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学历教育生源短缺,生源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培训项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有开展继续教育良好的师资和硬件条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发展战略,保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继续教育 学历 培训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继续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种种原因,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调整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保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大幅减少,生源质量下降
成人学历教育曾经是各高职院校重要的业务模块,但近年来,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一样,也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形势。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①。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这个数据说明未来学生上大学升学压力将会减轻,选名校、选意中专业将成为未来学生上大学的方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将给各高职院校以提升公民文化层次为宗旨的学历教育带来直接的冲击。据调查目前各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生源近几年严重萎缩,许多院校的学历教育已达难以为继的程度。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国民序列教育之一的成人高考,是不折不扣的选拔性考试。在当时,报考和录取比例通常在2:1甚至是更高的比例,专科录取分数线在200-300分左右。即使是高考落榜生,也要经过刻苦的复习,才能被录取。而随着生源的减少,考生之间已经行不成竞争关系,各院校的成考录取基本失去了“门槛”。目前全国成人高考,许多省份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也就是100多分。跨过这样的门槛进来的成考生,生源质量可想而知了,这也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二)成人学历教育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
由于学生进校门槛低,导致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差,学生进校就是为了混个文凭,根本不想学,或者根本学不进去。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管得越松学生越高兴,学校越来越疏于管理,不抓教学,不愿意在师资、管理上做投入,只争取利益最大化。同时许多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在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始终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框,很多仍然沿袭着普通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仍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没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下,本来基础较差的成考生,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学习质量没有保障,学历补偿教育沦为形式。
起点较低、管理松懈造成了成考学生竞争力不强。学生竞争力不强,企业就不认可,造成了成考含金量和美誉度下降,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不改善,最终将导致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终结。
(三)终身教育学习氛围缺失,高职院校培训项目单一,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教育工作步履维艰
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传入中国到获得初步发展,历史较短,而且还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偏见,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个人,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重理论教育轻技能教育;重文凭和学历,轻能力和内在素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这些观念导致许多企业舍得花钱买设备,扩场地,不舍得出钱培训人,对继续教育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有的单位把对员工的培训看作是一种变相福利,培训为虚,借机旅游观光休假为实,没有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自己的员工不重视培训,对新进员工的成人学历、培训经历存在歧视甚至不予认可,再加上社会对成人学历、培训经历的种种漠视心态,这些导致我国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成熟。
外部学习氛围缺失,导致高职院校培训市场需求不旺,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上,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都显不足,没有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没有开发出适销对路、能够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的继续教育产品。
二、抓住机遇,采取对策,应对挑战
(一)改革成人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管理模式的改革着眼点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良好实习实训条件、成熟的应有型人才培养方式、充足的师资体系,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让成人学员真正地做到学有特色、学有所得,提高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含金量从而让企业对有成人学历或培训经历的人才愿意用、用得住、用得值。只要做到这点,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才会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教师的才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岗前、岗中乃至退休后的再教育等各种培训教育。社会美誉度增加,社会认可,形成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此,高职院校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不断创新,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管理模式:
1.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培训计划。为了学员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突出教学计划的应用性,教学计划和内容设计要和受众对象的职业特色结合、和企业工作实际结合、和市场需求结合,增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坚决抛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弱化理论讲解、强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经验交流、角色变换等方式;弱化教室教学,强化实景模拟实操教学,弱化学员听的环节,强化学员动脑、动嘴、动手亲身体验的环节。
(二) 不断关注新的继续教育需求,开拓发展职业教育
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高教大众化,那么就非要发展短期的教育不可。而短期的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整个社会已经形成接受“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奥运会、世界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活动大量增加,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都通过正规的学历学位教育来完成,大量的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以获得大批大批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曾撰文提出,我国的继续教育要关注三种需求,一是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类继续教育需求,二是转业转岗类继续教育需求,三是知识和技术更新类继续教育需求。
我国现有2000多个职业和工种可以进行职业技术鉴定,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规模就接近230亿元,每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的人数有2000余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9803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累计有1.1亿人次通过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②。近年来,越来越多已获得大专或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这反映了继续教育的新需求,各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迎合这种需求,开发满足需求的、适合校内外学员参与的资格培训项目。
职业能力建设已经逐步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目前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很强,职业角色的转变很快,这种强和快的变化表现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国界之间,今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作人员,明天就可能转向二、三产业,今天在国内的人员,明天就可能劳务输出到国外工作,今天是在家乡务农的农民,明天又成了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即使在企业内部,工作角色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劳动力的这种大规模转移,必然要求多方面岗前、岗中的继续教育需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只有开发适用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局面。
(三) 建立灵活的社会机制、激励机制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这个纲要给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关键是各院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与社会、用人单位、受教育个人一起,建立一套适合终身教育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要能激励社会各个层面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度,接受继续教育经历能与个人利益挂钩,社会普遍认可继续教育的经历;高职院校有足够的积极性,不断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能为学员带来实际利益的培训项目,并且能够正确地继续教育方式和手段,“教”与“需”相结合,教育和市场相吻合,从而持久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②我国已有2880万高技能人才.人民日报.发布日期:2011-03-18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苏俊宏.《中国成人教育》 2003年第5期
[2]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马永斌,吴志勇.《继续教育》2005年第3期
[3]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及其走向.谈松华.《职业技术教育》河北2008年第16期
