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年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人的大部分习惯也是在该阶段养成的。同时,由于饮食习惯对幼儿成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对孩子摄入各种营养物质要有所干涉。因此,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幼儿阶段饮食习惯的养成,避免由于孩子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发育不良等状况,通过家园共育,实现孩子优良习惯的培养。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饮食意识
家长和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影响孩子,让孩子了解到全面饮食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生活中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榜样意识,作为幼儿的榜样,在生活中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以家庭或幼儿园日常午饭为例,当饭桌上出现“青椒炒肉”这道菜时,许多孩子可能由于对此类刺激性蔬菜的不适,出现不愿吃的情况。在家庭中,孩子可能只是耍脾气、拒绝吃饭,再严重可能为绝食、摔碗筷。而在幼儿园中,孩子可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厌恶倾向,但孩子行为之间具有盲从性,可能一个孩子出现不吃青椒的状况,其他孩子也会模仿该幼儿。此时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当着孩子的面吃青椒,并介绍青椒的好处,引导孩子饮食。而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利用竞赛形式,在告知孩子青椒的味道与好处之后,在班级中开展吃饭竞赛,比比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干净,激发起孩子的饮食兴趣,避免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状况。
营养学专家凯西·麦克唐纳曾说过:“在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之前,家长首先需要纠正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以身作则。”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为孩子树立榜样,发挥对幼儿的引导作用。而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从业者,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帮助幼儿培养起良好饮食习惯。
注重家园信息沟通,
遵循合理飲食搭配
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都需要认识到孩子受幼儿园与家庭影响巨大,需要进行家园共育,同时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双方作用,才能够有效引导孩子帮助其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为实现有效的家园信息沟通,为孩子搭建起合理的饮食结构,幼儿园可以用合理方式,让学生与家长实现有效饮食交流。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园开放日,在幼儿园开展“饮食参观会”,让家长走入园区,了解孩子日常饮食习惯。同时,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幼儿园菜单,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饮食内容。同时在交流会上,家长也可以针对幼儿园菜单提出意见,帮助幼儿园完善其餐食饮食结构。比如,幼儿园午餐以米饭为主,但菜肴中多为红烧肉、鸡腿等肉类,缺少绿色蔬菜,难以满足孩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家长就可以提议加上清炒包菜、凉拌胡萝卜等菜肴,进一步完善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结构。
对于幼儿而言,其主要生活部分就是围绕家庭与幼儿园开展的,这两个地点也是幼儿的主要进食地点。而只有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充分沟通,才能够使家长与教师同时了解孩子的饮食爱好,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合理搭配饮食,从而让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创造良好饮食氛围,
给予幼儿选择自由
孩子饮食习惯也会受到周边饮食氛围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周边饮食氛围直接影响幼儿饮食兴趣。因此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注重饮食氛围的塑造,引导幼儿进食。
例如,家庭与幼儿园可以在幼儿进食之前,让幼儿适当地参与到饮食准备的过程中,比如带幼儿到厨房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想吃的食物,保证幼儿的饮食兴趣。当幼儿出现过于偏好某种食物,或过于厌恶某种食物的情况时,家长或教师可以选择替代性食物,比如用红薯替代土豆,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根据孩子兴趣准备饮食。同时在进行饮食氛围塑造时,应从孩子心理出发尽量不在饮食期间提到幼儿错误或厌恶的事,避免孩子出现“倒胃口”的情况。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进行全面沟通,随时了解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各类事件,避免餐桌氛围尴尬。另外,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反馈,组织孩子组队用餐,将幼儿与自己朋友安排在一起,让幼儿用餐氛围更加活跃。而家庭中,也可以从幼儿园教师的反馈出发,了解孩子的饮食偏好、日常情绪,从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与事物出发创造良好氛围。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利,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饮食兴趣,帮助孩子克服挑食、偏食的坏毛病,逐步培养其良好饮食习惯。最后,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孩子行为习惯,可以更好地营造进食氛围,引导孩子好好吃饭。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孩子改正饮食习惯,还需要家长,在日常家庭饮食中,帮助孩子纠正不良饮食行为,从孩子饮食兴趣出发,了解幼儿成长所需,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饮食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开发区幼儿园)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饮食意识
