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不爱吃蔬菜?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关于喝药的痛苦童年回忆。相比大人来说,小孩对什么东西能入嘴,什么东西不能吃,显得分外挑剔。将一杯苦涩的冲剂咽下喉咙,对小朋友来说格外困难。
  成年后,喝惯了苦咖啡与苦涩的啤酒,变得“能吃苦”,人们却发现很少有喝苦药一展能力的机会了。
  其实这跟剂型有关,成年后吃的药很多都是片剂或胶囊,而小孩子的药,为了防吞咽困难,多设计成液体或冲剂。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让药效更快更好地起作用,并且对小儿的剂量进行调整也很方便。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成年人对苦味真的真的真的没有小孩敏感。
  厌恶苦味是演化的结果。植物没有运动能力,为了防止身体的营养部位被动物吃掉,于是演化出有毒性的茎叶作为自保的手段。直接将食草动物毒死,就一劳永逸告别危险源了。
  植物的毒性,集中体现在种子植物的种子上。种子植物开花后结果,由颜色鲜艳、味道甜美,看起来非常可疑的果子包裹着又硬又苦,但散发着油脂香,非常有营养的种子。
  我们都知道,虽然果实的鲜艳色彩要是换到蘑菇、昆虫身上,则意味着有毒,但果实长这样其实是和动物进行利益交换的结果。好吃的果肉被吃掉后,具有行动能力的动物,将不好消化的种子拉到远离母株的地方,植物就这样开枝散叶了。
  不论是昆虫,还是哺乳动物,都喜欢吃果子。亚马逊雨林里还有一种叫锯腹脂鲤的鱼也吃水果,奇葩的它靠守株待兔生活,等待水果从树上掉到水里。
  但是要是哪只动物不开眼,想吃掉对植物繁殖大业来说最重要的、被精心设计保护的种子,那就干脆毒死它吧。
  比如毒物界大名鼎鼎的苦杏仁。苦杏仁里含有苦杏仁甙,在苦杏仁甙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生成氫氰酸、苯甲醛等毒素。致死量大概60克。
  当然种子有毒不是绝对的,就算有毒,毒性对人类来说可能也不大。但如果哪一天真的流落荒岛学贝爷,野果也许能吃,但野果的核要是味儿不对就赶紧吐了吧。
  觉得味不对想吐,是动物为了防止被毒死,为自保而演化出的能力。腐败的东西让人想吐,因为滋生了大量细菌;酸味的东西难以下咽,因为果子没熟;苦涩的东西咽不下去,因为植物有毒。
  人类归根到底,总共有五种味觉,分别是酸、甜、苦、咸、鲜,每一项都与生存相关。而苦味是最发达的味觉。能够识别苦,对人类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小孩子对苦味的反应更为激烈。拿苦杏仁来说,成人生食40到60粒中毒,而小孩的中毒剂量仅为10到20粒。
  现代人吃的蔬菜的祖先,很多都苦不拉几的,通过层层人工培育它们才走到人们的餐桌上。但小孩还是会敏锐地察觉到,西蓝花和青椒全部都是苦的!他们是渐渐长大,适应了苦味,才开始不挑食地主动吃菜的。
  人类拥有感受苦味的基因TAS2Rs,早在进化成灵长类之前。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能尝到苦味,这是一种防御机制。
  一般来说草食动物、杂食动物的苦味基因更强大,而食肉动物就差些。但蛙类的苦味受体基因家族有64个成员,最不能吃苦,因为它们的食物中有很多有毒的昆虫。
  哺乳动物中的鲸类退化掉了感受苦味的能力,它们在滤食中得以开心地喝下更多又苦又咸的海水。反正水里也没有有毒的种子。
  对人类来说,苦味很奇怪,它代表着一种高级的审美。不论是鉴赏茶还是咖啡,或者啤酒中的啤酒花,本质上都是在尝苦,是在逆本能而行。
  这样的鄙视链太多了。喜欢喝加糖咖啡的是不懂咖啡的,喝美式的才是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喜欢吃白巧克力、奶油巧克力的比较low,真正有品位的只吃黑巧克力。喜欢喝甜味葡萄酒的是不懂酒的小白,能够欣赏红酒的苦涩与酸感,才算是入了品酒的门了。
  流行于成年人类之间的“品位饮料”,如酒、咖啡、茶,所谓品位的提高,本质上都是鉴赏苦味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一种后天训练的结果。
  经历长时间的练习,人的味觉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让人类变得更能吃苦。
  美国普渡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让64个被试者一天喝三次只含有4%糖的巧克力牛奶,持续一周,并隔一周再来一轮。结果表明,他们觉得苦巧克力奶渐渐没那么苦了,甚至有变好喝的倾向。
  他们唾液中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增加了,这些蛋白质能够与苦巧克力奶中的一些成分结合,增加“风味”,并减少与苦味味蕾的反应。
  喜欢泡澡的日本猕猴也是一样,由于食物匮乏,它们冬天只能吃苦涩的柳树皮,所以它们吃习惯了,也就不大能尝出来树皮的苦味了。甚至为了更好更香地啃树皮,它们的味蕾还发生了一些突变。
  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讨厌苦味都是天生的,而迷恋苦味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玲子摘自微信公众号“好奇心实验室”)
其他文献
夏天在国内时,正好有机会参观国内最知名的一家内衣公司,聊天時听说,他们的设计周期每年只有春秋两季,不禁大为吃惊!在美国,只有童装和男装能如此轻松,其余的,连配饰每年都有四个设计季;大众市场的内衣和女性成衣从前是六季,即六个“市场周”(marketweek),春夏秋冬,外加节日季和返校季,七八年前才取消了返校季,成为五季。欧美品牌公司的设计量就更大了,每年至少上演春秋两场成衣大秀;如果加上两场高级定