[4]我国已有2880万高技能人才.人民日报.2011年3月18日
[5]教育时评:高校继续教育定位和发展之惑 北京青年报.2005年5月30日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继续教育 学历 培训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继续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种种原因,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调整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保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大幅减少,生源质量下降
成人学历教育曾经是各高职院校重要的业务模块,但近年来,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一样,也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形势。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①。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这个数据说明未来学生上大学升学压力将会减轻,选名校、选意中专业将成为未来学生上大学的方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将给各高职院校以提升公民文化层次为宗旨的学历教育带来直接的冲击。据调查目前各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生源近几年严重萎缩,许多院校的学历教育已达难以为继的程度。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国民序列教育之一的成人高考,是不折不扣的选拔性考试。在当时,报考和录取比例通常在2:1甚至是更高的比例,专科录取分数线在200-300分左右。即使是高考落榜生,也要经过刻苦的复习,才能被录取。而随着生源的减少,考生之间已经行不成竞争关系,各院校的成考录取基本失去了“门槛”。目前全国成人高考,许多省份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也就是100多分。跨过这样的门槛进来的成考生,生源质量可想而知了,这也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二)成人学历教育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
由于学生进校门槛低,导致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差,学生进校就是为了混个文凭,根本不想学,或者根本学不进去。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管得越松学生越高兴,学校越来越疏于管理,不抓教学,不愿意在师资、管理上做投入,只争取利益最大化。同时许多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在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始终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框,很多仍然沿袭着普通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仍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没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下,本来基础较差的成考生,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学习质量没有保障,学历补偿教育沦为形式。
起点较低、管理松懈造成了成考学生竞争力不强。学生竞争力不强,企业就不认可,造成了成考含金量和美誉度下降,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不改善,最终将导致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终结。
(三)终身教育学习氛围缺失,高职院校培训项目单一,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教育工作步履维艰
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传入中国到获得初步发展,历史较短,而且还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偏见,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个人,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重理论教育轻技能教育;重文凭和学历,轻能力和内在素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这些观念导致许多企业舍得花钱买设备,扩场地,不舍得出钱培训人,对继续教育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有的单位把对员工的培训看作是一种变相福利,培训为虚,借机旅游观光休假为实,没有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自己的员工不重视培训,对新进员工的成人学历、培训经历存在歧视甚至不予认可,再加上社会对成人学历、培训经历的种种漠视心态,这些导致我国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成熟。
外部学习氛围缺失,导致高职院校培训市场需求不旺,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上,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都显不足,没有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没有开发出适销对路、能够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的继续教育产品。
二、抓住机遇,采取对策,应对挑战
(一)改革成人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管理模式的改革着眼点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良好实习实训条件、成熟的应有型人才培养方式、充足的师资体系,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让成人学员真正地做到学有特色、学有所得,提高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含金量从而让企业对有成人学历或培训经历的人才愿意用、用得住、用得值。只要做到这点,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才会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教师的才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岗前、岗中乃至退休后的再教育等各种培训教育。社会美誉度增加,社会认可,形成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此,高职院校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不断创新,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管理模式:
1.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培训计划。为了学员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突出教学计划的应用性,教学计划和内容设计要和受众对象的职业特色结合、和企业工作实际结合、和市场需求结合,增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坚决抛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弱化理论讲解、强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经验交流、角色变换等方式;弱化教室教学,强化实景模拟实操教学,弱化学员听的环节,强化学员动脑、动嘴、动手亲身体验的环节。
(二) 不断关注新的继续教育需求,开拓发展职业教育
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高教大众化,那么就非要发展短期的教育不可。而短期的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整个社会已经形成接受“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奥运会、世界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活动大量增加,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都通过正规的学历学位教育来完成,大量的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以获得大批大批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曾撰文提出,我国的继续教育要关注三种需求,一是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类继续教育需求,二是转业转岗类继续教育需求,三是知识和技术更新类继续教育需求。
我国现有2000多个职业和工种可以进行职业技术鉴定,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规模就接近230亿元,每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的人数有2000余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9803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累计有1.1亿人次通过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②。近年来,越来越多已获得大专或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这反映了继续教育的新需求,各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迎合这种需求,开发满足需求的、适合校内外学员参与的资格培训项目。
职业能力建设已经逐步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目前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很强,职业角色的转变很快,这种强和快的变化表现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国界之间,今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作人员,明天就可能转向二、三产业,今天在国内的人员,明天就可能劳务输出到国外工作,今天是在家乡务农的农民,明天又成了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即使在企业内部,工作角色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劳动力的这种大规模转移,必然要求多方面岗前、岗中的继续教育需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只有开发适用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局面。
(三) 建立灵活的社会机制、激励机制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这个纲要给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关键是各院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与社会、用人单位、受教育个人一起,建立一套适合终身教育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要能激励社会各个层面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度,接受继续教育经历能与个人利益挂钩,社会普遍认可继续教育的经历;高职院校有足够的积极性,不断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能为学员带来实际利益的培训项目,并且能够正确地继续教育方式和手段,“教”与“需”相结合,教育和市场相吻合,从而持久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②我国已有2880万高技能人才.人民日报.发布日期:2011-03-18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苏俊宏.《中国成人教育》 2003年第5期
[2]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马永斌,吴志勇.《继续教育》2005年第3期
[3]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及其走向.谈松华.《职业技术教育》河北2008年第16期
[4]我国已有2880万高技能人才.人民日报.2011年3月18日
[5]教育时评:高校继续教育定位和发展之惑 北京青年报.2005年5月30日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