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环境的出现,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教育者的正面引导、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自律、网络环境的优化、网络法规的宣传和建设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 在校大学生;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29-002
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网络环境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个环境,是一个比虚幻稍真实的虚拟世界。它对真实世界进行重塑,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环境中,电脑接受人的各种指令,并给人们创造和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网络空间、网络行为和网络行为主体身份都具有虚拟性。
2.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网络成为信息的“花筒”,使超地域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它带来了网络环境的多元化。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及可扩容性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大的信息选择空间,也使青年一代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更具个性, 但是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
3.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网络环境提供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特殊空间,在网络环境中,是以网络语言为工具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使人与人之間的关系、地位变得互动、平等,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4.网络环境的自由性
参与网络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做出行为。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由性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积极影响
1.1网络环境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在校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作为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网络课程的学习将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1.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的选择和猎取要依靠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极大地突显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平等,教育活动能在更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因而加强了教育的互动性和亲和力。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形象的呈现,还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场所,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发展个性,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另外,网络环境的交互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他们的疑问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检索,寻找答案,培养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1.3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
网络环境给学生搭建了充分了解社会的广阔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真切地感知社会存在,聆听来自社会的声音,并通过网络的各种辩论来提高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化能力和水平。
1.4网络环境的优化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校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另外,网络环境的优化将引发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道德思维方式、道德行为标准等方面的积极变革,从而为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良好机遇。
2.网络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素质提高的消极影响
2.1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许多大学生上网热衷于聊天、玩游戏、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长时间上网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甚至会患上“因特网综合症”。另外,网上种种虚拟的交流及生活方式如流行的网恋、网婚等使一部分学生沉浸于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有害。
2.2网络环境中信息丰富多样、良莠不齐,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多元化,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接触到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网络上冗余、低级的信息也成为干扰大学生们成长的障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和对有用知识的正常吸收,这对辨别力不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当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对立的国家形式和意识形态,网络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地域限制被打破了,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西化”、“资化”的宣传,容易诱发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混乱等,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网上流传的色情、暴力、反动等不健康信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2.3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情感冷漠的倾向,不利于现实中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环境中交互式的交流有利于扩大大学生交往范围的同时,也会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网络交流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只需要机与机的连通。大学生若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现实中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逐渐淡化。加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是以“隐形人”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疏远。可以说,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的空间,但同时,又缩小了在现实世界里与他人交往的空间。
2.4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呈滑坡趋势,甚至产生违法行为。
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话,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坦露无遗。另外,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环境具有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很难对上网者的行为加以监管。这容易使一部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漠和缺乏的大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进行宣泄,放纵自己,完全丧失了道德感,出现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网络诈骗、电脑“黑客”等现象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对策初探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有利一面,消除网络的消极影响,是摆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
1.教育工作者及时对上网学生加强正面引导
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都在上网,他们认为上网是一种时尚,是一种需求,然而他们对网络环境中的种种信息缺乏辨别的能力。他们往往被网上那些虚拟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面对网上纷繁芜杂的、扑面而来的信息,不少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低下,甚至其思维与习惯被那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受一些违法信息的诱导,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了违法的事情。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引导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特别注重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优劣,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与判断能力;学校要从教育的角度扬利抑弊,帮助、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分析不良信息產生的根源并认识其危害。
2.注重培养大学生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能力
“慎独”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个人自律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其表现就是当一个人独处、且无人监督、又有做任何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慎独”的难能可贵之处。由人—机组成的网络天地近乎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个人世界,唯有自律,即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才有可能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清理筛选,分析综合,拒不良信息于千里之外。在面对网络环境时,在校大学生要坚持做到以下“五慎”:“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慎习”要求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美丑鉴别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警惕性。“慎言”即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的语言,不恶意毁谤、谩骂、侮辱对方人格,出口伤人。“慎友”即在网络环境中谨慎交友,正确看待网恋和网友现象,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慎行”即在网络环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危害他人的行为。“慎微”要求大学生在上网时要坚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维,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在一个人也看不见时和大家都看见时一样不做坏事。”
3.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优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很难控制和过滤,各种非法信息和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迷惘。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进入高校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而有效地过滤,清除信息垃圾,开展网上“环保”工作,净化网络空间,减少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毒害。学校可以设置硬件或软件的防火墙,在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自动屏蔽。防火墙可以实现不良信息的定位筛查,由网络管理员对不良网站在校园网中加以屏蔽,并可以对上网浏览不良信息者加以定位后通知上网者加以注意,甚至可对劝告后无效的大学生通知其所在院系。技术上可行的方法还有强制实名制上网、实名制发言制度。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防止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不负责任,肆意发泄。
4.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和建设
由于网络环境发展速度迅猛,信息更新快,所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因此,健全网络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和做文明守法网民至关重要。要加强网络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用好法律这个手段,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这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这样才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使之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还要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增加相关违纪处分处理,以警示他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8SJD7100093)
参考文献:
[1]丁姝娟.浅议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17
[2]杨玉春,官党娟.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148-150
[3]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130-131
