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河》:儿童视角下的暴力反思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qi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言的短篇小说《枯河》已经鲜明地表现出了莫言小说的众多文学元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儿童叙述下的全知全能视角叙事,通过小虎的悲惨遭遇对不正常的时代暴力进行了深刻的追问,可以看到莫言有独特的反思历史的角度,即直面苦难中的冷漠的人情,从个人经验出发思考历史悲剧。
  【关键词】:叙事方式;儿童视角;暴力记忆;反思历史
  莫言喜欢将小说的主人公设定为儿童,用孩子天真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反而使小说的描述有了一种真实性。“将极端的主观化与冷峻的客观性相沟通”,“一切主观感受、主观色彩,经过特殊處理,变成冷峻的客观性的实在感”。[1]《枯河》中小虎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是象征着村支书在村里无上地位与权力的白杨树,小虎看到的白杨树是何等飞扬跋扈:
  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村庄里所有的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白杨树骄傲地向天里钻。[2]
  村支书还有五间全村唯一的瓦房,“院子里还立着两辆自行车,车圈上的镀镍一闪一闪地刺着他的眼”,在连续大旱三年的困难时期,村支书的生活却如此富裕优越。
  阅读莫言早期的《透明的红萝卜》与《枯河》可以发现,莫言在黑孩身上还有通过他超人的感官能力把苦难诗意化的意图,而《枯河》则一反前作对暴力的隐忍,详细地把小虎遭受的虐打描绘出来,《枯河》细腻而又残忍地呈现了小虎遭到虐打的场面,村支书蹿过来殴打他“他看到两条粗壮的腿在移动,两只磨得发了光的翻毛皮鞋直对着他的胸口来了。接着他听到自己肚子里有只青蛙叫了一声,身体又一次轻盈地飞了起来,一股甜腥的液体涌到喉咙。” [3]被领回家后,迎接他的不是家人的安慰与关心,反而也是无尽的打骂与指责,先是哥哥愤怒地对母亲说:“砸死他算了,留着也是个祸害。”[4]然后从没有打过他的母亲也凶狠地 “弯腰从草垛上抽出一根干棉花柴,对着他没鼻子没眼地抽着”。父亲的惩罚更加残暴,用在盐水里泡过的麻绳子鞭打了他:
  父亲挥起绳子。绳子在空中弯弯曲曲地飞舞着,接近他屁股时,则猛然绷直,同时发出清脆的响声。[5]
  这样的暴虐施加在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身上,家人之间的爱因为特殊时代背景而被自私所取代。小虎感到“愤怒得不可忍受,心脏像铁砣子一样僵硬”[6],他只能声嘶力竭地喊出“狗屎!”用这种幼稚而无力的反击控诉这个世界。
  当小虎虚弱地倒在河堤上时,“甜腥的液体又冲在喉头,他不由自主地大张开嘴巴,把一個个面疙瘩一样的凝块吐出来”[7],这是多么惨烈的景象!小虎像极了一只在黑夜中孤独地舔舐伤口、吞咽痛苦的小兽,而实际上他连动物意义上的庇护都得不到,他不被当作一个人来看。小虎作为一个孩子对父母有一种血缘上的本能依恋,可莫言小说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温情,在小虎死后,他的父母甚至无法准确地回答乡亲们提出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家人的漠不关心对一个幼小的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莫言把出生的悲剧性表达的非常明晰:
  他用力挤开鳗鱼,落在一间黑釉亮堂堂的房子里。小北风从鼠洞里、烟筒里、墙缝里不客气地刮进来。他愤怒地看着这个金色的世界,寒冬里的阳光透过窗纸射进来。照耀着炕上的一堆细沙土。他湿漉漉地落在沙土上,身上滚满了细沙。他努力哭着,为了人世的寒冷。父亲说:“嚎,嚎,一生下来就穷嚎!”听了父亲的话,他更感到彻骨的寒冷,身体像吐丝的蚕一样,越缩越小,布满了皱纹。[8]
  小虎是一个不受欢迎和喜爱的新生儿,他本能地想要回归孕育他的母体去寻找温暖,无论是死亡还是回到母体,无论是生命的起点还是生命的终点,都是无知无觉的无生命状态,都是人想要离开痛苦的现实而做出的反应,死亡成为他对这个冰冷世界的最后的反抗,母亲在天亮前在河堤上呼喊着小虎的名字时,“这叫声刺得他尚有知觉的地方发痛发痒,他心里充满了报仇雪恨后的欢娱。”
  为什么莫言格外青睐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呢?我认为这与他自己童年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莫言成长时期“左倾”愈演愈烈,中国农村步履艰难,人们的生活极端贫困。莫言对许多身心伤害,想必记忆犹新,这份苦难让莫言以儿童视角反思历史得心应手,在创作中他终于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宣泄出来。通过儿童视角展示成人世界的暴虐,往往更能形成惨烈的对比带给人震撼,儿童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在荒凉匮乏的世间顽强地生存,却不断受到压迫和摧毁。小虎身上凝聚了村支书的残暴、村人的嘲弄、家人的愤懑,他用最极端的死亡把伤害反弹回去,惩罚了家人的冷漠、映照着村人的麻木,谴责当权者的肆虐,顽强生命的被毁灭显得格外沉重悲凉。以儿童视角写作的小说,最终关照的还是成人世界的苦难,用孩子认知的有限和天真的目光去反映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的人和事,这样因为没有叙事者的观念介入,叙述就变得更有客观性,儿童视角中的残酷世界得到真实的再现。
  注释:
  [1]张志忠《莫言论》,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237页
  [2]莫言《白狗秋千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75页
  [3]莫言《白狗秋千架》,180页
  [4]莫言《白狗秋千架》,240页
  [5]莫言《白狗秋千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84页
  [6]莫言《白狗秋千架》,242页
  [7]莫言《白狗秋千架》,180页,182页
  [8]莫言《白狗秋千架》,183页
其他文献
一部电视剧讲述着一个故事;  一部电视剧诉说着一种人生;  一部电视剧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部电视剧传承着一种信仰。  暑假闲暇,观看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相对眼花缭乱的古装剧、偶像剧、谍战剧等,它无疑是万花丛中一点绿。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黄土高坡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虽然光景艰难,但却那样的热爱生活,那样的纯朴上進,一代人面对现实的挫折、压力、抉择,从未放弃对生活、对理想、对爱情坚韧执