家长和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影响孩子,让孩子了解到全面饮食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生活中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榜样意识,作为幼儿的榜样,在生活中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以家庭或幼儿园日常午饭为例,当饭桌上出现“青椒炒肉”这道菜时,许多孩子可能由于对此类刺激性蔬菜的不适,出现不愿吃的情况。在家庭中,孩子可能只是耍脾气、拒绝吃饭,再严重可能为绝食、摔碗筷。而在幼儿园中,孩子可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厌恶倾向,但孩子行为之间具有盲从性,可能一个孩子出现不吃青椒的状况,其他孩子也会模仿该幼儿。此时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当着孩子的面吃青椒,并介绍青椒的好处,引导孩子饮食。而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利用竞赛形式,在告知孩子青椒的味道与好处之后,在班级中开展吃饭竞赛,比比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干净,激发起孩子的饮食兴趣,避免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状况。
营养学专家凯西·麦克唐纳曾说过:“在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之前,家长首先需要纠正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以身作则。”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为孩子树立榜样,发挥对幼儿的引导作用。而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从业者,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帮助幼儿培养起良好饮食习惯。
注重家园信息沟通,
遵循合理飲食搭配
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都需要认识到孩子受幼儿园与家庭影响巨大,需要进行家园共育,同时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双方作用,才能够有效引导孩子帮助其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为实现有效的家园信息沟通,为孩子搭建起合理的饮食结构,幼儿园可以用合理方式,让学生与家长实现有效饮食交流。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园开放日,在幼儿园开展“饮食参观会”,让家长走入园区,了解孩子日常饮食习惯。同时,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幼儿园菜单,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饮食内容。同时在交流会上,家长也可以针对幼儿园菜单提出意见,帮助幼儿园完善其餐食饮食结构。比如,幼儿园午餐以米饭为主,但菜肴中多为红烧肉、鸡腿等肉类,缺少绿色蔬菜,难以满足孩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家长就可以提议加上清炒包菜、凉拌胡萝卜等菜肴,进一步完善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结构。
对于幼儿而言,其主要生活部分就是围绕家庭与幼儿园开展的,这两个地点也是幼儿的主要进食地点。而只有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充分沟通,才能够使家长与教师同时了解孩子的饮食爱好,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合理搭配饮食,从而让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创造良好饮食氛围,
给予幼儿选择自由
孩子饮食习惯也会受到周边饮食氛围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周边饮食氛围直接影响幼儿饮食兴趣。因此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注重饮食氛围的塑造,引导幼儿进食。
例如,家庭与幼儿园可以在幼儿进食之前,让幼儿适当地参与到饮食准备的过程中,比如带幼儿到厨房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想吃的食物,保证幼儿的饮食兴趣。当幼儿出现过于偏好某种食物,或过于厌恶某种食物的情况时,家长或教师可以选择替代性食物,比如用红薯替代土豆,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根据孩子兴趣准备饮食。同时在进行饮食氛围塑造时,应从孩子心理出发尽量不在饮食期间提到幼儿错误或厌恶的事,避免孩子出现“倒胃口”的情况。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进行全面沟通,随时了解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各类事件,避免餐桌氛围尴尬。另外,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反馈,组织孩子组队用餐,将幼儿与自己朋友安排在一起,让幼儿用餐氛围更加活跃。而家庭中,也可以从幼儿园教师的反馈出发,了解孩子的饮食偏好、日常情绪,从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与事物出发创造良好氛围。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利,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饮食兴趣,帮助孩子克服挑食、偏食的坏毛病,逐步培养其良好饮食习惯。最后,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孩子行为习惯,可以更好地营造进食氛围,引导孩子好好吃饭。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孩子改正饮食习惯,还需要家长,在日常家庭饮食中,帮助孩子纠正不良饮食行为,从孩子饮食兴趣出发,了解幼儿成长所需,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饮食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开发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