我们如果有颗安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  时间以一種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创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跃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一种必然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忧伤或落失。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歌唱,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
这本书是邹韬奋先生一九三三年根据美国的康恩所著《高尔基和他的俄国》一书改编而成的。韬奋以热情而生动的文笔,把高尔基的一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不论当时还是现在或是将来,把这本书介绍给广大读者我想都是有意义的。  这里还有这样一段佳话: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五月九日写信给韬奋先生说:“今天在《生活》周刊广告上,知道先生已做成《高尔基》,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
【摘要】绘本阅读教什么?怎么教?绘画是一块不可忽视的敲门砖。发现绘画的直观性、找出趣味性、添加想象性,阅读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绘本阅读时,不应该只是把绘画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把绘画放在第一位,再配以文字的描述,相信低年级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方便理解。  【关键词】发现直观性;找出趣味性;添加想象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几乎每天的下午时光,我都会进行一次漫长的散步。在河边平坦开阔的草地上一直向东面走,大约七八公里后就到了河分岔的地方,那里的河水又宽又浅,流速很急。河中央卧着一块又一块雪白的大石头,水流在石头缝隙间冲起团团浪花。一靠近河,哗啦啦的水声就猛地漫过了头顶,自言自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在那里,地势突然凹下去一块,树木也突然出现了,河两岸丛林密密匝匝、高低错落。不像上游我们扎帐篷的那个地方,没有一棵树,开阔坦
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七《贺方回》栏引宋·王直方《诗话》:    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尽心于诗,守此勿失。(前集,第254页)  中华书局版《宋诗话辑佚》上册《王直方诗话》标点与此略同,并加了个小标题:“贺方回论诗”。(第
什么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不都是像一棵阻挡我们前进视线的树那样在我们身后倒下了么?我们从没想到把这棵树连根伐倒,甚至也没有想到把它弄得稀疏一点。我们继续前行,把它们留在我们身后,从远处看虽然还能看到它们,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也模糊、朦胧得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格外神秘地交织在一起。   (牛牪犇摘自江蘇凤凰文艺出版社《单向街》)
高考结束了,到了填报志愿选大学的阶段,我们来聊聊大学。  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里写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英雄好汉,光明磊落,行走江湖,不搞改名换姓这种鬼鬼祟祟的事。那么,大学呢?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大学是各种改名换姓,花样百出,比如离我家最近的两所大学。有一所以前叫华中工学院,后来叫华中理工大学,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  我家隔壁的大学,以前叫武汉纺织工学院,还是
我的奶奶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女人,在她那个时代有自信的女人非常少。  她的自信不是来源于她的家庭,而是来自一种被迫。我小时候听过一句话,是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讲的,大致意思就是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老二是最不受宠爱的。她不像老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会备受重视;不像老小,是最小的孩子会备受珍视。更何况我的奶奶是在五个女儿中间排行老二,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奶奶从来没有像一个妹妹一样,即使在她的母亲和姐姐面前。 
这个时代,演讲已经成为一项必备技能,怎么能把它做好呢?罗永浩说:“演讲一定要有好心情。”演讲前如果心情不好,也有些让它变好的好窍门。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欢呼雀跃一下,可以让心情变好。  在TED演讲中,也听过类似的观点,肢体语言对心理是有影响的,谈判或者演讲前,为了更有自信,应该做些有力量感的动作,比如叉腰等,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回想一下确实是,见过的大部分成功的演讲者总带着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