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写字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阐释“品、评”写字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架构、实施特点,明确该模式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品;评;写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3-0012-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写字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写字教学从课改中受益,已成为全国书法教育机构以及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中心议题。写字教学一直在追求能充分体现“两主”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先进模式的研究能够促进写字教育工作者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纵观写字教育的发展,过去提出的“精讲多练”等粗线条的模式,只是在整体的教学方法上,给教者提出了一个合乎写字教学特点的要求,但在具体操作时,又存在“粗放”度大,不易调控的特点,对广大基层写字教育工作者来讲,不易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一直存在师前生后、师动生再动的弊端,所以写字教学的课堂仍笼罩着学生主体性不显著的阴影。
我校作為江苏省书法特色示范学校,全体写字教师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品、评”写字教学方式的建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人性的有活力的课堂。主导与主体的理论如何在写字课堂上绽放实践的“光芒”?“精讲多练”的粗放模式认为:从课堂时间分配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练写”的量大,教师“精讲”的量小,这样从时间上就能体现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大的缺点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抑制,课堂生命力并未能根本展现。“品、评”写字教学从具体操作上克服了原来的弊端,用实践展现了理论的“光芒”。
二、“品、评”写字教学的基本架构及说明
“品、评”写字教学操作特点是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之契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做写字课堂的主人,并从自身的理解出发品味、评价字的笔画形状和结构的位置,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取向,教师则通过简单易懂的精辟讲解、适时点拨,助学生一臂之力,并把握课堂的节奏感,使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和谐。
“品、评”写字教学操作基本流程及控制如图所示。对此研究需要做如下说明:
1.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实施,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写字教学的本质目的并不只是认知领域内单项任务的完成,而是以认知的实现为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写字在情感、技能方面对学生“人性”的影响。
2.课堂流程实施的第一步强调教师的“创设”。创设的指向是为了实现多元目标而设计的“问题对象”。这个“问题对象”就是要指导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化了的教学内容;要把学生认识的内容“问题化”,这里必须要结合学生认识实际以及年龄特点,使“问题对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不仅要求从形象上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包容所要解决的全部目标内容。因此,特别强调多途径、多形式的出示教学的“对象”。
3.为了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必须营造课堂互动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独立两种意识,我们强调学生之间的组合打破原来“秧田式”的方式,以小组或大组的形式出现,在“配合”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按性别或者差异进行组合。在此组合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出示的“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评价、讨论。特别强调通过“品、评”充分表露学生对“问题对象”的原有认识基础,以使教师艺术地进行“品、评”过程中的点拨。
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对象”的“品、评”认识,在小组或大组内形成共识,这里特别强调“评”,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的“饱和”,因为自由、民主、“饱和”的时空是学生充分评价的根本保证;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学生大胆实践自己对问题对象的“结果认识”,书写并展示自我的新认识对象。
5.练习的对象就是学生自主得出的“结果认识”。
6.对学生练习的“结果认识”再次“品、评”并讨论,使目标渐趋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大量练习的基础就是学生前次评价的“结果认识”,也可以讲,学生练的基础是学生自主的“品、评”。由此,“品、评”就是教与学的核心,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7.教师的主导地位更集中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对象的设计,激发学生评价激情的艺术点拨和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绪的调控。学生能动自主的学习充分体现在“品、评”对问题对象进行讨论、评价、练写,直至完成教学多元目标。
在此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先进教育观念的指导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创设一个怎样的课堂氛围的问题。如果用原来为完成、唯完成认知目标的观念进行教学,那么课堂中的“民主”就是顺利进行教学的绊脚石,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但在此教学的实施中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既是实施目标,又是使课堂教学高效实现的根本保证,它将学生“人性”的完善作为所要追求的至高目标。那么怎样实现课堂中的民主、和谐、平等呢?我们认识到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的解决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亦即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因而它的教学以无问题而结束;现代教育观则不同,在它看来,问题的存在比知识更重要,因而教学的方法并不在于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而在于通过课堂上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之间和谐、自由的合作、探究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正确的现代教育中的“问题”观,认为问题的存在就是教与学的失败,所以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批评训导。这种教育观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心理,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品、敢评、敢练。这样我们的教学流程就能顺利实施。 8.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评”的写字教学模式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基础,设计合理性强的“问题对象”,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对问题对象的最基本认识出发,阐述观点,提出认识,加以研讨,加工对象,再进行练习,所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上的层阶性。
