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师与玛格丽特》是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巨著。本书讲述了魔王一行人来到30年代的莫斯科惩恶扬善的故事,其中穿插着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以及小说中的小说——大师写的一部关于本丢·彼拉多审判及处死耶稣耶舒阿的小说。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圣经》中的许多原型得以体现,比如魔鬼原型、上帝原型及圣母原型。本文将以荣格原型理论为根据,通过对魔鬼原型、上帝原型和圣母原型的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深入挖掘作者布尔加科夫的宗教观。
【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原型;圣经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代讽刺大师米·布尔加科夫留给后世的传奇之作。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前苏联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不详的蛋》、《狗心》和《大师与玛格丽特》等。 《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是其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布尔加科夫出生于基辅神学院教授家庭,神学家庭的熏陶对他的今后的创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着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圣经》作为虔诚东正教徒的至理箴言,为布尔加科夫提供了大量的原型素材。
原型是一种对世界某方面进行反映的先天倾向,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那么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呢?荣格说:“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此外,荣格非常重视对原型的研究,在他的一生中,他几乎倾注了半生的心血致力于原型的研究,比如再生原型、死亡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圣母原型等等。通過对《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圣经》中许多原型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得以体现。
一、魔鬼原型
在《圣经》中,魔鬼撒旦作为与上帝对立的魔王形象而存在。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鬼原型便是书中大魔王沃兰德。
“沃兰德这一魔鬼形象,不仅有中世纪魔鬼学的内容,还有德国文学传统如《浮士德》中梅菲斯托的影响,更有古代占星术士的影子”。正如卷首语所说,“有一种力量,它总是在想作恶,又永远在造福。”看似完全矛盾的属性在一个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书中的沃兰德似乎是个超然于俗世的旁观者。他预言莫作协主席别尔利奥兹无故离奇横尸街头,见证预言成真的流浪汉诗人吓得疯疯癫癫被送进精神病院;沃兰德还让贪得无厌的住房主任因为受贿赂而锒铛入狱。不仅如此,在听到玛格丽特与大师真挚的爱情故事后,有感于爱情的伟大及玛格丽特的勇敢,沃兰德便帮助玛格丽特救回情人大师。这种种行为看似是在作恶,实际是在行善。在本书中,魔鬼形象的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在这里,沃兰德成了惩恶扬善的不平凡人物。《圣经》中的撒旦施恶于人,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而《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沃兰德拥有异乎常人的超自然力量,在莫斯科充当公正的“警察”或“法官”角色,恶人在他的眼皮底下做坏事必将受到惩罚,好人也不会因为受到坏人的陷害而受委屈。本书中的魔鬼沃兰德是一个更复杂更有特点的形象。
二、上帝原型
“《大师与玛格丽特》和《圣经》的福音书可以说是紧密相连,其中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联系就是作品改写了福音书彼拉多与耶稣的故事,并使其成为了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大师其实就是耶稣的变体”。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存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复合结构,作者虽未直接表明,但我们可从细节中判断出大师故事中的耶舒阿就是耶稣。第一,耶舒阿俄语表达是Иешуа,和耶稣的俄语表达Иисус相似。在有些译本中,直接将Иешуа译成耶稣。第二,在第二章《本丢·彼拉多》中,总督本丢·彼拉多审问耶舒阿时,耶舒阿回答自己是加利利拿撒勒人。我们都知道,耶稣诞生于伯利恒地方,因其父母居住地为加利利境内的拿撒勒,故人称“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第三,耶舒阿同《圣经》中耶稣一样,被犹大出卖,本丢·彼拉多将其审判后并处死。种种相似点可以肯定,耶舒阿即是耶稣。在本书中,耶舒阿是上帝原型。《圣经》中的耶稣有着各种各样超自然的能力,能够预知未来、不畏生死,能使人起死回生,在面对审判时也是一副不卑不亢云淡风轻的样子,其神性尽显无遗。“而布尔加科夫借魔王之口和大师之笔塑造的耶稣却是一个流浪的哲人,在凶残的彼拉多面前显得过于柔弱,竟至央求彼拉多释放他,全然不见了‘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的风采”。耶稣不再具有神性,反而通了人性。
三、圣母原型
