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新时期的时代需求注定了传统的呆板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艺术教育的渗透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学形式体现,而是真正的将语文知识与艺术相关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艺术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文字、语言、内容和情感上的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基于此,笔者研究了艺术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小学语文;实施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1-0144-01
1.挖掘教材中的美,为艺术教育的实施做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选择的是符合学生年龄段和认知规律的内容。大致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从低年级通俗易懂到高年级的逐渐深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传世经典,这些文学作品是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美与元素,以此为基础,逐渐渗透艺术教育。从教材的形式和内容看,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丰富细腻,题材多样,生动活泼,可以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常常采用精细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展示文章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整齐规范的句式,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文章多生动丰满,这些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形式美。
并且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还为学生带来了丰满的人物形象,爱国工程建筑师詹天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足智多谋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抗美援朝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些人物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他们身上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善良正直、勇敢无畏等等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思想道德的美,是重要的人性美的教育资源。此外,小学语文对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描写也占据了重要的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众多的景观描写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地域辽阔,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而这些人性美,自然美,艺术美,无疑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学生在品读这些作品同时,最直观的体会就是作者的语言美,营造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材当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元素,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情怀。
2.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艺术教育开展的基础
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已经具备初步的欣赏美的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具有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体现出较深的艺术审美高度,对于一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难以挖掘其高深的艺术美。教师在艺术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一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审美偏好,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艺术性。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喜欢有动感的课件,对节奏欢快的音乐更有热情,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以这一点为基础,多选择能够带给学生愉快体验的内容和形式。
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师可以制作不同的动画,配上小鸟的叫声,流水的声音,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庐山烟雾缭绕的景观,将瀑布的雄伟壮阔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自然风光的壮丽,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之后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带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深入的体会这首诗的美好意境。以学生的审美偏好为基础,并不是一味着对学生的一味迎合,很多学生注重的是外表的美,像服饰、体态、风度等,这是低层次的美,长此以往会降低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3.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提升艺术教育渗透效果
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够挖掘教材当中的审美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因此,首先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能力。要求教师既能够从零散的语言文字入手,寻找审美对象,还能够站在全面的角度进行把握,透过语言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感受教材当中的美。此外,还要能够具有欣赏除语文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美的能力,为多种艺术形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渗透艺术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包括识别审美对象的美丑,审美性质的挖掘和理解,领悟审美对象的形态类型等等。最后,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评判能力,让自己能够有效地辨别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审美评判自身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所以教师要具备高尚健康的审美观,才能为学生带去良好的审美素材,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评判和挖掘。
4.结束语
艺术教育的渗透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活动,有利于教师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巧妙的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不但会让教学变得轻松,趣味横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新时期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應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J].语文学刊,2013(24):154.157
关键词:艺术教育;小学语文;实施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1-0144-01
1.挖掘教材中的美,为艺术教育的实施做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选择的是符合学生年龄段和认知规律的内容。大致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从低年级通俗易懂到高年级的逐渐深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传世经典,这些文学作品是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美与元素,以此为基础,逐渐渗透艺术教育。从教材的形式和内容看,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丰富细腻,题材多样,生动活泼,可以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常常采用精细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展示文章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整齐规范的句式,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文章多生动丰满,这些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形式美。
并且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还为学生带来了丰满的人物形象,爱国工程建筑师詹天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足智多谋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抗美援朝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些人物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他们身上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善良正直、勇敢无畏等等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思想道德的美,是重要的人性美的教育资源。此外,小学语文对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描写也占据了重要的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众多的景观描写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地域辽阔,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而这些人性美,自然美,艺术美,无疑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学生在品读这些作品同时,最直观的体会就是作者的语言美,营造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材当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元素,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情怀。
2.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艺术教育开展的基础
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已经具备初步的欣赏美的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具有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体现出较深的艺术审美高度,对于一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难以挖掘其高深的艺术美。教师在艺术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一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审美偏好,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艺术性。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喜欢有动感的课件,对节奏欢快的音乐更有热情,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以这一点为基础,多选择能够带给学生愉快体验的内容和形式。
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师可以制作不同的动画,配上小鸟的叫声,流水的声音,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庐山烟雾缭绕的景观,将瀑布的雄伟壮阔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自然风光的壮丽,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之后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带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深入的体会这首诗的美好意境。以学生的审美偏好为基础,并不是一味着对学生的一味迎合,很多学生注重的是外表的美,像服饰、体态、风度等,这是低层次的美,长此以往会降低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3.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提升艺术教育渗透效果
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够挖掘教材当中的审美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因此,首先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能力。要求教师既能够从零散的语言文字入手,寻找审美对象,还能够站在全面的角度进行把握,透过语言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感受教材当中的美。此外,还要能够具有欣赏除语文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美的能力,为多种艺术形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渗透艺术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包括识别审美对象的美丑,审美性质的挖掘和理解,领悟审美对象的形态类型等等。最后,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评判能力,让自己能够有效地辨别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审美评判自身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所以教师要具备高尚健康的审美观,才能为学生带去良好的审美素材,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评判和挖掘。
4.结束语
艺术教育的渗透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活动,有利于教师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巧妙的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不但会让教学变得轻松,趣味横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新时期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應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J].语文学刊,2013(24):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