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学生心理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在经过了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历了成功教育的大量案例后,我对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以下深刻的体会。
一、要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反思中探索学生的心理轨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平台,在活动之前,教师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确定主题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他们才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的效果就能水到渠成。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首先要真诚,要做到与学生推心置腹,要面带笑容地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到你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才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一个真实的‘我’”的活动中,我首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指出了自己的优点,也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指正。这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纷纷大胆发言,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在活动中,我提出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你有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吗,你是怎么想的?”、“你与同学闹没闹过矛盾,你的心情会怎样?”等,让学生历经内心的思考,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问题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活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相反更具体细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教师要及时总结每一次活动,从活动中剖析学生的心理,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师生平等相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还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如果能经常从心理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将大有裨益。一些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对犯错误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喝斥,大量调查表明,这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改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种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这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证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心态?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能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他们就会走近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诚信、公正,师生在理解中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最讲究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的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账;有时在学生面前随意许诺,却又迟迟不兑现……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疑问,造成信任危机,也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都可以不守承诺,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尽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但对于老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决定,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有一个或认同或否定的评判,所以对学生不只要讲诚信,还不可有私心。这里的“不有私心”指的是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作出不公平的决定;同样也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差或者不守纪律而给予他不公平的待遇。这是做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忌。
成年人渴望理解,学生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老师不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地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都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惟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学生心理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取真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是他们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
四、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华。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情感的和谐,也是爱的投入。师生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对待那些存在各种缺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学生种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我认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开导学生,用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学生,让学生的心灵有所寄托、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要毫不犹豫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产生自信,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战场上,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参评成果
关键词: 学生心理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在经过了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历了成功教育的大量案例后,我对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以下深刻的体会。
一、要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反思中探索学生的心理轨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平台,在活动之前,教师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确定主题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他们才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的效果就能水到渠成。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首先要真诚,要做到与学生推心置腹,要面带笑容地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到你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才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一个真实的‘我’”的活动中,我首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指出了自己的优点,也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指正。这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纷纷大胆发言,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在活动中,我提出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你有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吗,你是怎么想的?”、“你与同学闹没闹过矛盾,你的心情会怎样?”等,让学生历经内心的思考,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问题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活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相反更具体细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教师要及时总结每一次活动,从活动中剖析学生的心理,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师生平等相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还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如果能经常从心理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将大有裨益。一些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对犯错误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喝斥,大量调查表明,这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改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种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这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证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心态?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能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他们就会走近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诚信、公正,师生在理解中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最讲究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的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账;有时在学生面前随意许诺,却又迟迟不兑现……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疑问,造成信任危机,也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都可以不守承诺,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尽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但对于老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决定,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有一个或认同或否定的评判,所以对学生不只要讲诚信,还不可有私心。这里的“不有私心”指的是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作出不公平的决定;同样也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差或者不守纪律而给予他不公平的待遇。这是做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忌。
成年人渴望理解,学生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老师不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地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都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惟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学生心理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取真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是他们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
四、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华。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情感的和谐,也是爱的投入。师生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对待那些存在各种缺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学生种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我认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开导学生,用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学生,让学生的心灵有所寄托、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要毫不犹豫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产生自信,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战场上,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参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