“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正是玛格丽特身上圣性的起源。” 《圣经》中圣母玛利亚是基督耶稣的母亲。“作为基督教众重要的一个宗教形象,圣母象征着崇高、神圣和纯洁,她的博爱、怜悯和牺牲散发着母性光辉,并不断地赐予基督徒精神上的感召。”
本书的玛格丽特不仅仅有圣性,还有魔性这一特质。在与沃兰德签订契约后,玛格丽特涂上了阿扎泽洛的油膏,这油膏不仅仅使她的容貌回到青春,还让她感到了自由,彻底冲破了束缚,这时长期压抑在玛格丽特身上的魔性终于爆发了。首先她就飞去了栽赃陷害大师的小人评论家拉通斯基家里。她将拉通斯基家里砸烂后,心中的愤懑得以一时舒缓。在撒旦的舞会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都被请来参加舞会,当她看到陷害大师的恶人们时,她会毫不犹豫的去报复。此时的玛格丽特魔性气质尽显。但就这样一个看似疯狂失去理智的玛格丽特,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还是会流露出一丝丝善良、人性。在现实时空中,玛格丽特是善良纯粹的化身,身上闪耀的圣母玛利亚的光芒,具有圣性;而当玛格丽特处在神话时空拥有超自然能量时,又会不自觉的捍卫正义,充当真理的捍卫者。可以说,玛格丽特这一形象也是对圣母原型的突破与发展。
四、结论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后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本文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了关于本书《圣经》中的原型研究。通过魔鬼原型、上帝原型和圣母原型的研究,不难发现,作者并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魔鬼、上帝和圣母的原型形象。他打破了人们对魔鬼、上帝和圣母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化认识。在他的笔下,魔鬼也可以是惩恶扬善正义的化身;上帝具有人性,不再单一地散发着神性的光辉;圣母也可以是魔性和圣性的统一。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似乎接受了古代宗教的二元论观念,在他那里,在崇拜至高存在者的表象之下,善神与恶神同样地内化为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标准”。 正是在布尔加科夫的二元论宗教观影响下,《大师与玛格丽特》才能如此的魅力無穷。
参考文献:
[1] 耿海英.《大师与玛格丽特》与《圣经》[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2] 刘锟. 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俄]米·阿·布尔加科夫著. 高慧群译. 大师与玛格丽特[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 [瑞士]荣格著. 冯川等译. 心理学与文学[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5] 王晓捷. 试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象征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2,(4).
[6] 许延辉.《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象征形象[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1,(6).
[7] 张百春.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原型;圣经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代讽刺大师米·布尔加科夫留给后世的传奇之作。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前苏联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不详的蛋》、《狗心》和《大师与玛格丽特》等。 《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是其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布尔加科夫出生于基辅神学院教授家庭,神学家庭的熏陶对他的今后的创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着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圣经》作为虔诚东正教徒的至理箴言,为布尔加科夫提供了大量的原型素材。
原型是一种对世界某方面进行反映的先天倾向,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那么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呢?荣格说:“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此外,荣格非常重视对原型的研究,在他的一生中,他几乎倾注了半生的心血致力于原型的研究,比如再生原型、死亡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圣母原型等等。通過对《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圣经》中许多原型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得以体现。
一、魔鬼原型
在《圣经》中,魔鬼撒旦作为与上帝对立的魔王形象而存在。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鬼原型便是书中大魔王沃兰德。