期刊
沈大娘想在有生之年过上一种“理想”的生活。  年尾的薛莊已经松懈下来了,每户人家都在置办着规格不一的年货。腊坊整日无休,悬挂在房梁上已经腌制好了的腊肉把油脂滴落在草与朽木混合的地板上,被腊油经年累月覆盖的地面传出浓郁悠长的香味,飘散数十米之外。年轻的父亲们每天回家都带着一挂鞭炮,薛庄每户人家的后院都已成了个不大不小的火藥库,只待三十那天夜晚的火光升上天空。  此时的薛庄充满着期待,这种期待是有依据
期刊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内容丰富,不求表面的华丽,而是注重人物性格的内在发展,《项链》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许多人所喜爱,而在《项链》中,主人公的悲与喜则更为充分的表现出来,本文立足于莫泊桑的《项链》原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了解其中的悲喜交融艺术。  【关键词】:《项链》;悲喜交融;莫泊桑  在中西方文论中,悲喜剧一直被认为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美学范畴,朗基努斯在《论
期刊
【摘要】:宋江在《水浒传》中是领军人物,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长处。本文通过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了解了其性格方面的复杂与独特,知道了宋江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关键词】:宋江;悲剧根源;人物形象  《水浒传》作为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基本上是家喻户晓,有着很大的名气。其中,宋江是梁山好汉的领袖,也是施耐庵最花费心思和笔墨的一个理想人物。宋江,字公明,人送外号呼保义,他一直都为人
期刊
【摘要】:《深河》是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集大成之作,作品成功塑造了成濑美津子这一形象。莫里亚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天主教作家,他及其作品中苔蕾丝形象对远藤周作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在两个人物形象比较的基础上,集中从人物形象的模仿再造、人物性格中的恶的发现和最终的救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美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莫里亚克和苔蕾丝形象对远藤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苔蕾丝;美津子;恶;救赎 
期刊
【摘要】:五四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让沉睡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觉醒起来,由于和“人的解放”同样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给五四文坛注入了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其中丁玲就是这个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作家。尤其是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充满了现代意识,洋溢着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对莎菲女士系列进行深入探究,以
期刊
【摘要】:人类学纪录片主要是以影视影视手段将人类发展的进程记录保存下来,让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人类学纪录片中的影像了解认识当时的场景。因此,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能使其充分發挥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功能,维系民族生存,促进民族自身发展。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分类;价值功能;文化保护;文化传播  一、人类学纪录片分类的探讨  1.分类的多样化  “人类学纪录片”由词义可知是人类学和纪录片的组成,人类学
期刊
【摘要】:侠客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能寻觅到他们的踪迹。侠客是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深化的产物,以武犯禁,遭受统治阶级的打压,却满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期望,为无数人所倾倒。  【关键词】:侠客;形象;精神  一首《侠客行》,一首侠士绝唱。“侠”,千古称颂的“侠”,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陌生的字。尤其是受金庸古龙小说及各大电视媒体杂志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武侠,越来越感受到它独
期刊
【摘要】:《书议》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晚期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与其之前划时代的鸿篇巨著《书断》不同,《书议》言简意赅、论述精巧、见解深邃,通过对十九名前代书法名家及其书体的客观评价,旗帜鲜明地树立了“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标准。其中对“书圣”王羲之的客观评论发前人未敢发之语,对整个唐代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书议》入手,结合时代特征与作者的美学理念,阐述作者所反映的书法创新
期刊
战争题材,尤其是儿童文学战争题材是个敏感话题,按常规的“小英雄模式”处理,难免落入俗套,作者没有突破口,读者也没有新鲜感。《哥哥莫要过河来》是一部儿童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深入金寨,扎根基层,在红军留下的遗迹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小说题材虽然普通,但并非老调重弹,在叙事模式、写作视角以及表现手法上更深刻、更可读、更有意义,作者细致深入的解读战争,不吝笔墨的详写花儿般鲜活的生命在瞬间的毁灭,从内心对敌人、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