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令十字路84号,海莲·汉芙著,陈建铭译,(台北)时报文化,2002
查令十字路84号,如今成了一家鸡尾酒吧,店门外镶着一面铜铸圆牌,镌着,“查令十字路84号,因海莲·汉荚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与科恩书店原址。”时至今日,每年还有许多读者从世界各地去往伦敦,来到这条街,站在早已不复存在的书店(70年关门大吉)门口,为了凭吊一段绵延20年、横跨大西洋的友谊:一方是生活窘迫而乐于助人的美国女作家,一方是一群从战争创伤中渐渐平复的英国旧书店店员和他们的家人、朋友。“海莲·汉芙的书”,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书信集。
拘谨的英国绅士法兰克·铎尔(FPD)遇上大大咧咧的美国剩女海莲·汉芙(HH],他们的通信想想就觉得有意思。铎尔先是彬彬有礼地尊称,
“敬爱的夫人”,稍后是“敬爱的汉芙小姐”,再是“亲爱的汉芙小姐”,最后变成“亲爱的海莲”。这些信件的落款,则从“马克与科恩书店,FPD诚挚敬上”变为“法兰克·铎尔敬上”、“法兰克敬上”以及“法兰克”。
海莲这边呢?头几封信还老老实实地写上“诸位先生”、“敬启者”的抬头,后来索性诸法皆空,直捣黄龙,譬如,“这算哪门子新约圣经啊!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章。”又或者,“法兰克·铎尔!你在干嘛?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还有,“这哪是佩皮斯日记呢?你倒是给我交代个清楚!”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大懒虫!依我看,若要等到你寄书来,我都不晓得要超度几回了。”她的署名,从“海莲·汉芙(小姐)敬上”到“海莲·汉芙”到hh,有时竟然随手打成h.hfffffffffffffff!
热心肠的海莲得知战后英国物资紧缺,实行配给制,便定期给马克与科恩书店寄去食品包裹。有一次,她还送给铎尔太太和女孩子们丝袜呢!海莲的慷慨赢得了英国人的友谊。他们邀请她在合适的时候去英国。可惜,银根吃紧的海莲,始终不得成行。
倒是她的朋友,先一步去到伦敦,看到了“她的书店”。马莘从伦敦给海莲写信,“一走进店内,喧嚣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常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底板散发的木头香……”
恺蒂猜测,法兰克与海莲之间有超出友谊的情感。我看有点过了。毋宁说,他们有着共同的恋爱对象——书。海莲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对于书店店员的千恩万谢,海莲说:“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1969年,海莲收到马克与科恩书店的来信,“我在此非常遗憾地向您报告:铎尔先生甫于上上个礼拜天(十二月二十二日)去世了,葬礼则已在上周三(元月一日)举行。”法兰克死于腹膜炎,留下一妻二女。妻子诺拉回海莲的慰问信说:“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法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從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诺拉还说,“我真希望您在法兰克在世时能够与他见面,并亲自结识他本人。”可是,法兰克已经过世了,海莲还是凑不足去伦敦的川资。
这时,她的朋友凯瑟琳和布菜恩到了伦敦,寄来书信。恕我抄一大段海莲的回信,因一切尽在信中:“布莱思在电话里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忍不住夺眶而出。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将20年来与法兰克等人的通信收集起来,整理出版,题目就叫做“查令十字路84号”,1970年在美国面世。次年,该书在英国出版,6月17日,海莲·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飞抵伦敦。与书同名的电影里,旅店门童给海莲拦了一辆出租车,她终于说出那串默念了许久的词语:“84,Charing Cross Road。”她终于来到魂牵梦绕的查令十字路。84号人去楼空。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英国文学里的英国,“就在那儿!”
书店自有自己的命运,爱书人却永远可以在书里,找到想象中的那个世界。
(责任编辑 袁剑)
查令十字路84号,如今成了一家鸡尾酒吧,店门外镶着一面铜铸圆牌,镌着,“查令十字路84号,因海莲·汉荚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与科恩书店原址。”时至今日,每年还有许多读者从世界各地去往伦敦,来到这条街,站在早已不复存在的书店(70年关门大吉)门口,为了凭吊一段绵延20年、横跨大西洋的友谊:一方是生活窘迫而乐于助人的美国女作家,一方是一群从战争创伤中渐渐平复的英国旧书店店员和他们的家人、朋友。“海莲·汉芙的书”,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书信集。
拘谨的英国绅士法兰克·铎尔(FPD)遇上大大咧咧的美国剩女海莲·汉芙(HH],他们的通信想想就觉得有意思。铎尔先是彬彬有礼地尊称,
“敬爱的夫人”,稍后是“敬爱的汉芙小姐”,再是“亲爱的汉芙小姐”,最后变成“亲爱的海莲”。这些信件的落款,则从“马克与科恩书店,FPD诚挚敬上”变为“法兰克·铎尔敬上”、“法兰克敬上”以及“法兰克”。
海莲这边呢?头几封信还老老实实地写上“诸位先生”、“敬启者”的抬头,后来索性诸法皆空,直捣黄龙,譬如,“这算哪门子新约圣经啊!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章。”又或者,“法兰克·铎尔!你在干嘛?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还有,“这哪是佩皮斯日记呢?你倒是给我交代个清楚!”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大懒虫!依我看,若要等到你寄书来,我都不晓得要超度几回了。”她的署名,从“海莲·汉芙(小姐)敬上”到“海莲·汉芙”到hh,有时竟然随手打成h.hfffffffffffffff!
热心肠的海莲得知战后英国物资紧缺,实行配给制,便定期给马克与科恩书店寄去食品包裹。有一次,她还送给铎尔太太和女孩子们丝袜呢!海莲的慷慨赢得了英国人的友谊。他们邀请她在合适的时候去英国。可惜,银根吃紧的海莲,始终不得成行。
倒是她的朋友,先一步去到伦敦,看到了“她的书店”。马莘从伦敦给海莲写信,“一走进店内,喧嚣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常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底板散发的木头香……”
恺蒂猜测,法兰克与海莲之间有超出友谊的情感。我看有点过了。毋宁说,他们有着共同的恋爱对象——书。海莲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对于书店店员的千恩万谢,海莲说:“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1969年,海莲收到马克与科恩书店的来信,“我在此非常遗憾地向您报告:铎尔先生甫于上上个礼拜天(十二月二十二日)去世了,葬礼则已在上周三(元月一日)举行。”法兰克死于腹膜炎,留下一妻二女。妻子诺拉回海莲的慰问信说:“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法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從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诺拉还说,“我真希望您在法兰克在世时能够与他见面,并亲自结识他本人。”可是,法兰克已经过世了,海莲还是凑不足去伦敦的川资。
这时,她的朋友凯瑟琳和布菜恩到了伦敦,寄来书信。恕我抄一大段海莲的回信,因一切尽在信中:“布莱思在电话里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忍不住夺眶而出。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将20年来与法兰克等人的通信收集起来,整理出版,题目就叫做“查令十字路84号”,1970年在美国面世。次年,该书在英国出版,6月17日,海莲·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飞抵伦敦。与书同名的电影里,旅店门童给海莲拦了一辆出租车,她终于说出那串默念了许久的词语:“84,Charing Cross Road。”她终于来到魂牵梦绕的查令十字路。84号人去楼空。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英国文学里的英国,“就在那儿!”
书店自有自己的命运,爱书人却永远可以在书里,找到想象中的那个世界。
(责任编辑 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