三、实施特点
1.以“两主”性教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努力探求一种便于实践,又能充分体现先进教育观的“模式”,实踐证明,该教学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2.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该模式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践过程中要把观念的转变放在首要的位置,要让这种“氛围”形成一种“常规”。
3.该教学法最重要的实施过程在于教者对“认识对象”的加工,使“认识对象艺术性的问题化”,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品、评”为教与学的核心,各人“品、评”的基础是各人对“问题对象”的最初认识,使“品、评”逐步升级,使“对象”渐趋完善,完善的基础是“品、评”后的练写。
5.该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一切写字教育课,对模式在写字教育的其他课型中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和完善。
6.经过初步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践,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充分展现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以及教与学的艺术性。
四、研究阶段性成果
1.促进了学生整体写字水平的提高。
“品、评”写字教学研究自在我校全面开展以来,学生的写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现将二年级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对比试验统计如下:
“品评”内容从原先仅局限于笔画而扩展到字形、结构、运笔等整体认识上来,少数学生还能从布局、章法、气韵上加以评述。
从表3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书写练习已由原先的家长、教师“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开始把练字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3.形成了一大批写字特长生。
由于“品、评”写字教学营造了课堂互动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习字兴趣,实现了教与学的高效性,学校挂牌的校级“书法小能手”越来越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大批写字特长生。这些特长生在金坛市影响深远,很多家长因此舍近求远,慕名把孩子送到河滨小学学习。
实践证明,“品、评”写字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对于促进学生整体书写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推进,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汤书翔.小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吕静.小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品;评;写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3-0012-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写字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写字教学从课改中受益,已成为全国书法教育机构以及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中心议题。写字教学一直在追求能充分体现“两主”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先进模式的研究能够促进写字教育工作者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纵观写字教育的发展,过去提出的“精讲多练”等粗线条的模式,只是在整体的教学方法上,给教者提出了一个合乎写字教学特点的要求,但在具体操作时,又存在“粗放”度大,不易调控的特点,对广大基层写字教育工作者来讲,不易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一直存在师前生后、师动生再动的弊端,所以写字教学的课堂仍笼罩着学生主体性不显著的阴影。
我校作為江苏省书法特色示范学校,全体写字教师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品、评”写字教学方式的建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人性的有活力的课堂。主导与主体的理论如何在写字课堂上绽放实践的“光芒”?“精讲多练”的粗放模式认为:从课堂时间分配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练写”的量大,教师“精讲”的量小,这样从时间上就能体现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大的缺点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抑制,课堂生命力并未能根本展现。“品、评”写字教学从具体操作上克服了原来的弊端,用实践展现了理论的“光芒”。
二、“品、评”写字教学的基本架构及说明
“品、评”写字教学操作特点是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之契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做写字课堂的主人,并从自身的理解出发品味、评价字的笔画形状和结构的位置,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取向,教师则通过简单易懂的精辟讲解、适时点拨,助学生一臂之力,并把握课堂的节奏感,使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和谐。
“品、评”写字教学操作基本流程及控制如图所示。对此研究需要做如下说明:
1.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实施,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写字教学的本质目的并不只是认知领域内单项任务的完成,而是以认知的实现为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写字在情感、技能方面对学生“人性”的影响。
2.课堂流程实施的第一步强调教师的“创设”。创设的指向是为了实现多元目标而设计的“问题对象”。这个“问题对象”就是要指导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化了的教学内容;要把学生认识的内容“问题化”,这里必须要结合学生认识实际以及年龄特点,使“问题对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不仅要求从形象上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包容所要解决的全部目标内容。因此,特别强调多途径、多形式的出示教学的“对象”。
