中的表演专业人士,提供一点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表演艺术;表演;相声;体验;体现;性格。  刚刚过去的春节联欢晚会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我们的老朋——冯巩。一句他的标志性语言“我想死你们了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诗歌文化历经几千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风。中国古典诗歌传承千百年,自上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开始交融之际,诗歌的现代化特色日益突顯。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中国诗人在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意境的生成方面始终存在共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诗人也选择了与古人不同的表现方式。将中国诗歌的古典韵味与现代风雅接轨,用现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演绎下去,是我们立足于民族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