[4] 居再宏.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2,(2):87-89
[5]白雪峰.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48-49
关键词:网络环境; 在校大学生;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29-002
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网络环境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个环境,是一个比虚幻稍真实的虚拟世界。它对真实世界进行重塑,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环境中,电脑接受人的各种指令,并给人们创造和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网络空间、网络行为和网络行为主体身份都具有虚拟性。
2.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网络成为信息的“花筒”,使超地域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它带来了网络环境的多元化。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及可扩容性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大的信息选择空间,也使青年一代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更具个性, 但是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
3.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网络环境提供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特殊空间,在网络环境中,是以网络语言为工具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使人与人之間的关系、地位变得互动、平等,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4.网络环境的自由性
参与网络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做出行为。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由性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积极影响
1.1网络环境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在校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作为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网络课程的学习将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1.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的选择和猎取要依靠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极大地突显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平等,教育活动能在更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因而加强了教育的互动性和亲和力。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形象的呈现,还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场所,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发展个性,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另外,网络环境的交互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他们的疑问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检索,寻找答案,培养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1.3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
网络环境给学生搭建了充分了解社会的广阔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真切地感知社会存在,聆听来自社会的声音,并通过网络的各种辩论来提高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化能力和水平。
1.4网络环境的优化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校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另外,网络环境的优化将引发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道德思维方式、道德行为标准等方面的积极变革,从而为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良好机遇。
2.网络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素质提高的消极影响
2.1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许多大学生上网热衷于聊天、玩游戏、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长时间上网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甚至会患上“因特网综合症”。另外,网上种种虚拟的交流及生活方式如流行的网恋、网婚等使一部分学生沉浸于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有害。
2.2网络环境中信息丰富多样、良莠不齐,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多元化,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接触到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网络上冗余、低级的信息也成为干扰大学生们成长的障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和对有用知识的正常吸收,这对辨别力不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当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对立的国家形式和意识形态,网络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地域限制被打破了,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西化”、“资化”的宣传,容易诱发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混乱等,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网上流传的色情、暴力、反动等不健康信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2.3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情感冷漠的倾向,不利于现实中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环境中交互式的交流有利于扩大大学生交往范围的同时,也会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网络交流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只需要机与机的连通。大学生若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现实中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逐渐淡化。加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是以“隐形人”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疏远。可以说,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的空间,但同时,又缩小了在现实世界里与他人交往的空间。
2.4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呈滑坡趋势,甚至产生违法行为。
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话,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坦露无遗。另外,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环境具有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很难对上网者的行为加以监管。这容易使一部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漠和缺乏的大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进行宣泄,放纵自己,完全丧失了道德感,出现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网络诈骗、电脑“黑客”等现象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对策初探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有利一面,消除网络的消极影响,是摆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
1.教育工作者及时对上网学生加强正面引导
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都在上网,他们认为上网是一种时尚,是一种需求,然而他们对网络环境中的种种信息缺乏辨别的能力。他们往往被网上那些虚拟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面对网上纷繁芜杂的、扑面而来的信息,不少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低下,甚至其思维与习惯被那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受一些违法信息的诱导,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了违法的事情。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引导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特别注重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优劣,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与判断能力;学校要从教育的角度扬利抑弊,帮助、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分析不良信息產生的根源并认识其危害。
2.注重培养大学生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能力
“慎独”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个人自律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其表现就是当一个人独处、且无人监督、又有做任何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慎独”的难能可贵之处。由人—机组成的网络天地近乎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个人世界,唯有自律,即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才有可能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清理筛选,分析综合,拒不良信息于千里之外。在面对网络环境时,在校大学生要坚持做到以下“五慎”:“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慎习”要求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美丑鉴别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警惕性。“慎言”即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的语言,不恶意毁谤、谩骂、侮辱对方人格,出口伤人。“慎友”即在网络环境中谨慎交友,正确看待网恋和网友现象,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慎行”即在网络环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危害他人的行为。“慎微”要求大学生在上网时要坚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维,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在一个人也看不见时和大家都看见时一样不做坏事。”
3.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优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很难控制和过滤,各种非法信息和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迷惘。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进入高校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而有效地过滤,清除信息垃圾,开展网上“环保”工作,净化网络空间,减少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毒害。学校可以设置硬件或软件的防火墙,在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自动屏蔽。防火墙可以实现不良信息的定位筛查,由网络管理员对不良网站在校园网中加以屏蔽,并可以对上网浏览不良信息者加以定位后通知上网者加以注意,甚至可对劝告后无效的大学生通知其所在院系。技术上可行的方法还有强制实名制上网、实名制发言制度。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防止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不负责任,肆意发泄。
4.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和建设
由于网络环境发展速度迅猛,信息更新快,所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因此,健全网络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和做文明守法网民至关重要。要加强网络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用好法律这个手段,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这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这样才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使之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还要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增加相关违纪处分处理,以警示他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8SJD7100093)
参考文献:
[1]丁姝娟.浅议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17
[2]杨玉春,官党娟.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148-150
[3]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130-131
[4] 居再宏.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2,(2):87-89
[5]白雪峰.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