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相当范围内涛声依旧。究其原因,教师不善于寻找“动”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让学生自主实践,建立课堂多元评价,让语文课堂在愉悦宽松的交流中变得真实,在自主、合作中变得生动,在探索、创新中变得精彩。
关键词主动 探究 操作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现成的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砌砖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当今的语文课往往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本该充满情趣和魅力的语文教学显得平庸无奇,没有活力,甚至令人生厌。长此以往,很多学生的思想、个性受到抑制。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寻找“动”机,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语文课堂之精彩。
1 文本解读,寻找“动”机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这一步走好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诗意化”,才能回归语文教学的真相和应有品位,才能激发学生“动”机,照亮学生成长的心田。
1.1 教材解读“显动”
所谓“动机”,在本文中指的是让学生“主动、活动、灵动”起来的机会,很显然,创设“动机”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需要。“动”在何处呢?教学中,“动机”的创设首先来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比如文本题目的解读,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解读等。
文章题目解读。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扣住“飞”指什么?“夺”指什么?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带领学生研读红军战士是怎么“飞”的?又是怎么夺取天险泸定桥的?在学生充分的读、感受的基础上,用“‘飞’出了什么?‘夺’出了什么?”这一问题来升华课文主题。最后让学生揣摩这篇课文题目的优点,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又回到了题目,体现了教学过程精致。
关键词解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全篇课文, 也看到了解读一个“笑”字的魅力。
关键句解读。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整体感知课文落到实处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就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文中的三个故事来看,蔺相如确实有一张厉害的嘴。教学时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就可以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
背景解读。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可能有难度。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给学生朗读了这样一段话: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准人们去悼念,不许人们缠黑纱,佩白花。但是人们不怕遭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途径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怀着巨大的悲痛,送别总理的灵车。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这样一段背景的描述很快就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其中。
1.2 教学目标“制动”
在小学语文第六册《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我设定了如下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生2)“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生3)“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生4)
课上到这个份上,我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书本上。在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大家开始纷纷发言:
“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生5)“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生6)“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可以知道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与了不起。”(生7)……
这节课的教学,至少达成了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前后三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文上,真正做到了与课文、文本的亲密接触。从而在下课前全班同学基本上能做到了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二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与讨论之后,初步懂得了更羸的本领并不在于“他能不用箭而把大雁射下来”这点上,而在于“他能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大雁的飞行形态和叫声判断出这不仅是一种受过箭伤,而且正孤单失群着的大雁,并当机立断作出不用箭只拉弓,便把大雁射下来的决定。”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课文开头提到的“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三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如从更羸的身上得到启发,今后写作文需仔细观察,这样才能从平凡中看到特殊,从丑陋中看到美好,从而丰富自己的的写作素材;再如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还感悟到了更羸的谦虚与谨慎,而这正是目前我们十分缺少的一种学习品质与人生态度。
正是因为设定了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推进时就为学生创设了许多“动机”,学生的思维、参与意识以及合作和讨论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自然好得多了。
2 自主实践,彰显“动”机
毫无疑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当中,更多的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语文课堂标准》指出,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实践应该是基于学生自主的实践,事实证明,在自主的实践中,学生的“活动、灵动”会得以较大的发挥,自然课堂教学效益也明显得多!
2.1 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找——拓宽知识层面。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并非只有课堂讲授这一个渠道,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深的知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动手查找资料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学得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如教学《月亮姐姐的新伙伴》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索性问题:要求大家翻阅资料,查一查天上有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哪些本领?由于小朋友们课外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当四人小组讨论给不同本领的人造卫星起起名字时,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精彩,十分形象和确切。
画——表白无声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天天写日记,因为他们认识的字还非常少。但写美术日记就完全可以了。因为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性强,并且乐意信笔涂鸦。根据这一特点,我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指导学生自己写话,大胆进行了美术日记的实验探索。在实践中,我力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画,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画出自己的心情。经过一年的努力,不但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学生的写话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称赞。
演——促进情感共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表演是学生和教师所喜闻乐见的,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学生或是教师充当课文中的角色,把文章中的各个人物,各种语言,以及各种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会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文《小木偶的故事》,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充分朗读应是阅读本文的主要手段。课文写到老木匠的两句话:“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法过愉快的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笑对老木匠的重要性并得出:生活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还能带来乐趣;笑更能增进友谊……之后。紧接着就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马上把老木匠为小木偶添上表情后的那种自我陶醉的语气读出来了。最后,追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学生马上说出了好多事例,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氛围。
2.2 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即是自主活动。通过自主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变成主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这时,课堂上一片忙碌,有的埋头读书;有的动笔圈画;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同桌暗暗讨论,学生真正地多方位地动了起来。当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基本完成以后,我进一步地提出: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共同来研究解决。
3 多元评价,深化“动”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很少看到或听到学生对老师的教进行评价。其实,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我们在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同时,更要多听听学生对老师的教有什么评价,这无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发展都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2)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互评在(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和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建立课堂多元评价,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积累、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吉姆.崔利斯.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3] 窦桂梅.我们一起成长.吉林人民出版社.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主动 探究 操作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现成的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砌砖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当今的语文课往往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本该充满情趣和魅力的语文教学显得平庸无奇,没有活力,甚至令人生厌。长此以往,很多学生的思想、个性受到抑制。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寻找“动”机,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语文课堂之精彩。