3.为了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必须营造课堂互动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独立两种意识,我们强调学生之间的组合打破原来“秧田式”的方式,以小组或大组的形式出现,在“配合”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按性别或者差异进行组合。在此组合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出示的“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评价、讨论。特别强调通过“品、评”充分表露学生对“问题对象”的原有认识基础,以使教师艺术地进行“品、评”过程中的点拨。
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对象”的“品、评”认识,在小组或大组内形成共识,这里特别强调“评”,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的“饱和”,因为自由、民主、“饱和”的时空是学生充分评价的根本保证;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学生大胆实践自己对问题对象的“结果认识”,书写并展示自我的新认识对象。
5.练习的对象就是学生自主得出的“结果认识”。
6.对学生练习的“结果认识”再次“品、评”并讨论,使目标渐趋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大量练习的基础就是学生前次评价的“结果认识”,也可以讲,学生练的基础是学生自主的“品、评”。由此,“品、评”就是教与学的核心,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7.教师的主导地位更集中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对象的设计,激发学生评价激情的艺术点拨和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绪的调控。学生能动自主的学习充分体现在“品、评”对问题对象进行讨论、评价、练写,直至完成教学多元目标。
在此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先进教育观念的指导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创设一个怎样的课堂氛围的问题。如果用原来为完成、唯完成认知目标的观念进行教学,那么课堂中的“民主”就是顺利进行教学的绊脚石,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但在此教学的实施中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既是实施目标,又是使课堂教学高效实现的根本保证,它将学生“人性”的完善作为所要追求的至高目标。那么怎样实现课堂中的民主、和谐、平等呢?我们认识到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的解决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亦即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因而它的教学以无问题而结束;现代教育观则不同,在它看来,问题的存在比知识更重要,因而教学的方法并不在于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而在于通过课堂上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之间和谐、自由的合作、探究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正确的现代教育中的“问题”观,认为问题的存在就是教与学的失败,所以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批评训导。这种教育观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心理,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品、敢评、敢练。这样我们的教学流程就能顺利实施。 8.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评”的写字教学模式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基础,设计合理性强的“问题对象”,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对问题对象的最基本认识出发,阐述观点,提出认识,加以研讨,加工对象,再进行练习,所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上的层阶性。
三、实施特点
1.以“两主”性教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努力探求一种便于实践,又能充分体现先进教育观的“模式”,实踐证明,该教学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2.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该模式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践过程中要把观念的转变放在首要的位置,要让这种“氛围”形成一种“常规”。
3.该教学法最重要的实施过程在于教者对“认识对象”的加工,使“认识对象艺术性的问题化”,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品、评”为教与学的核心,各人“品、评”的基础是各人对“问题对象”的最初认识,使“品、评”逐步升级,使“对象”渐趋完善,完善的基础是“品、评”后的练写。
5.该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一切写字教育课,对模式在写字教育的其他课型中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和完善。
6.经过初步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践,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充分展现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以及教与学的艺术性。
四、研究阶段性成果
1.促进了学生整体写字水平的提高。
“品、评”写字教学研究自在我校全面开展以来,学生的写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现将二年级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对比试验统计如下:
“品评”内容从原先仅局限于笔画而扩展到字形、结构、运笔等整体认识上来,少数学生还能从布局、章法、气韵上加以评述。
从表3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书写练习已由原先的家长、教师“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开始把练字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3.形成了一大批写字特长生。
由于“品、评”写字教学营造了课堂互动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习字兴趣,实现了教与学的高效性,学校挂牌的校级“书法小能手”越来越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大批写字特长生。这些特长生在金坛市影响深远,很多家长因此舍近求远,慕名把孩子送到河滨小学学习。
实践证明,“品、评”写字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对于促进学生整体书写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推进,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汤书翔.小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吕静.小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