“沃兰德这一魔鬼形象,不仅有中世纪魔鬼学的内容,还有德国文学传统如《浮士德》中梅菲斯托的影响,更有古代占星术士的影子”。正如卷首语所说,“有一种力量,它总是在想作恶,又永远在造福。”看似完全矛盾的属性在一个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书中的沃兰德似乎是个超然于俗世的旁观者。他预言莫作协主席别尔利奥兹无故离奇横尸街头,见证预言成真的流浪汉诗人吓得疯疯癫癫被送进精神病院;沃兰德还让贪得无厌的住房主任因为受贿赂而锒铛入狱。不仅如此,在听到玛格丽特与大师真挚的爱情故事后,有感于爱情的伟大及玛格丽特的勇敢,沃兰德便帮助玛格丽特救回情人大师。这种种行为看似是在作恶,实际是在行善。在本书中,魔鬼形象的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在这里,沃兰德成了惩恶扬善的不平凡人物。《圣经》中的撒旦施恶于人,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而《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沃兰德拥有异乎常人的超自然力量,在莫斯科充当公正的“警察”或“法官”角色,恶人在他的眼皮底下做坏事必将受到惩罚,好人也不会因为受到坏人的陷害而受委屈。本书中的魔鬼沃兰德是一个更复杂更有特点的形象。
二、上帝原型
“《大师与玛格丽特》和《圣经》的福音书可以说是紧密相连,其中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联系就是作品改写了福音书彼拉多与耶稣的故事,并使其成为了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大师其实就是耶稣的变体”。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存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复合结构,作者虽未直接表明,但我们可从细节中判断出大师故事中的耶舒阿就是耶稣。第一,耶舒阿俄语表达是Иешуа,和耶稣的俄语表达Иисус相似。在有些译本中,直接将Иешуа译成耶稣。第二,在第二章《本丢·彼拉多》中,总督本丢·彼拉多审问耶舒阿时,耶舒阿回答自己是加利利拿撒勒人。我们都知道,耶稣诞生于伯利恒地方,因其父母居住地为加利利境内的拿撒勒,故人称“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第三,耶舒阿同《圣经》中耶稣一样,被犹大出卖,本丢·彼拉多将其审判后并处死。种种相似点可以肯定,耶舒阿即是耶稣。在本书中,耶舒阿是上帝原型。《圣经》中的耶稣有着各种各样超自然的能力,能够预知未来、不畏生死,能使人起死回生,在面对审判时也是一副不卑不亢云淡风轻的样子,其神性尽显无遗。“而布尔加科夫借魔王之口和大师之笔塑造的耶稣却是一个流浪的哲人,在凶残的彼拉多面前显得过于柔弱,竟至央求彼拉多释放他,全然不见了‘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的风采”。耶稣不再具有神性,反而通了人性。
三、圣母原型
“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正是玛格丽特身上圣性的起源。” 《圣经》中圣母玛利亚是基督耶稣的母亲。“作为基督教众重要的一个宗教形象,圣母象征着崇高、神圣和纯洁,她的博爱、怜悯和牺牲散发着母性光辉,并不断地赐予基督徒精神上的感召。”
本书的玛格丽特不仅仅有圣性,还有魔性这一特质。在与沃兰德签订契约后,玛格丽特涂上了阿扎泽洛的油膏,这油膏不仅仅使她的容貌回到青春,还让她感到了自由,彻底冲破了束缚,这时长期压抑在玛格丽特身上的魔性终于爆发了。首先她就飞去了栽赃陷害大师的小人评论家拉通斯基家里。她将拉通斯基家里砸烂后,心中的愤懑得以一时舒缓。在撒旦的舞会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都被请来参加舞会,当她看到陷害大师的恶人们时,她会毫不犹豫的去报复。此时的玛格丽特魔性气质尽显。但就这样一个看似疯狂失去理智的玛格丽特,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还是会流露出一丝丝善良、人性。在现实时空中,玛格丽特是善良纯粹的化身,身上闪耀的圣母玛利亚的光芒,具有圣性;而当玛格丽特处在神话时空拥有超自然能量时,又会不自觉的捍卫正义,充当真理的捍卫者。可以说,玛格丽特这一形象也是对圣母原型的突破与发展。
四、结论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后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本文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了关于本书《圣经》中的原型研究。通过魔鬼原型、上帝原型和圣母原型的研究,不难发现,作者并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魔鬼、上帝和圣母的原型形象。他打破了人们对魔鬼、上帝和圣母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化认识。在他的笔下,魔鬼也可以是惩恶扬善正义的化身;上帝具有人性,不再单一地散发着神性的光辉;圣母也可以是魔性和圣性的统一。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似乎接受了古代宗教的二元论观念,在他那里,在崇拜至高存在者的表象之下,善神与恶神同样地内化为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标准”。 正是在布尔加科夫的二元论宗教观影响下,《大师与玛格丽特》才能如此的魅力無穷。
参考文献:
[1] 耿海英.《大师与玛格丽特》与《圣经》[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2] 刘锟. 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俄]米·阿·布尔加科夫著. 高慧群译. 大师与玛格丽特[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 [瑞士]荣格著. 冯川等译. 心理学与文学[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5] 王晓捷. 试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象征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2,(4).
[6] 许延辉.《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象征形象[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1,(6).
[7] 张百春.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