1 文本解读,寻找“动”机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这一步走好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诗意化”,才能回归语文教学的真相和应有品位,才能激发学生“动”机,照亮学生成长的心田。
1.1 教材解读“显动”
所谓“动机”,在本文中指的是让学生“主动、活动、灵动”起来的机会,很显然,创设“动机”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需要。“动”在何处呢?教学中,“动机”的创设首先来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比如文本题目的解读,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解读等。
文章题目解读。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扣住“飞”指什么?“夺”指什么?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带领学生研读红军战士是怎么“飞”的?又是怎么夺取天险泸定桥的?在学生充分的读、感受的基础上,用“‘飞’出了什么?‘夺’出了什么?”这一问题来升华课文主题。最后让学生揣摩这篇课文题目的优点,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又回到了题目,体现了教学过程精致。
关键词解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全篇课文, 也看到了解读一个“笑”字的魅力。
关键句解读。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整体感知课文落到实处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就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文中的三个故事来看,蔺相如确实有一张厉害的嘴。教学时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就可以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
背景解读。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可能有难度。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给学生朗读了这样一段话: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准人们去悼念,不许人们缠黑纱,佩白花。但是人们不怕遭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途径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怀着巨大的悲痛,送别总理的灵车。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这样一段背景的描述很快就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其中。
1.2 教学目标“制动”
在小学语文第六册《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我设定了如下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生2)“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生3)“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生4)
课上到这个份上,我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书本上。在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大家开始纷纷发言:
“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生5)“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生6)“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可以知道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与了不起。”(生7)……
这节课的教学,至少达成了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前后三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文上,真正做到了与课文、文本的亲密接触。从而在下课前全班同学基本上能做到了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二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与讨论之后,初步懂得了更羸的本领并不在于“他能不用箭而把大雁射下来”这点上,而在于“他能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大雁的飞行形态和叫声判断出这不仅是一种受过箭伤,而且正孤单失群着的大雁,并当机立断作出不用箭只拉弓,便把大雁射下来的决定。”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课文开头提到的“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三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如从更羸的身上得到启发,今后写作文需仔细观察,这样才能从平凡中看到特殊,从丑陋中看到美好,从而丰富自己的的写作素材;再如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还感悟到了更羸的谦虚与谨慎,而这正是目前我们十分缺少的一种学习品质与人生态度。
正是因为设定了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推进时就为学生创设了许多“动机”,学生的思维、参与意识以及合作和讨论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自然好得多了。
2 自主实践,彰显“动”机
毫无疑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当中,更多的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语文课堂标准》指出,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实践应该是基于学生自主的实践,事实证明,在自主的实践中,学生的“活动、灵动”会得以较大的发挥,自然课堂教学效益也明显得多!
2.1 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找——拓宽知识层面。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并非只有课堂讲授这一个渠道,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深的知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动手查找资料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学得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如教学《月亮姐姐的新伙伴》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索性问题:要求大家翻阅资料,查一查天上有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哪些本领?由于小朋友们课外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当四人小组讨论给不同本领的人造卫星起起名字时,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精彩,十分形象和确切。
画——表白无声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天天写日记,因为他们认识的字还非常少。但写美术日记就完全可以了。因为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性强,并且乐意信笔涂鸦。根据这一特点,我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指导学生自己写话,大胆进行了美术日记的实验探索。在实践中,我力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画,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画出自己的心情。经过一年的努力,不但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学生的写话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称赞。
演——促进情感共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表演是学生和教师所喜闻乐见的,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学生或是教师充当课文中的角色,把文章中的各个人物,各种语言,以及各种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会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文《小木偶的故事》,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充分朗读应是阅读本文的主要手段。课文写到老木匠的两句话:“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法过愉快的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笑对老木匠的重要性并得出:生活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还能带来乐趣;笑更能增进友谊……之后。紧接着就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马上把老木匠为小木偶添上表情后的那种自我陶醉的语气读出来了。最后,追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学生马上说出了好多事例,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氛围。
2.2 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即是自主活动。通过自主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变成主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这时,课堂上一片忙碌,有的埋头读书;有的动笔圈画;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同桌暗暗讨论,学生真正地多方位地动了起来。当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基本完成以后,我进一步地提出: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共同来研究解决。
3 多元评价,深化“动”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很少看到或听到学生对老师的教进行评价。其实,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我们在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同时,更要多听听学生对老师的教有什么评价,这无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发展都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2)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互评在(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和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建立课堂多元评价,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积累、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吉姆.崔利斯.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3] 窦桂梅.我们一起成长.吉林人民出版社.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